王建军,姚玉龙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 (江西 高安 330800)
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s,DRFs)是指间接暴力冲击桡腕关节所引起的骨折。不稳定型DRFs 是一种特定类型的DRFs,涉及桡骨、尺骨、腕骨间的关节面,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1-2]。不稳定型DRFs 发病部位的骨骼稳定性较差,骨折发生后,断端呈分离移位,如不及时予以固定治疗,移位的骨骼可损伤正中神经功能、破坏桡动脉血流灌注,进而导致腕关节功能异常。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不稳定型DRFs 患者,其中以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应用最为广泛。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不增加开放损伤感染风险,但复位固定效果不确切,术后复位不良可诱发关节炎症,影响关节稳定性[3]。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可通过钢板连接关节面,增强固位效果,对提高骨折端关节稳定性、加快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DRFs 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2 年9 月我院收治的66 例不稳定型DRFs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 例。试验组男20 例,女13 例;年龄23~70 岁,平均(42.51±10.50)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6 例,高空坠落6 例,跌倒3 例,运动损伤8 例;骨折AO 分类法,A3 型12 例,C1 型9 例,C2 型5 例,C3 型7 例;骨折至就医时间2~10 h,平均(5.02±2.04)h。对照组男18 例,女15 例;年龄22~71 岁,平均(43.63±9.92)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3例,高空坠落9例,跌倒4例,运动损伤8 例;AO 分类法,A3 型11 例,C1 型9 例,C2 型6 例,C3 型7 例;骨折至就医时间1~10 h,平均(4.93±2.09)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外伤史明确;伤后临床表现为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伴明显压痛;触诊尺桡骨茎突关系异常,结合X 线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DRFs。排除标准:开放式骨折或双侧骨折;存在腕部骨折既往史;手术指征不明确;多发性骨折;合并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桡腕关节骨折脱位;掌侧边缘小撕脱骨折;单纯桡骨茎突骨折;Barton 骨折。
试验组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患者上臂1/3 处扎止血带,于腕部掌侧做一长60~80 mm 的切口,沿切口上缘切开体表肌肤、皮下组织以暴露术野,游离桡侧腕屈肌肌腱、掌长肌肌腱,分别向尺侧、桡侧牵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确保旋前方肌桡骨起点完全暴露,予以分离,充分暴露骨折局部;体积较小的骨折块使用1 枚1.5 mm 克氏针复位并卡压固定,若骨折块已造成关节面塌陷,则需进行同侧骼骨的植骨操作;C 型臂X 线机透视下确定骨折端对位良好,掌倾角、尺偏角恢复后,于桡骨远端掌侧对解剖钢板作内固定处理。
对照组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两位手术助手位于患者患侧,双手握住患者患侧腕部、前臂上段,以稳定持续的力量进行拔伸牵引,时间持续1 min;拔伸牵引期间,手术医师使用左、右侧大拇指用力按压骨折远端,其余手指紧握尺桡骨近端向上提;同时,告知患者患侧手自然放松,掌心向下,并向上、下、左、右弯曲手腕,做掌屈背伸及桡偏尺偏动作;正确摆放掌屈尺偏位后,采用牵引法给予骨折局部复位处理;观察患侧肢体无畸形,X 线片显示骨折对位良好后,给予石膏固定;如骨折对位欠佳,需于X 线透视下给予整复,直至骨折复位良好后予以外固定处理。
两组术后均持续随访6 个月。
(1)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腕部肿胀、皮下瘀斑消失,按压未见疼痛,X 线片提示骨折处对线良好,腕部关节功能正常,为优;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伴轻微按压痛,X 线片提示桡骨骨折不完全愈合,腕部关节功能有所恢复,日常活动部分受限,为良;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按压痛,X 线片提示桡骨骨折部分愈合,腕部关节部分恢复,为中;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X 线片提示尺桡骨茎突关系异常,腕部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为差[5];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腕管综合征、肩手综合征、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腕关节功能:采用X 线片评估掌倾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术前,两组掌倾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掌倾角大于对照组,桡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腕关节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腕关节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掌倾角(°)术前术后试验组3310.08±1.3916.45±1.51a对照组339.97±1.3414.33±1.55a t 0.327 5.628 P 0.745<0.001组别例数桡骨高度(mm)术前术后试验组336.40±0.6712.23±1.55a对照组336.48±0.6410.20±1.64a t 0.496 5.168 P 0.622<0.001组别例数关节面台阶(mm)术前术后试验组331.59±0.310.88±0.21a对照组331.53±0.341.06±0.24a t 0.7493.242 P 0.4570.002
桡骨是前臂开展旋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对腕关节活动度及人体活动功能产生重要影响[6]。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平面连接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发生不稳定型DRFs。不稳定型DRFs 患者表现为腕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明显、不能受力或外观畸形等,不仅会因失去支撑而导致腕关节丧失稳定型,还会使大部分应力传递至前臂部位,增加前臂负荷,严重损伤腕关节功能。由此可见,及早固定骨折断端,对于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功能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不稳定型DRFs 患者,以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应用较为广泛。该术式可避免术中有创操作造成的损伤,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其主要通过手法复位后配合石膏外固定,受操作者整复手法等因素影响,难以保证理想的骨折对位与固定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掌倾角大于对照组,桡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DRFs 患者的效果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究其原因为: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通过逐层切开骨折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视观察骨折部位,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同时于桡骨远端掌侧,即骨折高发部位给予解剖钢板内固定,其稳定性较石膏外固定高,能够在无外力明显作用的情况下,防止骨折断端呈分离移位,从而保护骨折断端正常的解剖结构,不仅可以恢复关节平面平整性,固定移位的骨折块,还有助于恢复骨折断端的正常对位,促进骨膜成骨细胞再生,故该术式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7-9];同时,该手术通过对桡骨掌侧进行内固定,钢板可以支撑远端骨折块,将应力传导至桡骨干,中和背伸肌力造成的应力,有效获得软骨下支撑,继而提高远端关节骨折块的稳定性;此外,掌侧钢板固定的位置略低于分水岭线,相较于背侧钢板固定,可以减少对肌腱的刺激,且存在充分的操作空间,可以有效避免肌腱与植入物直接接触,使旋前方肌覆盖大部分植入物,继而降低手术对软组织的不良影响,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一定效果。
综上所述,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相比,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DRFs 患者的疗效更显著,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