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冰心(通信作者),商寅,陈美珍,俞玉龙,陈伟
浙江省台州医院 (浙江 台州 317000)
纤维支气管镜是解决困难气道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实现可视化麻醉教学的有力工具[1],尤其在双腔支气管定位检查时具有直观、可靠的优势,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双腔导管的位置[2]。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技能,操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注重规范化操作训练,以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气道[3-4]。因此,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是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目前,随着医学伦理学和医学人文的不断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教学及其他临床有创操作类教学对患者的直接和潜在伤害已引起临床及患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模拟培训在气道管理与胸外科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2018 年9 月至2021 年6 月在我院麻醉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3 名学员分为两组,其中将2018 级的11 名学员作为对照组,将2019 级、2020 级的22 名学员作为试验组。对照组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3 年学员,其中男5 名,女6 名。试验组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1、2 年学员,其中男12 名,女10 名。33 名学员进入我院培训时均为应届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所有研究对象均熟悉本研究目的,并自愿加入本研究。
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培训:学员在胸外科麻醉轮转时由麻醉科带教老师进行理论授课、临床操作带教3 个月。
试验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模拟培训,共包括2 个阶段。第一阶段,带教老师理论授课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方法、气道解剖结构等内容,并采用支气管模型(支气管模型是专门为软性内窥镜操作技能教学和练习设计的非人体解剖结构训练系统,使用者可操作软性内窥镜进入支气管模型内部,观察模型内部不同位置的图标)进行纤维支气管镜使用方法的操作带教,且每名学员必须进行至少30 次模拟练习。第二阶段,带教老师采用升级版支气管模型(仿照真实人体肺组织结构设计)进行操作带教,主要内容为认知气道解剖结构,熟练找到10 个肺段,每名学员必须进行至少30 次模拟练习。试验组完成2 个阶段培训并考核通过后,至胸外科进行麻醉轮转。
比较试验组培训前、第一阶段培训后在模拟支气管模型中寻找目标物品的总时间、导向光源触壁次数及第二阶段培训后在升级版模拟支气管模型寻找10 个肺段的总时间、导向光源触壁次数与对照组培训后数据,并比较两组胸外科麻醉轮转期间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双腔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纤维支气管镜经过门齿到镜下显示气管隆嵴处见双腔导管蓝色套囊的时间)。
试验组培训前在模拟支气管模型中寻找目标物品的总时间长于对照组培训后,导向光源触壁次数多于对照组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一阶段培训后在模拟支气管模型中寻找目标物品的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培训后(P<0.05),但导向光源触壁次数与对照组培训后相近(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培训前、第一阶段培训后与对照组培训后比较(±s)
表1 试验组培训前、第一阶段培训后与对照组培训后比较(±s)
组别 人数培训前第一阶段培训后寻找目标物品总时间(s)导向光源触壁次数(次)寻找目标物品总时间(s)导向光源触壁次数(次)试验组 22 285.5±36.73 15.27±3.27 64.5±15.74 4.59±1.5对照组培训后11 85.82±14.61 4.00±1.61 85.82±14.61 4.00±1.61 t 22.2213.27-3.75-1.60 P<0.001<0.001 0.001 0.121
试验组第二阶段培训后,在升级版支气管模型中寻找10 个肺段的总时间、导向光源触壁次数与对照组培训后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第二阶段培训后与对照组培训后比较(±s)
表2 试验组第二阶段培训后与对照组培训后比较(±s)
导向光源触壁次数(次)试验组2279.45±10.413.68±1.39对照组培训后1184±133.55±1.44 t-1.0890.262 P 0.2850.795组别人数 寻找10 个肺段的总时间(s)
试验组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间为(20.68±7.89)s,与对照组的(23.82±6.03)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纤维支气管镜教学方法是带教老师在临床患者身上操作演示,学员熟悉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操作,部分学员操作不熟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气管水肿、气管痉挛甚至生命体征不稳定等不良事件,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打击学员的自信心。熟练操作纤维支气管镜是对麻醉医师的基本要求,但气道的个体差异性和生理变异均会给初学者造成一定的困难,目前的医疗环境也使初学者日常工作中的操作机会十分有限,这对于年轻医师的规范化培养非常不利[5]。模拟教学不仅可有效避免纤维支气管镜初学学员操作实践初期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同时,学员脱离了紧张的临床环境,可以反复训练并在操作过程中随时停止,接受更详细的指导[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培训前在模拟支气管模型中寻找目标物品的总时间长于对照组培训后,导向光源触壁次数多于对照组培训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一阶段培训后在模拟支气管模型中寻找目标物品的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培训后(P<0.05),但导向光源触壁次数与对照组培训后相近(P>0.05)。以上结果说明,试验组培训前对于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肺部解剖结构不熟悉,但经过第一阶段培训后,其能够熟练掌握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手法、操作要领,在模型上的操作熟练程度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员第二阶段培训后,在升级版支气管模型中寻找10 个肺段的总时间、导向光源触壁次数与对照组培训后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经过升级版支气管模型培训后,试验组学员对气管、支气管的解剖认知形象具体,且多次操作练习后手法熟练度得到较大提升。
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掌握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要领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8]。美国胸外科协会建议,纤维支气管镜初学者至少应在指导下完成100 例操作才可胜任此项工作[9]。Wolf 等[10]通过纤维气管镜模拟器为无操作基础学员进行标准化培训,结果多数学员顺利完成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较传统培训效果更好且培训时间大大缩短。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进入胸外科临床麻醉轮转后,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经过模拟培训后能够掌握操作要领,熟悉解剖知识,进入临床实践可以达到与对照组相近的技能操作水平[11-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照组未经过模拟培训,而直接采用模型进行考核,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后续将优化考核指标,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