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 张 燕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逐步推进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大湾区内地“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广深两地核心引擎作用凸显。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最强,联系度也最高。广州通过增强科技创新集聚力、整合力和辐射力以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中枢纽能级,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动能,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1.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力是指人才、资本、技术、数据乃至创意、创新精神等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能力。科技创新集聚力主要体现在地区学术与科研实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重点领域集聚以及科技创新总体规划能力和治理能力。科技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取决于所获取的有效知识、技术信息、科创资金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国际上科技创新集聚力强的地区,如美国硅谷、日本东京,依托当地雄厚的科研院所和国家实验室平台研发能力、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聚集、政产学研的协同关系,形成了知识技术外溢效应、科技资源的竞争效益和科技产业的外部经济。
2.科技创新资源转化力。科技创新资源转化力是指根据市场需求甄别、选择和优化各类科技资源配置,实现1+1>2的效果,从而增强地区科技创新竞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转化力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完备程度、区域创新网络中各类专业化组织的服务能级。科技创新资源转化力是地区科技创新的关键,集聚的科技创新要素能产生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科技与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的融合程度,以及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技术咨询、技术交易、法律等专业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
3.科技创新影响力。科技创新影响力,指科技创新效益对周围地区,以及其它城市的影响能力。科技创新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关键核心科技、专利和科技话语的主导能力、区域产业链控制能力和科技、产业品牌影响力。科技创新影响力的大小与地区的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力、资源转化力成正比关系。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科技成果产业化必然会向周边地区进行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产业链延伸。增强科技创新影响力是地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牢牢掌控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最高端,提升科技创新枢纽能级的重要途径。
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的提升有赖于地区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力、资源转化力和影响力的增强。广州需要结合现有的科研实力和产业优势,以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为基础,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关键,以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力为抓手,提升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
科技创新能力有赖于其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控制与支配能力。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依托港澳国际化优势,从全球范围集聚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是提升其科创能级的基础。通过与港澳地区合作建立重大基础性科研平台、引进全球前沿科技领军人物和科研团队、引入高精尖制造业企业、高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或跨国科技公司研发机构落户广州,与深圳科技资源互补并共同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以此带动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和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从而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科技园区是担负广州科技创新战略任务的核心承载区。广州可充分发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和广州科学城、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一区三城”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在数字经济、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创业孵化以及技术交易等领域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标杆。以国际生物岛园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创新谷等13个园区为节点,融入多地政府、科技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形成的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创新生态链条,以创新资源共享、技术联合攻关和打造一体化科技应用场景为目的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增强科技与广州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的融合程度。
科技创新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科技能量输出,包括知识、技术的扩散,高附加值科技产品、科技服务的推广应用,以及产业链延伸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实现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增强广州科技创新成果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依托广州信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全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支撑广州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对大湾区内其他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发挥关键引擎和高端辐射作用,促使它们加速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攀升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
广州应该立足城市自身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设为契机,与深圳、香港和澳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强化产业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在高等级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服务水平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科技创新核心要素是知识和技术。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力强的区域,比如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科研机构和有全球影响力的专家,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广州引进了20多所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大学等高校,但是在集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科学设施等重大科技创新资源,在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方面较北京、上海两地都有明显的差距,其学术和科学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还有待显现。2021年广州独角兽企业仅有19家,两院院士116名,而上海有88家,两院院士185名,北京独角兽企业高达102家,两院院士高达911名,相比较可见,广州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足。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广州源头创新供给能力不足,还没有发展出核心技术、核心品牌,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不多。
区域创新竞争力由产业竞争力、科技策源力和综合竞争力构成。目前,广州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产业链较完备,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但是广州市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20年广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3.1%,与上海5%的研发投入比存在差距,与北京6.44%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差距更大,科技发展后劲略显不足。此外,由于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数量相对北京和上海偏少,加上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总量投入有限,因而科研成果产出不多,尤其是高质量科技成果与上海、北京有明显差距。2020年广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46.6件,上海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60.2件,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155.8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政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不够,加上本土尚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因而广州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20年广州经认定的技术合同数是24849项,上海经认定的技术合同数是26811项,北京则高达84451项。在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方面,2020年广州获得22项,上海获得48项,北京则高达64项。不难发现,广州在区域创新竞争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广州研发投入力度连续7年快速增长,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能力较弱,企业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没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创记录的高通胀水平等多方面影响,广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2019年的1522.28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1058.791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也明显减缓,企业出口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技术依赖性较强,产业链控制力较弱。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6年 的4739家 增 长 到2021年 的12000家,增速达153%,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6年的870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712.273亿元,增速只有34.6%,由此可见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领域内领军企业较少,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力不足。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对其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延伸、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有限。从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中不难发现,广州周边佛山、东莞等城市,制造业产量虽然非常庞大,但仍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企业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等方面跟先进制造业强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一条连接了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并覆盖珠江东西两岸主要城市,集聚了湾区大部分创新资源的经济带,具有很强的吸附和辐射带动作用。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参与共建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粤港澳科研力量组建创新共同体,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科技产品和装备。
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多级网络空间发展,广州、深圳是两大核心引擎。近年来虽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广深两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体现出良好的经济韧性。广深两地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优势资源与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地可以在同质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探索更多合作可能。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创新领域广州和深圳可以实现资源联合做大的,通过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的融会贯通,培育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广深莞佛等地的科技信息交流和市场信息对称,金融、创新、人才三大领域政策相通,让市场开放度趋同,应用场景和市场渠道完全开放,努力规避同质化竞争。广州可以凭借土地、产业链配套、产业政策、国际物流枢纽等方面优势,承接深圳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孵化项目,使广州、深圳真正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互联。广深“双城”可以创建跨城际合作联盟、建立科技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级。
科技园区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产业载体,是科技创新要素最为集聚的区域,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资源转化力的“空间体”。科技园区通过集聚效应、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将产业经济、技术创新向外扩张,形成较为强劲的技术增长源,有效地带动区域发展、引领区域创新。科技园区既能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创新经济增长辐射带动作用,又能具备地区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广州以“一区三城”为“科技创新轴”,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生物医药与健康、物联网、人工智能、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布局了一批专业性园区。广州提升科技创新枢纽能级,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各类型科技园区的作用,引导园区形成具有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依据产业需要着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定位为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云计算、数据科学、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优质产业孵化基地,政府应鼓励其未来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创新孵化服务业为发展导向;中新广州知识城,以知识经济发展为新引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园区,未来服务业发展应以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技术交易为导向;广州科学城,产业定位为计算机及软件、电子商务、物流、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环保设备、智能装备,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构建“双创”发展生态,侧重产业应用,未来服务业发展应以研发设计、科技金融、专业中介服务为导向;南沙科学城,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环境、生物等领域,建设成为世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资源集聚高地,未来服务业发展应以研发服务、科技金融为导向。
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呈现出多核心、非线性、网络化、开放性的协同创新格局。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城市之一,应从大湾区整体视角考虑,基于湾区内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化,充分利用其广阔的腹地优势,在高科技产业和专业科技服务领域需要持续发力,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做出更优化的布局,推动广州邻近区产业升级和制造业价值提升。
受交通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广州的主要受力地区为珠江口西岸城市。广州邻近区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新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对发展先进制造业有迫切的需求。广州要适应产业链-创新链双重网络塑造需求,积极培育高端产业,长远布局和重点推进与邻近区的产业联动和整合,与其实现结构互补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广州科技园区要充分发挥其科技引领、高科技产业带动效应,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价值高端攀升,加强与广州邻近区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产业园区合作,以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项目为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搭建和共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进科技成果在邻近区转化、产业化,以科技创新驱动周边城市产业升级。
广州借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现代高端装备等五大“高增值、广辐射、大控制”的高能级支柱产业的机会,拓展产业布局地域,在产业链、价值链上与广州邻近区开展实质性关联和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链,在跨界地区打造发展融合试验区,打造完备的产业体系。广州教育培训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占比偏高,在为高科技产业提供金融、咨询、信息、会展等专业科技服务方面有相对优势。广州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强化服务于大湾区创新网络的专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着力打造和完善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各产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领域的技术交易和专利转让平台、公共研究平台、大数据信息平台、针对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产业需求为指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平台等各类产业-创新类专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