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军委审计署三亚审计中心 刘丛丹 周璇 赵小强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是国家对各级领导干部实施廉洁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安全强有力的措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自1982年《宪法》确立审计监督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蹒跚学步的初创期、奋发进取的探索期,目前正处于稳健提升的发展期。
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文章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领域成为持续性的热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本研究从定量分析角度对其展开系统且深入地梳理、分析和总结,力求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进行较为客观的述评。
截至2022年6月,以“主题%='经济责任审计'or题名%='经济责任审计'AND主题%='评价指标'or题名%='评价指标'”为检索式,以中文文献为检索范围,在CNKI平台搜索,共检索出文献总数1408篇,其中学术期刊886篇,学位论文458篇,会议39篇,成果2项。这些文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这里不妨对这些文献进行发表年度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发展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平稳展开阶段。起步阶段(1997~2005年),该阶段的研究文献量缓慢增长,年度发文量均在50篇以内;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2年),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度发文量首次突破50篇达到57篇,2012年度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文献量从74篇陡然增加到124篇,增长率为67.6%。这段时间恰逢国内审计风暴及廉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使得研究成果激增。从总体趋势来看,学界越来越重视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平稳展开阶段(2013~2022年),年度发文量已超过80篇,2017年度发文量达到103篇。年度发文量从世纪之交的个位数增长到了目前年度80余篇,可以说,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将层出不穷。
20多年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及上述主题融合交叉研究等等。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转移,这与政府政策、社会环境及技术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为主题的热点文献,按文献被引频次进行了排名。从这些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文献中可以看出,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尤为突出,被引频次高,下载量大。
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的把握重点在于梳理其研究脉络和主要观点,这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时间并不长,从世纪之交的1997年起至今。这段研究进展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展开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1997~2005年)。在回顾我国审计学术研究历史时,有两个泰斗级人物值得我们深深缅怀。一个是被誉为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奠基人的杨纪琬教授,另一个是我国会计信息论奠基人裘宗舜教授。在1981年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学术讨论会上,杨纪琬教授阐述了我国建立审计制度和审计机构的迫切性及设想。1986年,裘宗舜教授在论文中首次探讨了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在他们的引领下,催生了审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986年,李干予对经济责任审计概念进行专项研究,引起审计学界关注,他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计划、预算等,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査、评价、证明和监督;1998年,朱丛敏针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缺少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用量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2000年,皮凡梳理了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评价原则,基于这些原则,把评价企事业领导人的指标体系具体划分为规模指标、运营指标、综合指标(3项)三大类;2001年,廖洪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概括为:量化考核、统一尺度、规范操作、明确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评价指标设置的6个原则;2001年,张以宽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基础和发展规律,阐述了其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要求等时代特征;2001年,徐定坤,徐苏林针对国有企业探讨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2002年,高凤莲、胡永武从县以上政府领导干部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两个层面探讨了经济责任界定及审计评价内容;2002年,水志仁等提出应在财政决算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运用进行综合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主要运用了五个量化指标和四项内控制度的综合评价法;2004年,费军等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包含定性又有定量因素,适合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但因其不能反映人类思维判断的模糊性,因而引入了三角模糊性,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通过构建审计评价的模糊判断矩阵对各种指标因素进行排序,以综合分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得出量化评价结果,优化干部管理和考核机制;2005年,袁玉岫、沐云分析了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诸如认识上的模糊甚至错误的理念、审计检查范围相对狭窄、审计技术方法缺少灵活性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和指标考核体系、合理确定审计评价范围等应对策略。让我们致敬这些披荆斩棘的理论探索者,是他们打开了恢宏的理论创新之窗。经济责任审计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广大研究者取得丰硕成果,为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提供了理论指导,为研究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提供了借鉴。
(二)快速展开阶段(2006~2012年)。这一时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对评价指标持续研究探讨,以期得到适应性强、可比性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的内容、指标选取、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的方法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研究。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大发展的时期。现代高新技术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数据与模型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大数据环境和国外绩效审计成果的引进借鉴等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空间重构提供了新的机遇。广大审计人主动作为、积极创新、勇于担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审计机制,优化审计流程,拓展审计内容,延伸研究空间,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断引进先进的绩效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水平的提升。2008年,林忠华分析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名称、审计模式转型、责任界定、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基本格式、合理有效利用外部信息资源、从严控制社会审计质量,形成改进建议;2009年,曹成将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为合法责任与绩效责任,综合分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握发展趋势,使审计成果既能反映取得的成果,又能反映取得这些成果的代价,两相比较,评价其绩效,构建了由4大类3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审计评价体系;2011年,梁雪铖分析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着目标不充分、公正性客观性不足、谨慎性不够等问题,应当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不同,科学设计评价体系;而陈琛凝提出了指标的代表性(反映共同的和各地的区别)、简便易懂与可获得性、可比性、定量定性相结合性等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采用分级评价制度,从六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根据综合得分分值,共分为五个等级。
(三)平稳发展阶段(2013~2022)。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已经渐趋平稳发展。其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化,评价指标选取的导向渐趋成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界定渐趋清晰,国外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相关内容经学者介绍引进,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这段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方面的研究。确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是建立有效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2018年,杨阳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3个原则:全面、依法、公平客观,选取评价指标要坚持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2018年,王婧澜认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当注重3个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完整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2014年,王媛媛认为,当前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根据两办的规定进行划分评价标准,但国家制定的规定比较宏观,内容笼统简单,针对性不强,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这就导致审计评价结果的作用很小;2014年,刘隽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面对同样的审计客体,在运用审计评价结果时难免会和现实情况存在误差,因此需要尽量将定性指标量化处理。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对不同的企业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时要兼顾企业的共性与特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时应综合客观赋值法与主观赋值法。2013年,林良盛论证了运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可行性;2014年,肖桥桥揭示了我国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评价指标不科学、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标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2016年,施现秀通过从整合审计评价内容、细化评价原则和健全评价指标等方面入手,重新建立了国有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管理体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的结合使用、平衡计分卡与相关计算机软件结合的方法(如ANN即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等不断运用到审计过程中,提高审计效率。但是新时代赋予了其新的使命和内容,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更深入的研究。2013年,方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审计的指标权重,探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5,张璇聚焦政策执行及效果,以评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的视角,基于平衡计分卡理念设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标准与步骤;2017年,刘音延依据平衡计分卡的相关原则构建了“三公”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猎领域宽泛,重点分散,大部分学者对审计的内容、范围、目的以及定义都有自己的见解,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没有形成共识。其次,由于企业经营类别、经营范围各有千秋,能够真正有效指导企业发展的审计理论会随本单位不同发展的阶段与情况而变化。所以,我国急需形成一套完善的审计理论,并据此来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构建和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行业差距,不同行业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导致不同的评价体系需要对应不同的评价标准。学者们予以较多的关注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评价的原则、方法及指标选取方案。
今后的研究尤其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全面性问题。目前研究学者们对于长期发展投入、作风养成与满意度、绿色环保、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研究较少,脱离新时代的要求,忽视对其他非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考量,造成对领导人员审计的片面性和审计结论缺少客观公正等问题。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的弹性问题。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及其生命周期处于不同阶段,需要有侧重点的审计评价。而当前审计评价依旧套用统一的模板,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仍缺乏弹性。三是CAAT的运用,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因不可抗力的原因,需要线上审计方式及其配套的审计技术,加上面临“审计全覆盖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传统审计在审计执行和资料安全保存等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运用CAAT是新时代必不可少的新方法和新趋势,需要更多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