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摘要】 目的 探究在足踝骨折治疗中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泽州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足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n=26),分别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研究组)及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骨代谢指标ACP、CT、ALP、BGP、PTH水平均優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低于对照组的1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AOF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足踝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具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显著优化骨代谢水平,而且远期疗效确切。
【关键词】 足踝骨折;内固定;可吸收螺钉;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3-013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3.043
骨折是一种骨组织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病理情况,足踝关节是连接人体小腿和足部的重要负重关节,有着较高的骨折发生率,骨折发生后会引发局部的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手法复位可通过不同手法将脱位的骨折端回复原位,恢复足踝关节的生理解剖结构,虽然安全性高,并能取得理想效果,但恢复速度较慢,且恢复期间患者依旧会受到病痛折磨;另外,由于负重力的改变,还可能出现下肢畸形等并发症。因此在患者无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临床更推荐采取手术治疗[2]。随着对医疗材料的研究深入,对机体无毒副作用的可吸收螺钉逐渐取代传统金属固定物,成为内固定术新的临床选择[3]。本次研究就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在足踝骨折中的临床价值展开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泽州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足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1.24±6.7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8例,扭伤6例;左侧18例,右侧8例。研究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1.19±6.8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10例,扭伤5例;左侧16例,右侧10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新鲜的单侧骨折;(3)无凝血功能障碍;(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有下肢及足部骨折史;(3)踝关节处存在感染情况。2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保持仰卧位,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伤侧内踝前侧做4~5 cm左右切口,绕过内踝远端后将皮下组织切开并翻出皮瓣,以充分显露骨折端。将骨折块用巾钳夹住并暴露关节腔,将碎骨屑及血肿清除干净,复位骨折端后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C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用螺钉固定,关闭切口[4]。研究组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术前检查骨折部位并制定合适手术方案,观察足踝部各关节之间的解剖关系。在外踝后侧做弧形切口以充分暴露骨折端,将粗糙不平的关节面磨平并清除剥脱的软骨,防止碎块残留在关节腔内,若患者出现明显的骨膜增生情况需先将之削除,若关节稳定性欠佳应在术后重建副韧带。依照后踝、外踝、胫腓、内踝的顺序进行骨折端的依次复位固定,结合患者情况将合适的可吸收螺钉拧入,若骨块较大,拧入2枚螺钉以防止骨旋转发生[5]。两组术后均采用石膏托外固定,做好抗感染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等。(2)骨代谢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酸性磷酸酶(ACP)、降钙素原(CT)、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3)并发症,包括创口感染、愈合畸形、神经损伤等。(4)远期疗效,统计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患处疼痛及踝关节功能,前者应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估,总分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感越强烈;后者采用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估,包括其包括疼痛,步行、步态,踝-后足系统的屈曲、内外翻及稳定性等9个方面,满分100分,评分与关节功能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指标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各项骨代谢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研究组ACP、PTH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CT、ALP、BGP水平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远期疗效比较 2组术前VAS、AOFAS 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AOF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踝关节是由骨和韧带结构组成的连接结构,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其能承受的重量为自身体重的4倍左右,踝关节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内踝及三角韧带构成了踝关节内侧,其主要作用是固定距骨,一旦内侧结构受损,距骨可出现外旋外移的半脱位情况。踝穴外侧的腓骨不仅是小腿肌肉的附着点,其也是重要的承重结构。腓骨与胫骨有着相互协同的作用,前者受损会导致后者承担更多的体重,容易引发胫骨慢性劳损,骨折的发生风险也会因此提高[6]。90%以上的踝关节损伤都与外侧韧带损伤有关,也是导致踝关节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跟腓韧带、距腓前、后韧带共同构成了踝关节的外侧韧带,其中跟腓韧带是功能与结构最强的韧带,其能防止足内翻及距骨的移位与倾斜,若其受损,踝关节不稳定性会加剧。踝穴的稳定性依赖于下胫腓联合,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内侧结构完整的情况下,下胫腓韧带断裂也会导致该处间隙扩大,同时三角韧带的张力也会随之升高[7]。
在发生足踝骨折后,临床多建议尽早采取手术治疗以恢复局部稳定性,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足踝关节骨折类型与受伤机制、受力方向等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了解关节囊及韧带损伤情况,才能有效恢复关节的结构与功能。目前,临床治疗足踝关节骨折的术式较多,内固定手术是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种[8]。所谓内固定术就是利用螺钉、钢板等将断骨直接固定,其比外固定更直接、高效地保障骨折解剖复位,防止因骨折端旋转活动而引发的固定不稳或愈合畸形等情况。同时内固定物通常具有强力支撑作用,可为患者尽早开展功能锻炼提供保障,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在手术入路方面,传统的外侧纵行入路虽然操作方便且暴露充分,但由于腓骨外侧仅有少量的软组织覆盖,因此在固定后会导致伤口缝合难度过大,从而出现闭合不良情况。而选择后侧入路不仅能充分暴露骨折端,同时还能在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避免传统入路的诸多不足[9-10]。另外,在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时,内固定物的材质也十分关键。金属内固定物虽然固定效果良好,但其生物相容性较差,容易引发感染,同时在使用金属固定物时需要对软组织和骨膜进行广泛剥离,影响局部血运,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可吸收材料属于聚酯高分子化合物,其经过2~3年时间会被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强度是松质骨的5倍,抗扭转和抗拉伸强度均较为理想,能满足内固定需求。随着时间推移,在患肢康复后,可吸收螺钉会被逐渐水解,避免了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心伤害。可吸收螺钉还具备了一定的弹性模量,为固定处微小活动创造条件,降低了应力遮挡,有效扩大了关节内骨折内固定物应用范围与适应证。此外,对于较小的骨折,可吸收螺钉不会产生磨损作用,降低了感染风险。本文研究组治疗指标更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表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有着理想的近期疗效,同时其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骨愈合是一种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复杂过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平衡状态会直接影响到骨融合效果。成骨细胞主要从外骨膜和骨髓基质内的充质十足细胞分化而来,其会影响到骨的形成和重建;破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终末分化细胞,其在骨吸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1]。在各种骨代谢指标中,CT与PTH相互拮抗,两者会从不同角度影响破骨细胞生成,在水平正常时,骨钙流失速度会被抑制。在较高的ALP与BGP水平下,骨形成速度也会加快,青少年能快速长高,就是由于ALP有着较高的生理水平;BGP主要由成骨细胞、成牙质细胞合成,一些增生的软骨细胞也会促进该因子生成,在骨钙代谢中,BGP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ACP是一种由甲状旁腺分泌的肽类激素,其能让破骨细胞的数目增加,活性升高。本次研究中2组骨代谢因子水平的变化提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水平,强化成骨细胞活跃性,从而发挥出更理想的促骨愈合作用[12]。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有着更好的远期疗效(P<0.05),原因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促使关节功能尽快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可吸收螺钉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相关材料在体内降解后会形成酸性环境,容易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骨组织坏死;同时作为一种脆性材料,在应力较为集中时,可吸收螺钉还有着断裂风险。因此在固定骨折端时,应当关注关节力学原理,确保螺钉与骨折线垂直。另外,相比于传统材料,其价格更高,这也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13]。
综上所述,相较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足踝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具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显著优化骨代谢水平,而且远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孔祥忍,牛际铭,武巧月,等.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9):1281-1283.
[2] 尹政.可吸收螺钉治疗足踝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3):319-320.
[3] 吴江,肖海军,戚珊红,等.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Müller B型股骨髁撕脱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10):1064-1066.
[4] 石新成.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2018,26(4):67-68.
[5] 温晓东,鹿军,赵宏谋,等.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治疗Maisonneuve骨折对比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0,34(4):482-488.
[6] 甄东,邱冰,王经纬,等.关节镜下后外侧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老年踝关节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1):5275-5278.
[7] 王子一.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内固定修复踝关节骨折的生物相容性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1,34(23):126-128.
[8] 鲍俊臣.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关节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CD].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0,4(20):68-70.
[9] 陈香,董文.无头双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及对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6):821-824.
[10] 王青华,许平.钢板内固定与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患者AOFAS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2):3146-3147.
[11] 高礼层,麻文谦,李凤春.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8):2826-2828,2832.
[12] 譚力,徐晓明,王桂华,等.可吸收螺钉联合可吸收线双8字形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4):414-415.
[13] 王莲朋,易开君,丁慧勇,等.可吸收螺钉与普通皮质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15):103-109.
(收稿日期: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