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2023-09-29 00:58陈丽林苹青玲燕梁添玉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15期

陈丽 林苹青 玲燕 梁添玉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9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1月—2021年4月采取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9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接诊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前1 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出院前1 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5%,低于对照组的14.14%(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开展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可缩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救治时间,提升急救效率,改善救治效果,利于预后。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初级创伤救治; 院前急救护理; 急救效率; 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5-006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5.023

急性颅脑损伤是由外部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损伤,发病较为迅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1]。患者颅脑受损后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可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甚至导致残疾,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由于急性颅脑损伤常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运动意外等造成,送诊需要一定时间,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有必要开展院前救治[2-3]。初级创伤救治是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推行的一种救治管理体系,通过快速规范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行为,保障生命安全,减少伤残。本研究就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9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1月—2021年4月采取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9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男59例,女40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2.94±4.01)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16~23分,平均(19.25±0.17)分;25例硬膜血肿,22例脑挫裂伤,17例脑干损伤,15例颅骨骨折,20例颅内血肿。对照组男62例,女37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19±4.50)岁;APACHEⅡ评分17~24分,平均(19.31±0.25)分;24例硬膜血肿,21例脑挫裂伤,19例脑干损伤,16例颅骨骨折,19例颅内血肿。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4]中急性颅脑损伤诊断标准;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標准:脑部肿瘤;合并冠心病等疾病;近3个月颅脑手术史;蛛网膜腔下出血;有癫痫病史。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确保急救车内物品齐全、仪器功能完好,接听急救中心电话后询问患者所处位置及基本状况(身高、体重、年龄等),并做好记录;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等急救措施,然后转送至医院接受下一步诊断与救治;患者入院后立即送入抢救室,完成输液、输血、标本采集、影像学检查,通知各专科医生进行会诊,缩短各个环节时间,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观察组实施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1)培训。科室创伤亚专业小组与医生根据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创伤院前救治规范、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专家共识及各类相关文献共同制定急诊创伤评估规范化流程,并定期对科室成员进行培训。(2)现场抢救。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后,根据初级创伤救治原则,按照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全身检查顺序快速初步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是否存在致命性损伤,是否存在气道阻塞、张力性气胸、致命性大出血、心脏骤停等情况,如有以上情况,应立即予以就地抢救,如无以上致命性损伤,根据评估实施适当的救护。(3)转运期间二次评估。转运期间再次根据初级创伤救治原则,按照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全身检查顺序进行评估。①气道、呼吸:评估气道状态,气道内有无异物、痰液或血液等,立即予以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误吸;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人工气道;评估呼吸状态,评估气管位置、胸壁活动,如患者出现创伤性血气胸,立即行胸腔封闭式引流,予以高流量给氧。②循环系统:休克患者立即建立2~3静脉通路,如血管情况太差,可进行骨髓腔穿刺补充血容量,维持内部循环,处理完成后立即进行脱水,以降低颅内压。③神经功能障碍评估:密切观察瞳孔、疼痛反应、呼叫应答情况,配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做好记录工作。④全身检查:根据头、颈、胸腹、骨盆、四肢、背部、脊柱顺序进行全身检查,再次检查是否有内脏破裂或者骨折现象,确保无隐蔽处创伤漏处理;根据患者伤情,除去外衣,检查伤口,若出现头皮撕裂,立即加压包扎,保留脱离头皮;若存在颅底骨折,不可冲洗脑脊液;若出现鼻漏、耳漏等情况,无需填塞,让漏液自行流出。(4)信息技术。救护车安装监护设备,送诊过程中采集患者体征,发回医院急救中心,当班医生可查看患者资料;出诊人员与院内急诊科保持密切联系,做好院外、院内衔接工作。(5)绿色通道。入院后开启绿色通道道,立即送入抢救室,完成输液、输血、标本采集、影像学检查、通知各专科医生进行会诊,缩短各个环节时间,如病情需要立即手术,通知各科室做好术前准备。

1.4    观察指标    (1)急救效率:记录2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2)救治效果:出院前1 d,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评价,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3分: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分:轻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5分:恢复良好,仅有轻度缺陷。(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救前、出院前1 d使用NIHSS[6]评估,15项,共42分,评分越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轻。(4)并发症:包括感染、中枢性高热、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5)生存质量:随访3个月,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7]评估,包括手功能(5个条目)、力气(4个条目)、移动能力(9个条目)、交流(7个条目)、情绪(9个条目)、日常生活能力(10个条目)、记忆与思维(7个条目)、参与(8个条目)8个维度,每个条目计1~5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急救效率    观察组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救治效果    出院前1 d,观察组GOS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急救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前1d,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急救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4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2.5    生存质量    随访3个月,观察组SIS量表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3    讨论

大脑为人体中枢神经控制系统,一旦受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8]。本病的临床抢救受救治时间影响,尽快展开救治能挽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命,减少残障的发生,患者预后越好[9-10]。由于颅脑损伤的发生时间、具体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损伤方式具有不可预知性,加之颅脑结构的复杂性、特殊性等,均给临床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临床常规急救护理缺乏规范性、顺序性,急救人员在常规评估的基础上,需要快速确认颅脑损伤情况,未依次评估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情况,且有许多不必要的环节,进一步造成时间的浪费,影响后续救治效果。采用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对患者展开院前急救,根据轻重缓急原则进行病情评估,促使患者在院外即可最大程度获得救治,避免病情恶化,为后续治疗的实施奠定基础。本研究中,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出院前1 d的GOS、NIHSS量表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的SI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运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残障程度,改善生存质量。杨小丽等[11]研究显示,该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可提升急救效率,增强救治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残障风险,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该护理模式采取边转运边评估的方式,院前转运期间按照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全身检查顺序进行细致评估,能够清晰判断患者伤情,避免救护盲目性,利于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操作,节省时间。同时院前转运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抢救思路清晰明确,以轻重缓急原则快速评估并循序开展抢救措施,不仅把握抢救时机,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还可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有效增强救治效果,预防病情恶化。此外,常规急救护理往往因过于关注时间而忽略转运方式是否得当。而该护理模式重视转运护理,救护车送诊期间急救人员与医院保持联系,及时传递患者病情,同时利用可视化信息技术記录病情变化,能够减少患者入院后的病情熟悉时间。入院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确保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急救效率,增强救治效果,从而降低残障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2]。

综上所述,初级创伤救治原则为基础的院前急救护理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充分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转运护理、抢救时效性,可缩短急救时间,增强救治效果,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姚,周正武,殷慧玲.基于FMEA模式在优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流程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14):177-180.

[2]    黄笑英,郭洁欣,朱小冬,等.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并发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2):223-226.

[3]    李晓芳,杨会梅.基于序贯评估法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整体救治时间及护理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8):3177-3180.

[4]    赵继宗,周定标.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14.

[5]    王小刚,高丁,李涛,等.院前应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评估颅脑损伤患者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8):36-39.

[6]    黄瑞珏,寿宇雁,李兆燕.NIHSS与MAP在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J].护理与康复,2017,16(12):1280-1282.

[7]    周小炫,方云华,陈善佳,等.健康调查简表和脑卒中影响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455-459.

[8]    高维玲,胡玉萍,贾应茂,等.院前急救中不同评分系统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价值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8):88-92.

[9]    李春雨.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172-174.

[10]    陈美芳,吴月峰,黄春华.危机管理模式结合传统外伤急救护理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93-695.

[11]    杨小丽,姜丽娟,顾玉慧,等.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324-326,330.

[12]    马晓莉.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1):1975-1977.(收稿日期:20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