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研究

2023-09-29 13:08:25杨力尚超杨建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共生城市群省份

杨力 尚超 杨建超

摘 要: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②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共生理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Brusselator模型;耗散结构;耗散演化

DOI:10.6049/kjjbydc.2022050517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11-0071-11

0 引言

随着创新范式进入创新生态系统3.0时代(李万等,2014;梅亮等,2015),如何提高区域创新产出与区域创新能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1]。由此,在融合区域创新理论与生态学理论的视角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以下简称RIES系统)因其构成多样性、资源集聚性、环境适应性与友好性、交互动态性和互利共生性,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经济与环境协同共生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致力于建设打造高水平的RIES系统,因此关于RIES系统结构演化、创新绩效、效率评价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张坚等,2021)。与此同时,已有研究表明,RIES系统呈现出自组织演化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并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耗散结构,需要从系统结构动态变化角度对其演化规律进行深层次挖掘。因此,在共生理论视角下,基于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分析RIES系统耗散结构演进规律,刻画系统主体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加快区域创新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区域创新效率与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综述

当前针对RIES系统结构层面的研究主要从结构模型角度解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其中,TRIZ[2]、ANT[3]以及复杂网络[4]是常用的分析理论。

一方面,现有研究较少针对RIES系统演化问题进行专门分析,2010年至今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成果共计9篇,说明仅有部分学者作出了有益尝试。如张笑楠[5]構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王庆金等[6]基于对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特征分析,从动力机制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揭示RIES系统协同演化内在规律;武翠和谭清美[7]基于功能与结构二维视角,研究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RIES系统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和博弈模型,并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李晓娣和张小燕[8]建立了RIES系统共生度模型;蔡杜荣和于旭[9]基于全新的“架构者”理论视角,剖析了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化机理,并诠释了“架构者”在不同阶段对系统演化的作用。已有研究较多从静态视角结合线性分析技术,或基于自然熵增理论,针对某特定时段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而在更具全局性的复杂系统动态演化分析和更深层次的系统耗散结构分析上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耗散理论可作为分析复杂系统演化的有效工具,这已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并涌现出较多代表性成果。如苏屹等[10]基于B-Z模型,以协同为重点,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吴颖和车林杰[11]研究分析了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赵炎和武晨[12]基于耗散结构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王展昭和唐朝阳(2021)构建了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伊辉勇和曾芷墨[13]对耗散结构模型进行转译,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RIES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基于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构建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模型并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RIES系统耗散演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2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2.1 共生理论视角下RIES系统耗散结构特征分析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可以发现RIES在系统开放交互、创新资源流动、生态位势差异以及结构动态演化4个关键维度上具备构成耗散结构的特征条件。基于RIES系统的开放属性,本研究提出RIES系统通过与创新环境进行资源(知识、技术、制度、信息)交互(系统的新陈代谢),在交互过程中改变系统平衡状态,进而触发“动力场”发生跃迁。如图1所示,伴随系统从非平衡状态1演进至非平衡状态2,系统耗散结构也从演化状态1突变至演化状态2,并持续演进至演化状态n,即进入耗散结构定态,实现状态的相对有序。

2.2 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总体设计

2.2.1 Brusselator模型

Brusselator Model 即布鲁塞尔模型(也称三分子模型),源于化学动力研究模型,其原理是通过数学建模观测化学反应中各元素自组织演化过程,可用于量化分析与判定复杂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Brusselator模型包含四组数学方程式,如公式(1)所示[14]

式(1)中,A与B为反应物,D与E为产物。在反应过程中,A与B不断被消耗并由外部环境持续补给,因此其浓度在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而D与E作为产物,一旦产生即可去除;x,y是反应的中间产物,其浓度随时间变化。基于公式(1),进一步应用稳定性分析技术对系统可能出现的不稳定点进行判定识别,通过识别不稳定点,可研判系统耗散结构演化趋势。因此,参考任佩瑜等[15]提出的双变量微分方程组,构建系统变量x,y的演化动力学模型,如公式(2)所示。

在不考虑扩散项M1?2x?2t、M2?2y?2t 的情况下,进一步设k1=k2=k3=k4=1,则公式(2)可以简化为:

由公式(3)可进一步推导,设τ=k4t,x=k3k4X,y=k3k4Y,a=k12k3k43A,b=k2k4B,经坐标转换后,再设Δx=x-x0=x-x0,Δy=y-y0=y-ba,进而在稳定状态解x0,y0处获得稳态方程(线性化的方程),如公式(4)所示。

进一步,设置公式(4)中线性化方程的特征值为λ,稳定性参数为ω,则有λ2-ωλ+T=0,其中ω=b-1-a2,T=a2>0,λ1,2=12ω±ω2-4a2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5种典型状态。

如表1所示,ω≤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低效率无序结构;当ω>0时,系统失去稳定向有序的耗散结构进行演化。因此,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可描述为公式(5)。

b<1+a2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非耗散结构

b=1+a2时,系统处于临界状态

b>1+a2时,系统处于失稳状态 形成耗散结构(5)

基于公式(5)所示的判定逻辑,可以对系统是否形成耗散结构进行定量判定,但仍需进一步挖掘系统耗散演化规律。结合突变理论,借鉴李柏洲(2012)的突变级数和王展等(2021)的全局熵研究成果,构建“突变级数+全局熵”的综合评估模型,进而实现对系统耗散演化内在机理的深度分析。

2.2.2 Brusselator模型的RIES系统转译

结合RIES系统共生演化的理论分析,对Brusselator模型进行科学转译。

(1)经转译的Brusselator模型,A代表区域创新投入(生态学领域中推动演化发展的营养物质);B代表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环境);A、B作为反应物,通过系统外要素的持续补给与流动,维持稳定“浓度”。

(2)D代表区域创新系统产生的收益(创新绩效),E代表区域创新活动的产出(耗散结构)。

(3)x,y是反应的中间产出物,如x代表创新成果,y代表成果转化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对RIES系统的Brusselator模型进行描绘,具体如图2所示。

2.2.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科学转译后,RIES系统的耗散演化由A区域创新投入与B区域创新环境共同决定。由此,结合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搭建基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双重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

(2)样本选取:参考四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的最新划分标准,选取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对应的省域以及相邻省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0个样本。

3 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系统耗散结构判定

研究设定k1=k2=k3=k4=1,进而采用Matlab2020b测算样本的耗散结构,并以公式(5)所示的标准作为判定条件,对系统耗散结构进行判定,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基于表3的测算数据,进一步按照“京津冀城市群及毗邻省份”“长三角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粤港澳大灣区及毗邻省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毗邻省份”对样本进行具体分析。

3.1.1 全局数据层面

(1)对比2013年样本点的RIES系统耗散结构判定值,可知,2015-2020年随着区域创新投入增大,区域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区域创新产出效率与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省(市)的RIES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的省(市)数量从2013年的3个增长至2017年的11个并保持至2020年。

(2)实证结果显示,2015-2020年样本点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值具有显著连续性,如以2013年为起点,北京、上海、香港一直维持耗散结构(时长8年),以2015年为起点,北京、上海、香港、天津、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一直保持耗散结构(时长6年)。上述数据特征符合耗散结构的理论逻辑,即当某省(市)在某时间点形成耗散结构后,将会在后续周期内保持该状态。

3.1.2 分区域数据层面

(1)2015-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及毗邻省份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值显示:5个样本点中北京、天津、河南形成耗散结构,占60%;河北、山西尚未形成耗散结构;北京、天津的耗散结构判定值,即b-1-a2值呈现递增趋势。

(2)201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及毗邻省份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值显示,6个样本点中仅江苏尚未形成耗散结构,其它样本点都形成耗散结构,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山东5个样本点的耗散结构判定值即b-1-a2值呈递增趋势。

(3)2015-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及毗邻省份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值显示,4个样本点中香港、广东形成耗散结构,福建、海南尚未形成耗散结构。

(4)201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毗邻省份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值显示,5个样本点中仅四川、陕西形成耗散结构,重庆、贵州、云南尚未形成耗散结构。

综上,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RIES系统整体有序性表现为:长三角城市群及毗邻省份>京津冀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粤港澳大湾区及毗邻省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毗邻省份。

3.1.3 特殊情况

(1)数据结果显示,山西、河北等东中部资源型省份2015-2020年的b-1-a2值持续保持负数,并呈现出较稳定状态,说明系统的新陈代谢速率放缓,创新驱动发展的后劲相对不足;而福建、海南两省RIES系统从未形成耗散结构,可能的原因是在集聚创新资源时,系统中积累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仍未解决,尤其是新兴产业支撑带动效力不足。

(2)江苏、重庆等经济发达省(市)的RIES系统在2015-2020年一直未形成耗散结构。以江苏为例,分析其原因,无论是创新投入(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财政支撑水平),还是创新资源(科研机构与高校集聚),抑或是创新环境(先行先试政策、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等区位优势),江苏均具备得天独厚的创新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优势下逐步呈现“马太效应”,即江苏能够不断强化创新优势,积极与外部进行创新合作。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人均GDP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达12万元,迈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人均GDP1.7万美元”的创新驱动发展标准,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纵观整个“十三五”,江苏省R&D经费支出持续保持增长态势,R&D经费投入总额位列全国第二,并且在科技创新能力、科研产出、学历结构等关键领域领先全国,仅落后于北京、广东,但这种优势是通过外界“他组织”实现的,而不是形成耗散结构的自组织RIES系统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创新能力水平和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3.2 系统耗散演化综合评估

为深入分析RIES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在测算耗散结构判定值的基础上,结合突变理论,对样本省(市)的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进行评价。

步骤1:依据表2 的RIES系统Brusselator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中测度指标的数目进行变量分层。

步骤2:以SPSS25.0作为分析工具,按照全局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步骤3:分析指标关系,有关联的为互补型。

依据上述步骤,得出如表4所示的分析结果。

基于表4的权重结果及突变级数类别,可进一步得到:

第一,针对x1,有x11,x12,x13共3个测度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092 9、0.098 3、0.096 3,由此可得Q12>Q13>Q11,x1=13×x1212+x1313+x1114

第二,针对x2,有x21,x22,x23共3个测度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25 1、0.140 7、0.125 8,由此可得Q22>Q23>Q21,x2=13×x2212+x2313+x2114

第三,针对x3,有x31,x32,x33,x34共4个测度指标,权重值分别為0.103 7、0.097 3、0.045 5、0.074 4,由此可得Q31>Q32>Q34>Q33,x3=minx3112,x3213,x3414,x3314

基于上述分析,可进一步得到A区域创新投入的评价值:Q2>Q3>Q1,A=13×x212+x313+x114,采用同样的计算方式,得到B=13×y212+y113+y314,可进一步得到20个样本点RIES系统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耗散演化评价结果,具体如表5所示。

(1)评价结果显示,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进。京津冀城市群及毗邻省份、长三角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粤港澳大湾区及毗邻省份,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评价值普遍高于创新投入评价值,说明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具有积极作用,促进RIES系统向有序稳定方向发展。

(2)评价结果显示,样本点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耗散评价值逐步提高。如图3所示,对比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4个时间节点,可以发现,样本点RIES系统耗散演化分布呈现出象限3→象限2→象限1的演化趋势,即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

(3)評价结果显示,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耗散演化存在差异。对比2013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数据值可见:①广东、香港两地的区域创新投入值显著高于其它省(市);②北京的区域创新环境明显优于其它省(市);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评价值普遍高于创新投入评价值;④四大城市群中心省(市)的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水平明显优于毗邻省份。

对比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数据值可见:①在广东、香港两个地区的基础上新增了江苏,3个地区的创新投入值显著高于其它省域;②北京、上海两市的区域创新环境明显优于其它省域,其中,相较于2013年,上海的区域创新环境有较大提升;③广东的创新投入评价值明显优于北京和上海,但北京、上海的创新环境评价值比广东高,说明仅凭持续的高创新投入也难以形成耗散结构,需要创新投入与环境的共同作用;④四大城市群中心省(市)与毗邻省份的差距逐步缩小,中心省(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4.1 研究结论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RIES系统演化分析中,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推导RIES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进一步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通过构建RIES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模型,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RIES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

(1)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RIES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耦合、远离平衡态、涨落现象等特性,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样本点的RIES系统已形成耗散结构,其它部分地区虽未形成耗散结构但正向耗散结构演进,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RIES系统的整体有序性表现为:长三角城市群及毗邻省份>京津冀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粤港澳大湾区及毗邻省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毗邻省份。

(2)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向正向演化,系统趋向耗散结构,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提升,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具有积极作用,促进RIES系统向有序、稳定方向发展。

(3)对比2013、2015、2017、2019年4个时间节点,样本点RIES系统的耗散演化分布整体呈现为象限3→象限2→象限1的演化趋势,即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

4.2 政策启示

(1)探索打造以国家、区域产业策源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中心。相较于其它城市,实体经济与未来科技“两头强”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中心城市的产业比较优势,也是RIES系统能级全面提升的关键基础。因此,建议按照“遵循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和塑造竞争优势”的基本理念,通过增长甄别、因势利导,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两头强”优势,打造以国家、区域产业策源为导向,以国家创新中枢为目标,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重,产学研用一体化结合的国家创新中心雁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2)积极探索构建更为紧密的区域性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基于中心城市区域创新枢纽的发展定位,在区域产业中心共建、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科技创新成果协同转化、双向飞地经济建设以及人才多元培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展开先行先试。加快区域内整合,建设跨区域协同的产业链与创新链,逐步形成“研发—转化—制造—销售”区域一体化协作体系。

(3)积极培育、壮大本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区域创新需按“圈”规划,加强政府对本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与专项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推进本土优势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融通发展;加速构建与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围绕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条件要素,重点在财税政策、创新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以及平台支撑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探索。加快推进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合兴办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导向的基础学科及新兴前沿学科联合研究中心、研究院或创新联盟,加大前瞻性、多元化、稀缺性专业人才引进。

(4)形成基于要素资源—创新投入—产业结构的“市场—技术—市场”的良性循环。在促进“市场—技术—市场”的良性循环中,第一个“市场”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良性互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第二个“市场”是指要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市场—技术—市场”良性循环的核心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对接,即充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时的重要指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因此,未来的着力点是引导科技活动从自循环向科研与市场融合联动的大循环转变,同时,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逐步建立并完善要素集成、资源集中、服务集聚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展昭,唐朝阳.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1,39(1):170-179.

[2] 雷雨嫣,陈关聚,刘启雷.高技術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及演化[J].系统工程,2018,36(2):103-111.

[3] 芦冬青.基于结构洞理论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1):50-55,110.

[4] 代冬芳,俞会新.基于哈肯模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21,40(6):36-42.

[5] 张笑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仿真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21,29(2):64-69.

[6] 王庆金,王焕良,周键.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治理机制研究[J].东岳论丛,2021,42(9):51-62.

[7] 武翠,谭清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基于创新种群异质性与共生性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5):38-47.

[8] 李晓娣, 张小燕.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及其进化研究——基于共生度模型, 融合速度特征进化动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9, 40(4): 48-64.

[9] 蔡杜荣,于旭.“架构者”视角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化——来自珠海高新区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22,40(3):114-130.

[10] 苏屹,姜雪松,雷家骕,林周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31(3):44-61.

[11] 吴颖,车林杰.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协同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判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0):186-190.

[12] 赵炎,武晨.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S1):37-43.

[13] 伊辉勇,曾芷墨.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研究——运用Brusselator模型对中国省级区域的经验分析[J].西部论坛,2021,31(6):81-95.

[14] SCHNEIDER F W. Periodic perturbations of chemical oscillators: experiments[J].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85, 36(1): 347-378.

[15] 任佩瑜,张莉,宋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17(6):142-147.

(责任编辑:胡俊健)

Dissipativ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Yang Li1,Shang Chao2,Yang Jianchao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2. Institut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plex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innovation paradigm has entered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3.0 period. It is vital to figure out how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output leve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level based on the new innovation eco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he RIE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nergy and symbiosis, because of its diversity and superiority of species at the component element level, its clustering of resources at the resource element level, its adaptability and friendliness at the environmental element level, and its dynamic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symbiosis at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level. More and mor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re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high-level RIES system.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RIES system have also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IES system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It is a typical complex system and has a periodically changing dissipative struc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analyze its evolution and changing la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ynamic change of system structur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RIES system, depict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subjects in the system and between resource input and system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ymbiosis unit, structure and mode, network and environment, ,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the promotion of multi subject coopera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tructure.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cap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transfer, Brusselator, a classic model i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has been transplanted into the evolution analysis of RIES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by combining symbiosis theory and focusing on such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symbiotic unit, structure and mode, network and environment, etc.,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innovation investment—symbiotic environment” factor index system and forms judgement criteria for dissipative structure. It further applies  the“overall entropy—catastrophe progression” evaluation model to present the process of dissipativ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By constructing a decision model for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the RIES system, the study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dissipative evolution of RIES system in Chinas four major nat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nearby provinces from 2013 to 2020.

Empirical research analysis has found that (1)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in China's four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adjacent provinc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nonlinear coupling, far away from equilibrium, fluctuation and so on, and have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2) the dissipative evaluation value of the sample points is evolving positively, and the system is gradually evolving to a dissipative structure, for during 2015-2020,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conomy, market and Technology) of the four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adjacent province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3) the dissipative evolu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the sample points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high regional innovation investment—high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by building a regional innovation center, improving the collaborative system and mechanism, cultivating enterprise subjects and forming a virtuous circle.

Key Words:Symbiosis Theory;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Brusselsator Model; Dissipative Structure; Dissipative Evolution

猜你喜欢
共生城市群省份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3:46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建筑科技(2018年1期)2018-02-16 04:05:36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