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学武
8月29日,华为选择在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访华期间低调但坚定地推出了自己的新款手机华为Mate 60和华为Mate 60 Pro。紧接着,9月8日上午,华为Mate 60 Pro+和华为Mate X5又突然出现。这几款新手机的预售都是“秒空”,中国民众甚至在还不知道价格的情况下就果断出手购买。
这一看似纯粹的商业举动却激起了地缘政治的千层浪,再次将人们的视野引向中美科技博弈的战场。
作为华为手机沉寂有年之后的重磅回归,具代表性的Mate 60 Pro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普通中国人看来,这是遭受美国和西方多年无理打压之后,中国前沿科技的反击和逆袭,因此一时之间,民众爱国热情被广泛点燃,社交媒体为之欢欣鼓舞。而作为打压领头者的美国,这种突破封锁的举动,也引起了政界和社会的重视及热议,非要问个究竟,到底是“谁”帮助华为破了美国给华为布的“局”。
与华为Mate 60 Pro横空出世在中国和美国的舆论界掀起的热度相比,欧洲的反应异常平静。
除了个别长期跟踪中美科技博弈的专家和专业记者外,欧洲的政治家和舆论界包括许多意见领袖似乎都没有完全弄明白华为Mate 60 Pro的地缘政治含义。
这当然与华为的低调有关。华为在开始销售它的这款新手机前并没有向外公布华为Mate 60 Pro的5G功能,也没有特别说明这款新手机搭载的是先进制程麒麟9000S芯片,而是不动声色地向世人宣告,“我华为高端智能手机又回来了”。
华为高端智能手机重磅归来看来并没有使欧洲普通老百姓兴奋起来,也没有让他们感到特别的恐惧或不舒服,毕竟欧洲对华为的争论更多地集中在5G电信基础设施,而非个人终端手机。
华为的低调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做法。一种理解角度是,华为无意“吹嘘”它的技术突破,因为华为的高管们不可能不知道即将于Mate 60 Pro之后发布的苹果iPhone 15可能搭载的3或4纳米芯片在技术数据上更胜一筹。
另一种理解角度是,华为的做法是欧洲人没有看懂而美国人一看就恍然大悟的精心策划的销售策略,先“卖个关子”,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趁势掀起一轮新的“华为手机热”,夺回4年来因美国制裁和打压失去的全球市场。
中国人和美国人之所以好奇,是因为许多人都认为,美国2019年以来一轮又一轮的制裁,已经使华为的先进制程芯片供应“弹尽粮绝”,华为的高端智能手机已经被挤出了全球主流市场之外,华为手机被认为早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
然而,华为Mate 60 Pro的问世,像一声惊雷震动了美国,也使中国民众欢欣鼓舞。华为手机不仅没有屈服于美国政府的淫威,而且以王者姿态昂首归来,宣告了美国试图“封杀”华为,将中国这个最优秀的科技企业“置于死地”的努力失败了。
事实上,不仅美国打压华为的政策破产了,而且它试图将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挡在先进制程芯片技术之外的努力也失败了,至少在华为推出Mate 60 Pro这一瞬间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14納米芯片的生产能力是美国政府对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容忍极限。华盛顿似乎以为,一个只能制造14纳米以上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对于拥有3纳米或更先进的能力的美国来讲只是“小菜一碟”,对美国的技术优势不可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然而,华为Mate 60 Pro现在搭载的麒麟9000S明显地被全球半导体行家们一致鉴定为7纳米芯片。14至7这个巨大的飞跃想必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是清楚的,而7纳米走向5纳米虽然困难重重,但并不是高不可攀,这一点美国人比任何人都了如指掌。
事实上,不仅美国打压华为的政策破产了,而且它试图将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挡在先进制程芯片技术之外的努力也失败了,至少在华为推出Mate 60 Pro这一瞬间是如此。
这也正是美国人的忧虑所在。华盛顿似乎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为何没能堵住华为走向7纳米。就在欧洲人显得不知所以然的时候,一场激烈的关于制裁效果的争论在美国爆发,或迟或早这场争论也必将燃烧到欧洲大陆。
彭博社9月8日透露,美国政府已开始对华为Mate 60 Pro搭载的芯片展开正式调查。美商务部在声明中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会查个水落石出,并根据变化的“威胁环境”制定新的措施以维护“国家安全”。
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幕后操盘手,拜登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也公开加入了辩论的行列,他说,“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途径搞清楚美国面对的(麒麟9000S)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不能给你确切的天数,但这不会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他承诺,“美国将仔细研究(Mate 60 Pro芯片)这个问题,并与合作伙伴协商,然后将做出相应的决定。”换句话说,欧洲人将会被华盛顿传呼,一起商讨对策。
其实,欧洲并不是局外人。在阻止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欧洲人也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只不过他们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导演和主角都在华盛顿。
我们回顾一下美国对华为的封杀。这个封杀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欧洲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华为“杀气腾腾”,而且到今天还常常“犹豫不决”。部分欧洲国家被美国拉下水或逼上“贼船”是因为华盛顿发现没有盟友一起努力的话,美国很难“单挑”华为。
2019年4月,美国授意捷克政府召开有40多个国家参加的所谓布拉格会议,商讨如何对付华为,大多数欧洲国家对此反弹强烈,包括当时的捷克政府。布拉格政府最后发表主席声明,建议各国自己决定如何处理同华为的关系。
这很扫特朗普政府的面子。布拉格会议实际上是不欢而散。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美国封杀华为决心已定,即使欧洲盟友不参加,美国也要单独动手。
一个月后,也就是2019年5月,特朗普政府将华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这是砍向华为的第一刀。这一刀可以称为“软刀子”,目的是斩断美国厂商同华为的“软件纽带”。
“黑名单”上的华为很快就失去了美国厂商的芯片设计软件服务,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软件也被迫终止向华为提供服务。这以后的华为手机在欧洲基本成了一个硬件空壳,许多与安卓系统深度绑定的谷歌应用软件如Gmail、谷歌地图、YouTube以及许多银行密码系统、支付系统和登录软件都无法在华为手机上下载或激活。
然而,这一软刀子并没有将华为“砍死”。西方不亮东方亮。华为手机因为软件封杀失去了西方市场,但在中国市场依然红红火火;失去了美国软件设计服务,但“潜伏”了多年的“备胎”海思立即临危受命,浮出水面,承担起对冲美国芯片设计制裁的重任。
海思总裁何庭波在当时给员工的一封内部信函中悲壮地写道:“华为多年前已经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她宣布,之前为公司的生存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见“软刀子”下去没能砍死华为,华盛顿又举起了“硬刀子”,这是第二刀。美国人发现海思拥有高超的软件能力,能设计一流的精度达5纳米的芯片,但华为没有芯片生产能力,它设计的芯片只能靠台积电和三星代工才能生产出来。
于是在第一刀砍下去后的第二年,即2020年,华盛顿严令凡是使用了美国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公司不得为华为代工生产芯片,除非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这是典型的“长臂管辖”,将制裁范围扩大到外国公司。这一刀既准又狠,砍到了华为的痛处,使华为痛失芯片代工厂商。
如果说华为真正感到有一次被别人“卡住了脖子”的话,那么就应该是这一次。2020年8月31日后,凡是使用了美国技术的芯片生产商都被迫停止为华为代工。这样一来,即使华为能设计出来再先进的芯片,也无法将它们变成产品,华为的脖子这次真的是被“卡”住了。
美国不仅不允许台积电和三星为华为代工生产5G芯片,而且还严禁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厂商向华为制造的5G设备提供元配件。它的直接后果是,华为在市场上批量推出的手机大多数搭载的都是高通提供的,被阉割了5G功能的4G通信芯片。一个5G技术领军企业却只能推出4G功能的手机,可以想象华为是多么地难受。
但到这一步,欧洲的企业还没有真正被美国推到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风口浪尖上。直到今年美国向中国半导体产业举起第三刀的时候,欧洲政府和企业想躲也躲不过了。
对于美国政府来讲,前两刀,一软一硬,都只是堵漏洞、断供给、卡脖子而已。真正要有效地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还必须对华为来个“釜底抽薪”的第三刀,不仅断绝华为芯片代工的渠道,而且还要禁止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生产设备流向中国。
2019年5月,特朗普政府将华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这是砍向华为的第一刀。这一刀可以称为“软刀子”。
欧洲是芯片生产设备的翘楚。全球最大芯片生产设备供应商只有六家,三家是美国企业—“应材”(AMAT)、柯林研发(LamResearch)和科磊(KLA),两家为日企—东京威力科创(TEL)和尼康(Nikon)。但它们在光刻机市场的地位都不如大名鼎鼎的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阿斯麦)。
阿斯麦是生产芯片光刻机的主要供应商,基本垄断了90%左右的市场。换句话来讲,没有阿斯麦的光刻机,就没有芯片制造的能力。用她提供的DUV光刻机可以制造出所谓的成熟制程芯片(28纳米以上),没有它提供的EUV设备,任何人无缘先进制程的芯片制造,至少在Mate 60 Pro问世之前是如此。
虽然成熟制程芯片仍然是芯片市场的主力板块(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市场份额为76%),但先进制程能力的竞争是焦点,谁能制造出7纳米、5纳米乃至3纳米的芯片,谁就是芯片制造领域里的王。
这个“王位”美国人是绝对不会让中国人拿去的。美国人想出的办法很简单,对中国企业关闭EUV光刻机的大门。荷兰的阿斯麦就这样被美国人锁定了,它成了美国封杀中国先进制程芯片生产能力的关键。
今年1月,华盛顿手起刀落,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和华为砍下了第三刀。荷兰政府在美国政府软硬兼施的攻势下,终于同意华盛顿的要求,启动出口管制机制,限制阿斯麦向中国企业出口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光刻机,自今年9月1日起生效。
公开数据显示,活跃在中国芯片制造厂商车间里的DUV光刻机不少于800台,但阿斯麦向中国还没有出口过一台EUV光刻机。原本2023年底之前要交货的一台EUV光刻机因为美国的插手是否能顺利运往中国还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阿斯麦称,荷兰政府已允许它今年年底前照常履行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但2024年起,先进制程的光刻机设备将很难获得出口许可证,它对中国企业的大门事实上已经被关闭。
华为Mate 60 Pro的问世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华为究竟是从哪里得到的那个神奇的7纳米的麒麟芯片的呢?真是中芯国际生产的吗?海思的芯片设计能力不容置疑,芯片由中芯国际制造看上去也是板上钉钉,难道它用DUV造出了7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莫非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能力真的实现了一个转折性的突破?
許多细节尚不清楚。TechInsights为彭博新闻社拆解了这款手机。中芯国际使用其N+2工艺造出了麒麟9000S,将其称为第二代7纳米工艺,尽管许多媒体称其为“5纳米级”。
这是一个令中国老百姓兴奋的问题,也是一个令美国政府头疼的问题。对欧洲人来讲这还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阿斯麦是否又多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这个问题是ASML的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Peter Wennink)前日在接受荷兰时事节目Nieuwsuur采访时自己提出来的。他说,华为Mate 60 Pro不应让任何人感到意外,因为这些限制(指美国和荷兰政府对阿斯麦光刻机的出口限制)实质上迫使中国人加大了创新力度。
Bits&Chips网络专业杂志分析师保尔·冯·格芬(Paulvan Gerven)分析说,台积电的发展经验表明,7纳米是一个节点,它标志着先进制程向EUV光刻的过渡:最初,台积电使用多重图案化技术来制造7nm芯片,但当该技术被认为足够成熟以进行商业生产时,它迁移到EUV。
格芬似乎在暗示,中芯国际极有可能在没有荷兰阿斯麦EUV光刻机的情况下掌握了批量生产7纳米芯片的技术。TechInsights对Mate 60 Pro出货量的分析也间接验证了这一猜测。
TechInsights 9月7日发布的分析预计,今年华为智能手机将持续其“复苏之旅”,出货总量预计达到3500万部,实现同比36%的增长。而到今年年底,华为Mate 60 Pro单一机型在中国的出货量预计超过100万部。
以Mate 60系列机型两年生命周期为基点,TechInsights预计在此期间该系列机型的出货量有望达到500万-600万部。换句话来讲,量产7纳米芯片将常态化,华为与中芯国际应该进行过仔细的沙盘推演,否则不可能如此大批量地接受订单。
美国紧张,欧洲可能更紧张。最为紧张的可能是阿斯麦,它最担心的是噩梦变成现实:美欧联手的对华技术限制倒逼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可以不用阿斯麦的先进制程光刻机就能制造出先进的芯片。
这个“王位”美国人是绝对不会让中国人拿去的。美国人想出的办法很简单,对中国企业关闭EUV光刻机的大门。荷兰的阿斯麦就这样被美国人锁定了。
阿斯麦这种担忧被它的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完全孤立中国是没有希望的。如果我们不分享技术,他们就会自己去研究”,制裁只是在迫使中国“变得非常创新”。
这位荷兰人向华盛顿喊话:“中国有14亿人,其中很多人很聪明。他们会提出我们还没想到的解决方案。你在迫使他们变得非常创新。”彼得苦口婆心地劝说道,“试图通过禁止技术移民和出口管制等方式孤立中国,实际上会削弱西方自己。”
一旦华为Mate 60 Pro所代表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阿斯麦在世界光刻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就会越来越弱,它的市场份额也就会越来越小。温宁克似乎非常担忧,一旦聪明的中国人想到西方还没有想到的解决方案,他们会催化出毁灭性的创新,颠覆已知的芯片制造工艺,削弱阿斯麦的地位。
华为Mate 60 Pro的问世也意味着中国进口阿斯麦先进光刻机的急迫感会有所下降。中国芯片制造商当然会欢迎阿斯麦尽快出货,然而延迟一天出货,中国自己的成熟制程芯片能力的扩张就多一天时间,国产先进制程的突破会更加放得开手。
从短期效应来讲,这不应该是中国芯片产业的首选,但从长期的角度讲,尤其是从Mate 60 Pro蕴藏的潜力和逻辑来看,中国会极力减少对阿斯麦的依赖,实现战略上的独立自主。
对于欧洲来讲,光刻机禁运反而倒逼中国半导体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从而加速摆脱对阿斯麦的依赖,这无疑是一个噩梦。荷兰的中国问题专家范德普滕(Vander Putten)说得好:“对华制裁固然可以影响力量平衡,但对我们的经济是有害的。那么到底什么更重要,我的回答是:经济利益。中国依赖我们的技术是件好事。”
华为Mate 60 Pro选在8月底问世,现在看来并不是偶然,既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时间无关,也与iPhone 15的發布安排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对荷兰政府的9月1日起生效的对华光刻机禁运令的一种巧妙而含蓄的回应。
它发出的信号应该是:没有你们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我们也能生产成熟芯片。虽然没你们先进,但时间在我们这一边。望你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