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亦 喻 寒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1520)
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民俗旅游的兴起使公众对民俗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民俗旅游在众多旅游类型中脱颖而出。在贵州,民俗旅游满足了游客追求异域风情和新奇体验的需求,因此成为市场所需的一种旅游类型,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民俗旅游的开发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及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保护该类型的旅游资源极为重要。
民俗文化的传承发扬是国家文化多元性的体现,而民俗旅游是展现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贵州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推广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促使当地民俗文化得到保护;贵州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对民族的多样性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及国家多民族共存;贵州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完善旅游市场结构,促使民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效益。
在20 世纪90 年代晚期,陶思炎与吴忠军分别提出了民俗旅游的定义。据他们的观点分析,民俗旅游是一种基于民俗文化的文化旅游[1],而民俗文化的传承对民俗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民俗旅游是前往异地体验当地民间文化并参与相关文化活动的行程[2]。
对于民俗旅游的特征,有多种观点存在,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通过分析陶思炎、赵蕾与孟秋莉提出的观点,可以认为,民俗文化是经过岁月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具有文化和观赏等价值,以及特色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现象[1,3-4]。因此,民俗旅游至少具有以下特征:空间性、时期性、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神秘性和传承性[4]。
田里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可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划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三大类型[5],并可进一步细分。此种分类方式广泛反映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民俗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也使得游客可在广泛的选择范围内进行自主体验。
现今,贵州是公众选择纳凉避暑和体验民俗文化的出游地之一。多民族聚居造就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带给其丰富的新奇感受。
第一,贵州是古生物与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开发历史较为悠久。多个民族世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为贵州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与多文化氛围感,吸引着喜爱特色建筑的游客前去观赏及入住特色民宿、酒店,进行深入感受。
第二,贵州有多民族聚居特征,因此有着大量从过程技艺到成品都能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如苗族的苗绣、银饰和蜡染,其中苗绣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早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与技巧,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历史色彩的工艺品总能吸引大众关注,游客也热衷于体验民俗工艺品制度项目。
第三,贵州民族节日集会文化是各民族沿袭自有的特色传统,在特定的节日和环境下产生的。比如,仡佬族的春节“仡佬年”、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踩芦笙堂”、苗族的“相月亮”“三月三”等节日,不同节日文化和活动会带给游客不同的体验,游客可自由选择节日前往相应民族居住地与旅游地亲身感受民俗节日氛围和民俗节日文化。
第四,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代名词之一,贵州人民在才艺上有着突出的表现。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歌唱表演方式和曲风曲调,如“酒歌”“山歌”“哭嫁歌”等,在不同的情况下,用来表达自身不同的情感与想法。独具特色的音乐需要配上独有特定的舞蹈,如木鼓舞、铜鼓舞与狮子舞等,给游客带来视听结合的盛宴。
第五,中国的茶酒文化历史悠久且深厚,类型繁多,其中不乏因茶酒而打开知名度的地区,如贵州茅台酒是由同名酿酒镇酿制的特产酒,酿造技艺独特、工序复杂且具有历史性;都匀毛尖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饮用该茶于人体有诸多益处,从采摘到制茶工艺也都颇具特色,吸引游客体验。此外,贵州地理位置的独特造就别致的饮食风味,如贵州羊肉粉、酸汤鱼、青岩豆腐、老干妈辣酱等美食,也吸引游客前往当地体验。
1.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贵州受多种地貌环境影响,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6],对当地居民与来访游客出行有较大影响。同时,民俗特色传统建筑年代久远,虽进行了维护,但依旧存在问题[7]。比如,荔波古镇的民宿以当地特色为基础进行了改造,但上下楼只有步行通道并无其他疏散通道,且部分民宿楼梯较窄,给行李搬运和多人通行带来不便;该古镇中可供游客判断位置和辨别方向的路牌地图等标识较少;停车位设置不合理,存在占用人行过道的情况,这些现象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游客体验感。
2.旅游产品更新较慢
贵州传统民俗特色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编织类与布类手工艺品,部分民族或地区对于此种工艺的制作步骤与采用的技艺较为相似,依托其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也较为类似,容易带给游客产品不多和产品缺乏新意的感觉。此外,贵州部分旅游企业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品质不一,反而对原有的特色民俗旅游资源造成破坏,阻碍其长远发展。
3.旅游品牌建设不足
贵州各地各民族的风貌习俗有所不同,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在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缺少专属品牌的加持,会让游客误以为各民族与地区所传承的民俗都是相同的,产生同质化严重的错觉。对于贵州茶酒等特色饮用品而言,其都有特定的品牌和较高的知名度,并且拥有较为强烈的产权意识,品牌与实际产品之间会相互作用。但也有不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缺乏品牌支撑,使得该类型的民俗特色“杂、乱”,影响游客体验感,阻碍贵州民俗文化的发扬与民俗旅游的发展。
4.专业人才较少
在贵州民俗旅游的发展中,一些特色旅游项目由各民族各地区的居民自行经营运作,但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专业人才较少,缺乏专业的管理方式、理念,存在服务不到位和缺乏专业安全保障等情况,从而对游客体验贵州民俗旅游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当地民俗旅游的长久发展。
5.将民俗旅游等同于乡村旅游
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之间联系密切,可以相互支持,但不能完全等同。贵州部分居民的居住地条件较差,眼界有限,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起源地有着偏见与误会,错误地以为这些文化都是乡村文化,从而将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混淆。其实不然,民俗文化是民众的文化,是一种民间文化,也是地区与民族的特有文化,并不局限于乡村之中。
6.宣传载体单一
随着贵州民俗旅游不断发展,对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项目内容进行有效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合理有效的宣传不仅能促进贵州来访游客增长,还能使贵州民俗旅游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然而,贵州民俗旅游除运用较为常见的多媒体等宣传方式外,在其他宣传上较为薄弱,一定程度上使呈现载体不够丰富,较为单一。
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是游客选择出游的一项重要因素。首先,近年来,贵州的交通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需要重视交通设施的完善,根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需要,不断增设旅游线路。其次,在开放经营状态下的特色民宿或者其他传统民俗建筑都应该加强完善基础设施,注重安全疏散通道的建设,维护旅游景区公共安全与游客人身安全。再次,景区要重视地图标识、公共休息区的设置,使游客及时调整游览路线,并且将游客步行过道与停车位分区建设,有效减少安全隐患,优化游客旅游体验。
在贵州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地发展民俗旅游不应遗忘它本身的传承纪念价值与教育价值,而要重视民俗文化内涵对民俗旅游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各地在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不应以商业盈利为首要目的,而要落实民俗文化本身的传承教育意义。比如,贵州各民族博物馆中的展品皆为民族特有的文化成果,这些展品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可对民俗文化成果进行多方面展示,充分展现各族人民历史悠久的生活风貌与习俗文化,精心保护与详细介绍展品,使游客对民俗文化有更好的认知,使民俗文化的内涵特质得到展现,从而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民俗旅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贵州不应过度改变民俗文化现状。各种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扬具有久远的历史,不同民俗文化对应的发展特质不同,不宜一概而论。比如,贵州民俗建筑形成至今,年代久远,这足以说明建造工艺和设计的特殊,是民俗文化特质的有力证明。对于建筑本身,当地需要多加维护,不应过度对其进行拆修扩建,破坏其原本的结构;既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基于民俗文化本身的内涵进行开发,激发游客对其深厚文化的兴趣,从而推动贵州民俗旅游发展,又要避免过度改变民俗文化现状,破坏其原有规律,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受到冲击与伤害,阻碍其长久发展。
游客在贵州民俗旅游途中不可避免地会购买纪念物品等旅游产品,不同旅游产品制作成本不同,售价也不同。不论何种产品,景区都要讲究物有所值,价格透明;并且不同的旅游产品都需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通过品牌产生连锁效应,延长产业链。市场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既要避免景区坐地起价与以次充好,也要避免恶性竞争等情况。这样才会赢得游客的好感,使民俗旅游产品品质有保障,促进民俗旅游的长期发展,推动民俗文化经久不衰。
贵州实现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自然不能少了专业人才的支持。专业人才不仅包括高知识人才,还包括经验人才。当地旅游企业与高校要联合加强对民俗旅游这两方面人才的培养,即高校帮助相关专业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为未来更好地走向民俗旅游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保障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8]。
民俗旅游开发的前提是对民俗文化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极为重要。贵州各族各地应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当地居民正确区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充分了解当地优秀民俗文化,从而加强对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视和对于民俗旅游发展的支持。教育能够使民俗文化得到大众的了解,民俗文化能使教育效果更加理想[9]。贵州居民强化保护与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意识,始终保持着文化的多元性和不被替代性,可以使民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的发展少不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贵州各级政府除了可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宣传,也可为民俗旅游地招选有号召力和关注度的形象代言人;可以带领商家采用特制的快递包装,在原有包装上印发宣传标语、二维码,在快递中放置宣传手册等,让物流成为宣传新载体;还可将民俗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进行协调发展[10],丰富完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同时为民俗文化制定保护条例,落实强化监管,促使商家、企业等注重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民俗旅游,使其自身的鲜活性持久,得到长久发展。
民俗旅游在旅游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促进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贵州通过展现民俗文化自身魅力,可以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乡村的文明建设发展,从多方面实现共同富裕[11]。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贵州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各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