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孙明君
方人杰曰:“昔人评文者,曰‘潘江陆海’,又曰‘韩潮苏海’。读《庄子·秋水》,真有潮海之势,浩浩荡荡,不见水端,而诸君瞠乎其后者矣!胡可及哉!胡可及哉!能以隽思逸笔写深微之理,能以恒情俗态作奇幻之文,其中位置天然,节奏妙合,从来文章之家,并未有此手笔。”①《秋水》篇高妙的哲理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交相辉映、彼此渗透,文章采用问答体和寓言体构成,想象奇幻,意境优美,语言生动,体现了《庄子》散文汪洋恣肆、雄奇奔放的艺术风格。
《秋水》可分为主体和附属两个部分。主体部分由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次问答构成,是一篇完整的哲学经典文献。吴世尚曰:“此篇七问七答,文法则层层剥入,义理则曲曲传出,一转一境,愈细愈灵,且处处皆以韵语出之,真是奇绝。”②这七次问答仿佛构建了一个瑰丽缤纷的七宝楼台,一层高于一层,呈螺旋式上升之势,演绎出玄妙之理。
作者先写物无大也无小。当河伯在大海面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之时,北海若告诉他:“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秋水》)宣颖曰:“第一番问答,开拓心胸。”③刘凤苞曰:“第一番问答,从‘大’字生意,为入道之阶梯。读此段,须放开眼界,见道之大无穷。惟不以道自多者,乃可语大。”④文章先写黄河之大,继而把它与大海比较,黄河失其大;再写大海之大,继而将大海与天地比较,大海失其大。在有形天地之间,唯有道才是无穷无尽的。同时,由于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毫末并不能作为定至细的标准,是故既不能大天地也不能小毫末。
在讨论完大小问题之后,河伯又向北海若提出如何看待贵贱?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秋水》)成玄英疏曰:“夫物皆自是,故无不是;物皆相非,故无不非。无不非则天下无是矣,无不是则天下无非矣。”⑤因为俗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才会形成贵贱问题,如果从道的角度观察则物无贵贱之分。既然物无贵贱,那么人无贵贱则不言而明。
河伯又提出“精粗”问题,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在庄子学派看来,精粗也不是一个重要问题。精粗仅仅限于言意范围之内时才有意义,一旦超出言与意的范围之外,精粗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刘凤苞曰:“上段从小大生出精粗二意,随用‘不期精粗’句扫除痕迹,言精粗而小大已在其中;此段从小大增出贵贱二层,随用‘物无贵贱’句泯去端倪,言贵贱而小大分配在内,文法变化错综,有移步换形之妙。”⑥如此这般,作者一边提出了大小、贵贱、精粗等问题,一边又扫除痕迹,义理的抽象度在不断提升,最后一步步进入至高无上的大道境界。在大道境界中,作者率先提出一个“固将自化”的概念。北海若曰:“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成玄英疏曰:“万物纷乱,同禀天然,安而任之,必自变化,何劳措意为与不为!”⑦刘凤苞曰:“破除他为不为之见,而示以无方自化,正如洪炉点雪,融化无痕。”⑧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移动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只能安而任之、无方自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之违背者,皆不符合自然之道。
随后,作者又提出了达理明权的处世方式。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秋水》)宣颖曰:“此正明上所云无方自化之妙,惟知道者能之。落到天字上,是绝顶议论。”又曰:“第六番问答,造极之言。”⑨刘凤苞曰:“‘理’字紧从‘道’字勘出,达理则胸中方有把握;‘权’字又是道之化境,明权则入世全无滞机。”⑩如果说在庄子的逍遥境界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到了庄子后学时代,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根本的扭转。《秋水》的作者面对危险而谋求权变,有力突显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作者以“反其真”三字归结核心思想。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成玄英疏曰:“夫愚智夭寿,穷通荣辱,禀之自然,各有其分。唯当谨固守持,不逐于物,得于分内而不丧于道者,谓反本还源,复于真性者也。此一句总结前玄妙之理也。”⑪刘凤苞曰:“承上天人分际而申明之,以浅形深,使愚者皆能醒眼。‘无以人灭天’,归重德在乎天,即末句反真之意;‘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皆发明上句之义,文法不平。‘是谓反其真’只一语结住通篇,云去苍梧,水还江汉,可以悟其文境矣。”⑫《秋水》的关注点和庄子一样,都以天人关系为中心。在天人关系中,最根本的是“无以人灭天”,反本还源,复于自然。
虽然七次对答皆以说理为中心,但七节文字的表述方式并不重复雷同,显示出作者灵活多样的行文方式。文中譬喻、说理交错,韵文、散文间杂,穿插使用了首尾呼应法、省文法、总分法、列举法、归结法等不同手法,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用文学手法先写黄河之大和河伯的自得之情:“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这是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黄河加以俯瞰式整体性描写。文章塑造了一个自傲自大、洋洋得意的河伯形象,在看见无边无际的大海之后他马上知错就改。相比于“曲士”河伯,北海若则见多识广,俨然是一位得道的高士。北海若批评河伯说:“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成玄英疏曰:“河伯未能会理,故海若诃使忘言,默默莫声,幸勿辞费也。夫小大无主,贵贱无门,物情颠倒,妄为臧否。故汝于何推逐而知贵贱小大之家门乎?言其不知也。”⑬北海若居高临下,登坛说法,讲出了一番玄妙之理。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以语大理矣。”文章通过井蛙拘于虚与夏虫笃于时,衬托出“曲士”内心世界的狭隘。北海若曰:“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秋水》)这些比喻句生动形象,把巨大的事物予以夸张性浓缩,用形象化的手法说明了大小之别。
第二节中采用先总后分之法展开论述。北海若先提出:“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此后就以上四条要点分开来给予说明:“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最后得出结论:“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秋水》)刘凤苞曰:“‘计人之所知’四句,忽然掷笔空中,高一层腾跃而下,有龙跳虎卧之奇,神妙不可思议。然后用反掉之笔,见穷大者必遗其小,而道亦不全也。收处忽作反诘语,与首句‘大天地而小毫末’,针锋相对。”⑭作者的论述井井有条,文法整齐。
第三节在扫去大小痕迹之后,最后归之于约分。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刘凤苞曰:“透彻晶莹,如玻璃中映丝映发,洞见纤毫,真理境上乘文字。”⑮谭元春曰:“惟其文浩而肆,又默默入人。读至‘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六语,坦然可以居心,可以行世。又读至‘无私德,无私福,无畛域’三语,拓开意识,为拘志一行人,放顿宽安,引入逍遥,令人如买桃源一区耳。”⑯无论是小之微还是大之殷,皆是有形之物。作者将两边俱扫,最后归结为“约分之至”。
第四节采用了列举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秋水》)林云铭曰:“此段总言物之内外、贵贱、大小,原无定属。笔笔生动,有生龙活虎之势。”⑰文章论述无方、自化的道理,一气卷舒,自成机杼。其中插入的三层比喻,甚为精彩。
第五节采用了归结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固将自化”是这一段的结论。经过一番论析之后,把结论放在段落的最后,图穷匕首见。
第六节提出“达理明权”概念。褚伯秀曰:“自篇首至此,凡六问答,如风驱远浪,渐近渐激,至是而雪涛喷薄,使人应接不暇。须臾澄静,则波光万顷,一碧涵天,人之息伪还真,中扃虚湛者,有类于此。”⑱刘凤苞曰:“第六番问答,揭出达理明权。从‘化’字又转出一解,正恐扫却他为不为之见,要他空所依傍,又不免堕入虚无也。……反要语极,归结达理而与天合德意,著墨无多,元气浑然,文法亦极周帀。”⑲开篇时提出达理明权,此后便把重心集中在明权上,具体解析了明权的含义。
第七节是结语。结语一节简短有力,刀刀见血。作者首先对天和人下了一个定义,此定义也极具文学色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以牛马来说明天人,把非常复杂的问题说得清晰而生动。“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三句并列,以“无以人灭天”为重点。文章以“是谓反其真”作结,刘凤苞评曰:“如此一大篇文字,洋洋洒洒,有气蒸云梦、波撼岳阳之势,几疑难于收拾矣,却只用‘是谓反其真’五字归结全篇,何等笔力!”⑳
附属部分由六则寓言构成,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回应了主体部分的思想。每一则寓言故事也各具文学色彩。
“夔怜蚿”一节采用夔、蚿、蛇、风、目、心等新奇的比喻,夔谓蚿、蚿谓蛇、蛇谓风设为问答出人意表。作者写了夔、蚿、蛇、风之后,采用省文之法,没有写目心问答。林云铭曰:“心、目二语,不着疏解,文如半身美人图,正于未画处传神。奇绝!奇绝!”㉑胡文英曰:“风之境已至于圣人,则心目之用,其妙亦可以想见也。”又曰:“就风之身分收住,目与心光景令人自思,最有余味。”㉒省略心、目之用,并非作者在文法上的疏漏,而是有意为之。省略心、目之用,反而使文章与众不同,新颖别致。
“孔子游于匡”一节。“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秋水》)林云铭曰:“其中孔子游匡、公孙龙问魏牟二段,意颇浅肤,疑为赝作。”㉓从思想内容上看,这两段没有什么深意,但从文学角度看,也算有一定的特点。这两段应该是庄子后学所作,后学中的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此段中的孔子宣讲命的重要性,俨然是一位道家高士。
“公孙龙问于魏牟”一节,刘凤苞曰:“‘跳梁井干’四句,极写拘墟形状,却先用‘吾乐与’三字作凌空宕漾之笔,最有神姿。回顾虷、蟹、科斗,谓莫吾若,见解卑陋如此;乃欲邀东海之鳖以观其所乐,沾沾自喜,神情令人绝倒。随写东海之鳖缩足逡巡,一见便窥其底蕴,逮语以东海之大乐,而坎井之蛙始而惊,徐而自失,亦犹观海者之自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也。……末以公孙龙自失作结,回应前幅‘适适然惊’二句,明镜彩虹,天然妙境。”㉔埳井之蛙与东海之鳖形成了鲜明对照,文章写活了坐井观天者的狭隘心胸。本段中还出现了使蚊负山、商蚷驰河、用管窥天、用锥指地、邯郸学步等成语。
“庄子钓于濮水”一节,胡文英曰:“一问一答一应,不加一语,‘从政殆而’之意隐然言外。不激不亢,古来辞聘之语,谁复能如此者?”㉕一切只是平平道来,隐士风范自在其中。前人对最后一句评价甚高。林云铭曰:“结韵悠然有致。”㉖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结得冷峭,尤妙在含蓄不尽。”㉗无限情和意,尽在不言中。
“惠子相梁”一节,陆西星曰:“世道交情,观此可以发一长笑!庄生直为千古写出鄙夫鄙吝之态,只以一字形之。妙哉!妙哉!”㉘刘凤苞曰:“一‘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吓’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鹓雏?可以想见其胸中寄托。”㉙庄子自比为鹓雏,把惠子比为猫头鹰,形象生动,状高洁之士与贪婪之人如在目前。有趣的是,附属部分中出现了许多动物,例如夔、蚿、蛇,蛙,鳖,龟,鸱,鼠,鹓雏,儵鱼等,宛如一个小型动物园。可以看到庄子学派对自然界的喜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节,林云铭曰:“两人机锋绝唱,异样辩才,真一时之胜事,难得!难得!”㉚宣颖曰:“接连四折,妙在止就来词下一转,语及至煞处,乃是一体融澈,即此便是园通大智也。”㉛刘凤苞曰:“此段归结反真意。濠梁观鱼,知鱼之乐,即以濠上之乐印证得之,活泼泼地,物我同此真机。至惠庄问答,止就本词捩转机关,愈转愈灵,愈折愈醒,绝妙机锋,全身解数,真飞行绝迹之文。”㉜虽然两人“机锋绝唱,异样辩才”,但我们今天看到的辩论,每一次都是以庄子取胜而告终。按照《庄子》的记载,庄子宛如北海若,惠子宛如河伯,是故庄子能够达到“目击而道存”的高度则不难理解。
概之,《秋水》一文不仅表现了深微精妙之理,而且呈现出浪漫奇幻之色,其艺术性在《庄子》一书中也别具一格,熠熠生辉,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方人杰撰:《庄子读本一卷》(据清乾隆三十七年刊《庄骚读本》本),华东师范大学《子藏》编纂中心方勇编:《子藏·道家部·庄子卷》(第九七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年版,第180 页。
②吴世尚撰:《庄子解十二卷》(据民国九年刘氏刊《贵池先哲遗书》本),华东师范大学《子藏》编纂中心、方勇编:《子藏·道家部·庄子卷》第九九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年版,第258 页。
③⑨㉛ 宣颖撰:《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 页,第120 页,第123 页。
④⑥⑧⑩⑫⑭⑮⑲⑳㉔㉗㉙㉜ 刘 凤 苞 撰:《南 华 雪 心编》上,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363 页,第375 页,第378 页,第381 页,第382 页,第366 页,第370 页,第380—381 页,第382 页,第389 页,第390 页,第391页,第392 页。
⑤⑦⑪⑬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下,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336 页,第340—341 页,第343 页,第339 页。
⑯ 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转引自方勇:《庄子纂要》肆,学苑出版社2018 年版,第787 页。
⑰㉑㉓㉖㉚ 林云铭撰:《庄子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174 页,第179 页,第183 页,第181 页,第182 页。
⑱ 褚伯秀撰:《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中华书局2018 年版,第731 页。
㉒㉕ 胡文英:《庄子独见》,转引自方勇:《庄子纂要》肆,学苑出版社2018 年版,第753 页,第774 页。
㉘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中华书局2010 年版,第25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