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2016年德云社20周年纪念专场,郭德纲、于谦演唱的京剧《箭杆河边》片段,让京郊顺义一条沉寂多年的小河重新回归北京人的视野。这条河在地铁15号线俸伯终点站往东大概三四站地的位置,算是潮白河的支流,原本没什么特别正式的名号,顺义人约定俗成管它叫小河。
神马不是浮云
按当地老人的说法,很久很久以前,小河里没什么水,两岸全是贫瘠的沙土地,种不出什么正经庄稼,依河而居的老百姓累死累活,连顿饱饭都混不上。话说有这么一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小河边上的庄稼改了脾气,甭管种什么,全是大丰收。唯独只有外号“雁拔毛”的老地主家没什么起色,还是半死不活的老样子。乡亲们都说这是因为他平时坏事干得太多,老天报应了。“雁拔毛”明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可是觉得不喧忿,连吃二斤白萝卜都順不过来这口气。偏赶上他们家有个叫“醉迷糊”的长工,抽空去顺义县城买点针头线脑。正经东西买完,手里多少还剩俩零钱,又去大酒缸就着猪头肉、花生米,喝了半斤二锅头。吃饱喝足,背着包袱,出了县城东门,一步三摇走到小河边上,已经是后半夜了。离着挺老远,“醉迷糊”就听见庄稼地里哗啦啦地有响动,影影绰绰还能看见一大团白乎乎的东西。揉揉眼睛,仔细再一瞧,原来是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站在地里啃棒子苗吃呢。
当时正是阴历六七月的天气,麦秋刚过,新种的棒子出苗没多长时间,也就半人来高,连穗都没抽呢,可是但凡让大白马啃过、踩过、蹭过,拿尿浇过的小苗,那就跟打了兴奋剂一样,噌噌噌地见长,恨不得当时就要结棒子的意思。“醉迷糊”蹲在草棵里,苶呆呆看了足有一袋烟的工夫,出了一身冷汗,酒早就吓醒了。眼瞅大白马走远了,这才猫腰低头,一溜小跑回到家里。转过天来,站在家门口把这事跟街坊四邻一念叨,有位教私塾的老秀才捋着胡子告诉他说:“你不知道,这八成是天上的神马,瞧中了小河这片地方,上咱们这儿落户来啦。有它在这儿,大伙都跟着沾光。”
神马落户这事传来传去,最后就传到了“雁拔毛”的耳朵里。老地主眯缝着眼睛,抱爪一合计:“十里八乡都照顾到了,单喯就剩我一个,这是成心跟我过不去呀。无毒不狠不丈夫,干脆,我把神马逮家来得了,每天就拴在我们家地里,有什么好事全是我一人的,别人都甭惦记。对,就这么办!”
当天晚上,“雁拔毛”特意多吃了两碗饭,老爷儿刚一落山,就上野地里猫着去了,为了防备万一,随身还带了一张弓、三支箭。等啊等,一直等到后半夜,月亮都朝西转了,这才看见有匹大白马,溜溜达达,低着脑袋在地里啃庄稼吃。老地主高抬脚、轻落足,偷偷摸摸绕到大白马屁股后头,猛地从草棵里窜出来,“嘭”的一把抓住马尾巴。大白马突然受到惊吓,往起一仰脑袋,鬃毛乱奓,一声嘶鸣,抬起后蹄就尥了个蹶子。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寸,这一下不歪不斜,正踢在“雁拔毛”脸上,给他来了个满脸花,嘴里的牙当时掉了好几颗。老地主又急又气,也顾不得疼了,伸手抹了一把脸上的血,张弓撘箭,朝着大白马逃走的方向,没头没脑就是一箭。这一箭歪打正着,射在了大白马左后腿靠下的部位,多半截箭杆都耷拉在地上。大白马忍着疼,噗通,往小河里一跳,顺着河水的流向,撒开四蹄,往三河县跑过去了,箭杆拖在屁股后头,激起来一片血红色的浪花。
自从出了这件事,小河边上的老百姓再没见过大白马,不过凡是它拖着箭杆跑过去的地方,河道都变直了,也变宽了。为了纪念这匹天上来的神马,顺义人就给小河改了个名,叫箭杆河。京东地区是隋唐年间李世民跨海征东的必经之路,当地的好多故事都跟那段历史沾边。民间传说,河北三河县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塔,塔下埋着大元帅秦琼的一副金盔金甲。箭杆河出了顺义以后,正好又从孤山脚下流过去。直到今天,河边的村子里还流传着这么四句顺口溜——干了箭杆河,跑出白龙马,劈开孤山塔,露出黄金甲。
顺义有个水衙门
传说基本都是编的,不过再离谱的传说,无多有少,也都得有点靠谱的东西打底子。箭杆河边大白马的传说,影射的其实是清朝光绪年间,潮白河在顺义县李遂镇决口,河水夺箭杆河故道,流经三河、香河等地,最终在天津宝坻县汇入海河的一段历史。
为了堵住潮白河决口,解决箭杆河下游的洪水泛滥问题,1918年3月20日在天津成立的顺直水利委员会聘请英国工程师罗斯(F.C.Rose)制定了北运河挽归故道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是要在顺义境内紧邻潮白河的苏庄修建一座控水闸桥。1925年,苏庄闸桥正式竣工,北京历史上从此也就有了第一座现代化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闸桥的日常运行,水利委员会特意在苏庄设立了维修班兼办事处。按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理解,吃皇粮的全是衙门里的官人儿,顺义人都管这个办事处叫“水衙门”。
京西稻的老家在京东
受惠于潮白河、箭杆河的丰沛来水,不到半个世纪以前,包括顺义在内的整个京东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当地特产的大米颜色淡红,拿到亮处细看,还能看出一条条纵向的红色花纹,因此得名“胭脂稻”“胭脂米”。又因为这种大米的硬度偏大,特别耐煮,连煮3次,米香和软硬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而且每煮一次,米粒都比原先膨胀一圈,所以大伙还给它起了个俗名叫“三伸腰”。
“三伸腰”是怎么来的,不一样的地方,讲法也不一样。按顺义人的说法,平谷、顺义交界的这块地方,西汉那会儿叫渔阳郡,太守张堪把老家的稻种带到顺义,种到了今天北小营镇胡奴山下的箭杆河边,培育出了“三伸腰”。为了纪念张堪,胡奴山下还建了一座张相公庙。
300多年以前,去热河打秋围的康熙皇上路过顺义,走到箭杆河边,县令杨棠用“三伸腰”接驾。皇上吃得挺美,就把稻种带到京西玉泉山下,鼓励百姓大力种植,京西稻的传奇由此拉开序幕。为了显示自己积极肯干,杨县令也在箭杆河边的圣水桥种了一亩三分地的示范田。天长日久,这个故事越讲越离谱,示范田的负责人也就从杨县令变成了康熙皇上。今天有的老顺义人还会告诉您说,皇上在北京拢共有水旱两块一亩三分地,旱田在城里的先农坛,水田就在城外的箭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