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绪伟 张晓月
摘 要:區域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资源整合,是实现区域合作共赢的重要手段。文中运用CiteSpace和R语言工具,基于SSCI和CSSCI、北大中文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对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异同点。研究结果表明:较国际而言,国内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和研究学者数量均较少,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和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研究是国内、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共同关注的内容,此外,国内还重点探究了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国际上则重点强调了区域绿色协同创新研究。未来国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应积极拓展区域协同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范围,强化区域绿色协同创新研究,重视区域协同创新政策研究。
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CiteSpace;biblioshiny包;布拉福德定律;关键词战略图
中图分类号:G 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3)05-0514-11
Current Situation,Hot Spots and Frontier Analysis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RU Xuwei,ZHANG Xiaoyue
(1.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 250014,China;2.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of 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3.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SCO Reg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n promote the flow of innovation factor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and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win-win regional cooperation.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and R language tools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SSCI,CSSCI,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core citation index database,and explores the research status,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frontier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arted First,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domestic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started late,and the numberof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scholar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foreign countries,but the overall trend was on the rise;Second,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is a common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in addition,domest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lso emphasized,and foreign countries emphasize regional gree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Third:In the future,the domestic field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hould actively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ath,strengthen regional gre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andattach importance to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olicy research.
Key words: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iteSpace;biblioshiny package;bradfords law;keyword strategy map
0 引言
2022年4月,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区域协同创新作为促进各区域间、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流动的重要方式,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2022年8月,我国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各单位要把科技创新与相关行业部门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区域协同创新正是实现这种有机结合的重要支撑和手段。在此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对于更好地总结分析其研究特点及脉络,推进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者们围绕区域协同创新已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邓晶等[1]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证实了区域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城市群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程跃等[2]探究了创新资源不同条件组合对跨区域协同绩效的影响路径;王海花等[3]证实了区域间技术邻近对跨区域协同创新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郑文江等[4]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等进行了研究。FERNANDES等[5]通过文献计量法对区域创新系统的4个集群——区域知识系统、区域制度体系、区域研究和开发系统、区域网络系统进行了分析;YU等[6]探索了不同维度的区域吸收能力在大学与企业间合作的作用;ARONICA等[7]从微观基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揭示了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LINDSAY等[8]从协同决策的角度下对创新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协同创新对激活劳动市场的促进作用等。
基于以上分析发现,学者们已从多个领域和角度对区域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但基于文献计量角度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基于CiteSpace和R语言对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发文量、发文期刊、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国内、国际年发文量发展趋势、主要刊文期刊和研究人员分布,分析国内、国际主要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揭示国内外研究侧重点有何异同,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促进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选择WoS(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考虑到文章的质量和水平,选择SSCI和CSSCI、北大核心期刊刊载的文章。根据区域协同创新的概念和含义,确定WoS检索式为:TS=(regional AND(coordinat*OR cooperat*OR synerg*)AND innovat*),时间跨度为2008—2022年,共检索出1 130篇文献;CNKI选择以区域协同创新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2—2022年,共检索出532篇文献。经过筛选,去掉会议记录、招聘启事、通知等相关性较低文献,共计得到906篇英文文献和449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布拉福德定律与普赖斯定律
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9]。它是指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個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划分为n个区;a为布拉福德常数;g为欧拉常数,eg=1.781。Ym为最高产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T为所有刊载过相关文献的期刊总量。因此,本研究引入布拉福德定律定量描述并分析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发文期刊的分布规律,将相关论文划分为3个区域,即n=3。c1为核心区期刊数量;c2为相关区;c3为外围区;a和c1分别通过公式(2)、(3)计算求得。
普赖斯定律(Price Law)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科学家人数与科学文献数量以及不同能力层次的科学家之间的定量关系,即科学家总人数开平方,所得到的人数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如果设最高产的那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为Nmax,将科学家们发表论文的总数记为x(1,nmax),则普赖斯定律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M为论文的篇数;Nmax为最高产作者论文发表数量。发文数量大于等于M,则为核心作者。本研究利用普赖斯定律分析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国内外核心作者的数量,确定本领域核心研究人员[10]。
1.2.2 关键词聚类图谱与关键词演变图谱
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概念,是分析文章研究主题的重要载体[11]。关键词聚类图谱是按照一定算法对关键词分类总结,进而展现研究热点的分析图谱;关键词演变图谱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展示关键词的动态演变过程,通过该图谱中关键词的连线情况,确定关键词演变路径。目前,市面上可进行关键词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考虑到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与可呈现性,本研究通过R语言的Biblioshiny工具包和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关键词演变图谱对国内外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主题,将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的聚类和关键词进行分类,总结出国内外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演变图谱进一步分析每个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展现每个研究热点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通过R语言的Biblioshiny包和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关键词演变图谱对国内外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主题进行分析。Biblioshiny包由Massimo Aria和Corrado Cuccurullo开发和维护,是一个较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和科学可视化的工具,它搭建了Web框架的交互式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快速分析出样文中文献的基本特征。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环境发掘的一款知识可视化软件[13],它通过知识图谱的绘制,可实现对某领域的历史研究路径和研究现状分析。
1.2.3 关键词突现图与关键词战略图
关键词突现图通过探测某一时间段内频次变动频繁的关键词,分析该关键词在某时期衰落或兴起的情况。若突现期未结束表示该关键词仍然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该关键词涉及研究为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前沿。
R语言中的Thematic Map功能能够直接计算出关键词的中心度和密度,进而构建出关键词战略图[12]。关键词战略图以经聚类形成的关键词词团为坐标元素,以关键词词团密度和中心度为x和y轴,以两者中值为圆点的二维坐标图[13]。中心度(Callon centrality)通过分析与其他词团关键词外部联系的频次,确定该词团在整个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性;密度(Callon density)分析词团内部关键词的发展情况[14]。
根据中心度和密度的大小给每个象限命名,如图1所示。右上象限:运动主题。词团表现出高中心性和高密度,为该领域中最活跃、最前沿的关键词词团。左上象限:一般和横向发展主题。
词团中心性很高,但密度较低,说明已确定该象限词团与外部的联系,但是内部发展还未详细研究。左下象限:新兴或衰落的主题。词团具有低密度和低中心性,显现弱发达性和边缘性特点,说明该类关键词为新兴关键词或已衰落的关键词。右下象限:高度发达和孤立的主题。词团表现为高密度,低中心性,说明该类关键词并未建立与外部的联系,呈现出高专业性和外围性的特点。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R语言工具分别绘制关键词突现图与关键词战略图,依据突现期未结束的关键词和关键词战略图运动主题的关键词词团确定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前沿。
综上所述,整体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
2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2.1 文献时间分布
通过文献发表时间的分析可了解该领域受学者关注的程度。鉴于SSCI数据库限制检索年份,文中选择2008—2021年的文献分析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的发文量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从发文数量上可将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2012年,国际发文量持续稳定增长,而国内年发文量一直在10篇以下,增长缓慢;第二阶段是2013—2017年,国内发文数量明显增长,与国际持平,年发文量维持在50篇左右;第三阶段是2018—2021年,国际发文量迅速增长远超国内,国内年均发文量仍在50篇左右,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比较而言,国内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虽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在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2 文献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福德定律确定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刊文期刊分布情况,结果见表1。针对国内文献,刊文最多的期刊为《科技管理研究》,共刊载49篇相关文献,即Ym=49。共有181个期刊刊载过相关文章,即T=181。经计算得:a=4.436,c1=7.209。c1∶c2∶c3=7∶32∶142,则排名前7名的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刊载文章数量在2篇之内的期刊占比为79%,均为外围区期刊,说明国内期刊分布较广,涉及领域较多;核心区期刊占期刊总量的4%,但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30%,其中《科技管理研究》和《科技进步与对策》是发文最多的2个期刊,占文章总量的17.8%,这表明国内研究者更倾向于在核心区期刊发文。
针对国际文献,基于Biblioshiny包得出区域协同创新核心区期刊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现国际已形成系统的核心期刊群,共有364个期刊刊载过相关文献,包括表1显示的14个核心区期刊。并且与国内相似的是刊文数量在2篇之内的期刊占比78.8%,文章涉及领域广。除此之外,核心区期刊占期刊总量的4%,但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34%,这较国内相比更为集中。
2.3 核心作者分析
利用普赖斯定律通过最高产作者发文量确定某领域核心作者数量,文中列举了发文量最多的前十位作者,结果见表2。国内作者方面,最高产作者为吴和成,发表7篇文章,即Nmax=7,计算得M=1.98,表明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国内共有17位作者发文量超过2篇。其中,刘志华等[15]主要研究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方面的问题;姜彤彤等[16]对产学研视角下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孙振清等[17]研究了空间关联视角下协同创新效率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吴和成等[18]发表区域协同创新领域文章最多,文章涉及区域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多个方面。
国际作者方面,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LEYDESDORFF L共发表12篇文献,即Nmax=12,计算得M=2.59,国外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有59人,即国外共59名核心作者。其中PORTO等[19]从协同效应的角度出发,分析以墨西哥为例的创新系统在不同区域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公司的协同作用;WEIDENFELD等[20]凭借区域间知识交换和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推出并介绍了区域间知识交换系统;DEEGAN等[21]从区域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研究了区域创新战略的复杂性和不同经济领域的相关性。
3 区域协同创新国内外研究热点分析
3.1 国内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对该领域受到学者高度关注的研究内容的精准概括。如图4所示,区域协同创新领域文章关键词共有11个聚类,结合图5各关键词随时间演变趋势,确定国内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共3类:协同创新绩效、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与系统产业协同创新,具体分类见表3。
3.1.1 协同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研究在2017年被引入區域协同创新领域,属于研究时间较短的新热点。国内学者对于该热点的研究聚焦在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上,例如王海花等[22]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分析了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王淑英等[23]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全行业集聚效应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
3.1.2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与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早在2008年就已展开研究,是该研究热点中受学者关注最早的关键词,后逐步演化为创新网络、创新平台,并在2013年出与区域协同创新结合,形成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与系统的研究。现有学者针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或平台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开展了研究,例如吴和成等[24]从跨行政区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协同创新平台并分析了其运行机制;廉军伟等[25]以新昌县为例,研究了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理。
3.1.3 产业协同创新
技术创新相关研究起源于2005年,随着国内各经济区域的划分,国内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点,因次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就此开展。如张可[26]已证实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杨博旭等[27]证实协同发展能够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以上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和区域协同创新之间是双向促进的关系,产业研究是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3.2 国际研究热点分析
如图6所示,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共包括7个聚类,结合图7各关键词随时间演变趋势,确定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共4类: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区域绿色协同创新、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具体分类见表4。
3.2.1 区域协同创新绩效
国际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研究2016年主要在区域协同创新政策和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发展领域展开,直至2020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研究体系。国际学者针对区域协同创新绩效主要从影响因素和不同产业创新绩效提高2个方面展开,其中LI等[28]基于产业、大学、研究院所合作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对汽车领域创新绩效的提高进行了分析;TOJEIRO-RIVERO等[29]分析了区域环境中技術合作和研发外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2.2 区域绿色协同创新
针对绿色发展的研究国际学者主要从政策角度切入,例如GRILLITSCH等[30]通过对地区政策的研究,确定不同区域政策创新对绿色发展路径形成的影响;STEEN等[31]通过欧洲能源政策的创新战略的优化,促进欧洲各区域可再生能源使用和碳减排的实现。
3.2.3 区域创新系统
2008年国际就已开展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并在2016年发展为知识网络和研究发展网络的研究。此后该热点持续受到国际学者关注,在2020年已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体系。现阶段国际学者为了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主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例如OLIVEIRA等[32]研究了关键成功因素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开放式创新的影响;PONSIGLIONE等[33]证实了区域领导者的能力能够触发创新和经济增长,支持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
3.2.4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国际学者从2016年开始运用实证分析法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两个方面对协同发展的机制开展研究,例如LAU等[34]证实了区域创新系统是通过提高企业吸收能力提高创新绩效;FALCK等[35]通过评估德国IRGC项目,研究政府补贴对创新企业溢出效应的影响。
4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前沿分析
4.1 国内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某个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向,文中根据关键词突现图和关键词战略图确定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科技前沿。从表5可以看出,国内突现期还未结束的关键词包括区域协同、创新绩效、中介效应、空间关联、技术创新,图8(a)关键词战略图中的运动主题包括协同创新、区域发展、京津冀、协同机制等。根据以上关键词确定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前沿为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4.1.1 区域协同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在关键词战略图中属于一般和横向发展的主题,该主题指针对该类关键词的研究与外部联系较为密切,但未注重内部发展机制的研究。与前文介绍国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相同,即现有研究注重分析区域协同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而区域协同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研究较少。例如程跃等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研究了创新资源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刘一新等[36]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政府资助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但像王飞航等[37]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生态系统视角下区域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研究较少。
4.1.2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该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关键词中介效应和空间关联展开,中介效应可以分析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是否通过中介变量M实现,已成为分析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38]。王晓红等[39]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发展在企业研发投入区域创新产出之间的中介作用;刘源等[40]证实了人均资本存量在区域协同创新对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空间关联旨在把区域和各创新要素整合到同一理论框架下研究[41],是实现区域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孙振清等对空间关联视角下协同创新效率对区域碳减排的影进行了研究;原毅军等[42]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
4.1.3 技术创新研究
技术创新在关键词战略图中属于新兴或衰落的主题,突现期未结束说明针对该关键词研究为新兴主题。例如,汤长安等[43]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探讨了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刘新智等[44]采取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分区域测度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度。
4.2 国际研究前沿分析
国际研究突现期还未结束的关键词包括环境管理、碳排放、城镇化、消耗量、区域创新、演变发展、经济增长,关键词战略图8(b)运动主题包括政策(policy)、系统(system)、网络(networks)、创新(innovation)、协同(cooperation)等关键词。根据以上关键词确定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前沿为区域协同创新政策研究和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研究。
4.2.1 区域协同创新政策研究
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环境等限制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条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从区域协同角度出发研究创新政策已成为一个日益复杂的领域和研究主题。例如,REINER等[45]检验了智能专业化方法下促进竞争的干预在区域创新政策中的作用;HASSINK等[46]对德国区域层面可再生能源创新政策实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MEWES等[47]研究了补贴改变视角下研发政策对区域技术多元化的影响。
4.2.2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研究
区域协同创新与绿色发展结合研究,这2类研究前沿与前文分析的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该研究为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前沿。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提出,各国均制定了绿色发展战略,该类研究将成为全球发展前沿。
5 区域协同创新国内、国际研究对比分析
整体来看,国内、国际区域协同创新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与差异。
1)从文献发表数量上来看,国际文献数量显著高于国内,且增速较快,国内在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从刊文期刊分布上来看,呈现出既分散又集中的分布情况,分散在多个领域,集中在几个核心期刊。区域协同创新涉及多个研究领域,但又集中在区域、创新、科技、可持续发展等几个重点领域。国内仅在《科技管理研究》和《科技进步与对策》2个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就占国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总发文量的17.8%;国际在Sustainability,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Regional Studies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占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发文总量的34%。从核心作者数量上来看,均已形成系统的核心作者群,但核心作者的數量存在较大差距,国际核心作者数量明显高于国内。
2)从研究热点来看,国内、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即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异质性。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和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是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内容,国内研究聚焦于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建设,而国际研究则围绕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影响因素展开。与此同时,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热点又各有侧重。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重点,“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部署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任务,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截止至2019年,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达169家[48],产业呈现出创新集群化的特点,如京津冀地区以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长三角地区以张江高科技园为核心等。国家政策的部署与产业园区的高速发展引领了国内研究热点方向,并且近2年“十四五”规划再次指出“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49],这又进一步印证产业协同创新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国际学者重点围绕吸收能力和溢出效应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并从政策角度着重论述了区域绿色协同创新的相关内容。截止至2016年,全球共有197个缔约国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50]。随后在2016年的11月,全世界共有178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协定》,并自愿遵守协定中规定的碳减排目标。绿色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减缓全球变暖的关键[51]。国际社会越来越依赖绿色创新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这使得区域绿色协同创新成为国际学者的关注热点。
3)从研究前沿来看,国内、国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前沿存在显著差异。从对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上来看,国内研究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的同时开始注重区域协同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的分析;国际上继续拓展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及区域协同创新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研究。创新绩效的提高往往能够使企业的业务量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52],但它本身是一个多维构建,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力量、创新环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53],国内针对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所以说,区域协同创新绩效仍是今后研究中需重点探讨的问题。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大约是320×108 t[54],仍处于较高水平,距离世界各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仍然相差较远。因此,世界各国针对绿色发展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从近期受到学者高度关注的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研究重心由区域协同创新概念研究转向机制研究,主要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关联等研究方法开展;国际研究更加重视对区域协同创新政策的分析。由于国内各区域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同质化、共享平台欠完善等问题,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推进,以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55]。
6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无论从发文量、作者、发文期刊还是研究热点和前沿等方面来看,国内与国际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根据国内研究情况分析以及与国际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研究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绿色创新、区域协同创新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文中提出以下区域协同创新未来应重点关注研究的几个方面。
1)拓展区域协同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国内区域协同创新绩效以分析影响因素为主,缺乏绩效提升路径的分析。深入研究创新投入和产出对创新绩效提升的理论机制,使创新投入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益,得到最多的创新产出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此外,随着产业集群现象的加剧和人才落户政策的推进,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由此引发的创新提升效应是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协同创新领域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2)强化区域绿色协同创新研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创新旨在促进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相结合,是实现绿色中国的基本途径。区域绿色协同创新在工业、制造业等高污染行业的应用,以及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入手,探究区域绿色协同创新路径的构建,促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等问题也是国内区域协同创新领域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3)重视区域协同创新政策研究。合理的创新政策能够提高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协同创新政策能够维持政策的稳定性,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依据各区域协同合作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协同创新政策,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政策体系等是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邓晶,黄珊,幸小云,王宁.区域协同创新对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城市问题,2022(04):65-76.
[2]程跃,王维梦.创新资源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31个省份的QCA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06):13-22.
[3]王海花,李烨,郭建杰,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术邻近与跨区域協同创新质量——基于长三角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04):10-18.
[4]郑文江,俞佳敏,黄璐,等.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分析框架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的区域合作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47-53.
[5]FERNANDES C,FARINHA L,FERREIRA J,et al.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What can we learn from 25 years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J].Regional Studies,2021,55:377-389.
[6]YU S,YUIZONO T.A proximit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for innovation in non-local context:Exploring the catch-up role of reg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J].Sustainability,2021,13:3539.
[7]ARONICA M,FAZIO G,PIACENTINO D.A micro-founded approach to regional innovation in Ital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2,176:121494.
[8]LINDSAY C,PEARSON S,BATTY E,et 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activation in Urban labour markets[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21,28(03):282-297.
[9]GARRETT T V,BRANDON A S,CHRISTOPHER M L,et al.Bradfords law:Identification of the core journals for neurosurgery and its subspecialties[J].Literature Review,2016,124:569-579.
[10]张子婷,郑彦宁,袁芳.多指标核心作者识别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20,40(07):144-151.
[1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12]LYU X,PENG W,YU W,et al.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to coordinat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based on metrological visualization[J].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2021,16(03):313-338.
[13]COBO M J,LOPEZ-HERRERA A G,HERRERA-VIDEMA E,et al.An approach for detecting,quantifying,and visualizing the evolution of a research field:a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the fuzzy sets theory field[J].Journal of Metrics,2011(05):146-166.
[14]CALLON M,COURTIAL J P,LAVILLE F.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J].Scientometrics,1991,22(01):155-205.
[15]刘志华,李林,姜郁文.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06):861-868.
[16]姜彤彤,吴修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4):72-75.
[17]孙振清,李欢欢,刘保留.空间关联视角下协同创新效率对区域碳减排的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05):23-32.
[18]吴和成,顾裕玲,高月姣.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界面管理研究[J].技术经济,2020,39(05):79-87.
[19]高月姣,吴和成.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0):51-57.
[20]WEIDENFELD A,MAKKONEN T,CLIFTON N.From interregional knowledge networks to system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21,171:120904.
[21]DEEGAN J,BROEKEL T,FITJAR R D.Searching through the Haystack:The relatedness and complexity of priorities in smart specialization strategies[J].Economic Geography,2021,97(05):497-520.
[22]王海花,王蒙怡,刘钊成.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J].科研管理,2022,43(02):81-89.
[23]王淑英,熊子康,闫凯丽.三螺旋模式下全行业集聚效应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08):28-36.
[24]吴和成,顾裕玲,钱俊.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20,39(03):66-73.
[25]廉军伟,曾刚.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理:以浙江新昌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1-8.
[26]张可.不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2):12-19.
[27]杨博旭,王玉荣,李兴光,周罗.从分散到协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发展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142-149.
[28]LI MX,ZHANG MJ,AGYEMAN F O,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n subje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21,2021:4771113.
[29]DAMIAN T,ROSINA M.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R&D outsourcing,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t the firm level:The role of the regional context[J].Research Policy,2019,48(07);1798-1808.
[30]GRILLITSCH M,HANSEN T.Gr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9,27(11):2163-2183.
[31]STEEN M,FALLER F,ULLERN E F.Fostering renewable energy with smart specialisation? Insights into European innovation policy[J].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2019,73(01):39-52.
[32]OLIVEIRA L S,ECHEVESTE M E,CORTIMIGLIA M N,et al.Open innovation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mplementation in SMEs[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9(10):1597-1619.
[33]PONSIGLIONE C,QUINTO I,ZOLLO G.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The case of lagging European regions[J].Sustainability,2018(10):2862.
[34]LAU A K,LO W.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2:99-114.
[35]FALCK F,JOHANNES K,TOBIAS L.Evaluating a place-based innovation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innovative regional growth cores program in East Germany[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9,79:103480.
[36]劉一新,张卓.政府资助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江苏省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0):42-47.
[37]王飞航,本连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区域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03):154-163.
[38]温忠麟,方杰,谢晋艳,欧阳劲樱.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08):1692-1702.
[39]王晓红,李娜,张奔.企业研发投入、产学研协同发展与区域创新产出:对外开放度的调节作用[J].系统管理学报,2022,31(03):500-508+521.
[40]刘源,史桂芬.区域协同创新对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1(07):20-33.
[41]庄涛.京津冀协同创新关系:主体协同与空间关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12):35-48.
[42]原毅军,高康.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J].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66-1975+2007.
[43]汤长安,邱佳炜,张丽家,等.要素流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J].经济地理,2021,41(07):146-154.
[44]刘新智,张鹏飞,史晓宇.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改革,2022(04):68-87.
[45]REINER C,BENNER M.Cooperation bias in regional policy:Is competition neglected?[J]Journal of Biomedical Semantics,2022,69:187-221.
[46]HASSINK R,GONG H,FROHLICH K,et al.Exploring the scope of regions in challenge oriented innovation policy:The case of Schleswig Holstein,Germany[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21:2017857.
[47]MEWES L,BROEKEL T.Subsidized to change?The impact of R&D policy o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J].Computational Urban Science,2020,65:221-252.
[48]馬淑燕,赵祚翔,王桂玲.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42(08):95-102+239.
[49]张红霞,李家琦,李育哲.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非线性关系、创新效率路径与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J].西部论坛:1-16[2022-09-15].
[50]GUO M,CAI S.Impact of green innovation effciency on carbon peak:Carbon neutraliz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nstraints[J].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10245.
[51]YU X,XU Y,ZHANG J,et al.The synergy green innovation effect of green innovation subsidies and carbon taxes[J].Sustainability,2022,14:3453.
[52]郭玉明.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43(01):101-106.
[53]万涛,大月博司.科技创新团队基于价值链的创新绩效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8):142-147.
[54]舟丹.中国在全球碳中和博弈中的地位[J].中外能源,2022,27(08):28.
[55]黄永春,邹晨,叶子.长三角人才集聚的非均衡格局与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J].江海学刊,2021(02):240-248+255.
(责任编辑:严焱)
收稿日期:2023-03-07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CSDJ14);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2022RZB01006);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上合区域与国别研究重大专项(2022-122)
作者简介:汝绪伟(1980—),男,山东聊城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