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树堂,张 腾,宋 璟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郑州经贸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3.河南豫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46)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扮演重要角色[1]。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下,当前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充满着不确定性。传统的精确计划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面前渐渐失去作用,顾客实际需求难以通过简单的市场调研准确获取,动态复杂的环境要求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于是试验、迭代以及用户广泛参与的思想被孕育,迭代创新模式应运而生。迭代创新通过快速试验、反复试错,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以推出颠覆性产品[2]。迭代创新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挖掘迭代创新的内部机制,包括迭代创新的前端驱动因素、中介机制和后果作用机制。张腾和张玉利[3]在构建迭代创新理论模型时提出了迭代创新的内部驱动因素有互联网思维、动态能力、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朱晓红和陈寒松[4]通过多案例研究得出,不同的市场导向对企业迭代创新模式的选择有不同的影响,以及迭代创新作为中介变量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李全升和苏秦[5]提出前瞻型市场导向和响应型市场导向会对迭代创新有不同类型的驱动作用。徐昕[6]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产品迭代创新的机制模型,并以华为为例,分析了华为通过内外部知识整合支撑产品迭代开发,其迭代创新机制包括试错机制、复盘机制。魏龙和党兴华[7]探究了惯例跨期性耦合对迭代创新的影响效应,为进一步研究迭代创新的驱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张杰盛等[8]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并验证了虚拟社区中企业与用户互动行为对新产品开发迭代创新速度与持续性的影响。姜诗尧[9]研究了初创企业迭代创新的形成机制,认为影响迭代创新的内在动机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创业预期,这是首次从认知角度研究了迭代创新的形成机制。可见,目前对迭代创新的前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涉及组织认知对迭代创新的影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式创新平台、数字化转型及营造更好的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鲜有学者深入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迭代创新机制。效果逻辑是一种指导创业者决策的决策逻辑[10]。已有学者将效果逻辑引入到创新领域当中,将其作为企业创新时的一种组织认知和决策方式[11-12]。从效果逻辑角度探寻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选择迭代创新模式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扩展效果逻辑的应用情境。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效果逻辑这一组织认知层面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发生机制,即从组织认知层面打开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形成的内部“黑箱”,进一步丰富迭代创新研究。
1. 效果逻辑与迭代创新
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是两种基本的逻辑推理方式[13]。企业创新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等的不同选择,本质上起源于决策逻辑的不同。效果逻辑产生于市场和顾客需求不清晰,决策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的企业初创时期。Sarasvathy[14]提出了基于效果逻辑的决策理论,指出效果逻辑的出发点是现有的手段和资源,认为未来是可以被创造的,其逻辑是由内而外,即“手段—目标”。因果逻辑的出发点是既定目标,根据目标寻找应该使用的最可行手段,强调目标的分解及寻找完成目标的手段,其逻辑是由外向内,即“目标—手段”[15]。
效果逻辑已经被应用到创新领域[11,13],Sarasvathy[16]认为,传统计划在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环境中不再有用,取而代之的是效果逻辑。效果逻辑是一种不求预测未来、不预设目标、不制定计划,选择可以利用的手段去创造目标和未来的逻辑思维[17]。
迭代创新是一个通过不断试验、试错进而发现问题、修正问题的过程,强调快速试错和持续改进,呈现交互性和超前性特点[3]。迭代创新和效果逻辑都是以高度不确定性为研究情境,二者在研究情境上具有一致性,在特征上有一定重合,都强调关注利益相关者、快速行动、开放性。效果逻辑与迭代创新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效果逻辑与迭代创新的关系
2.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界定一般有两个视角,一是基于能力的视角,二是基于过程的视角。以能力视角界定动态能力的代表人物是Teece 等人,Teece et al.[18]提出动态能力是“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的能力”。Winter[19]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可以拓展、修改和创造常规能力(低阶能力)的高阶能力。Zahra et al.[20]认为动态能力是依据预期的方式适当地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和惯例的能力。而基于过程视角动态能力被学者们视作一种组织过程或战略惯例:Eisenhardt&Martin[21]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重构、获取、释放资源的过程,以此来匹配甚至创造市场;Zollo&Winter[22]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可以促使组织系统形成、自身运营惯例修改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集体模式。本文基于研究的需要,结合上述两种观点来界定动态能力,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过程中的多维能力组合,是蕴含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过程中促进或推动企业迭代创新完成的能力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层级少、沟通迅速,可以及时地调整决策,灵活地应对外界变化,因此可以快速将获取的资源加以转化,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本文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界定为敏锐感知外界变化并吸收外部有益信息和资源,进而将新旧资源整合、重构,以实现自我成长的能力。
1. 效果逻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
首先,效果逻辑促使企业积极利用手中资源和先前经验、社会网络关系去验证想法、探索机会[23-24],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顾客需求尚未完全确知的情况下,就迅速启动产品、技术、模式的开发创新工作,快速设计产品原型,后期再根据反馈不断修改,是一个“小步快跑”和低成本试错的过程。其次,效果逻辑强调可承受的损失,任何投资和开发都以自己能承受的损失为标准,这可以让企业决策者在进行投资时更加理性、谨慎,提前预估失败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投入和配置[25],以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失败风险,间接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成功。再次,效果逻辑强调合作导向和预先承诺[26],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同时还与横向的替代品企业、互补企业和竞争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网络,便于实现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转移、吸收和创造,以弥补前期资源和能力的不足[25]。同时,与用户的频繁交互可以使企业更容易快速收到客户反馈而去快速改进,进而促进企业的迭代创新。再次,效果逻辑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在认知层面上主张对意外事件的利用,强调企业创新的灵活性,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并且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策略,权变地利用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以此寻求创新和改变[24]。最后,效果逻辑会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试错性试验,管理者不会预测新产品开发能够带来回报的丰厚程度,而是通过评估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阈值,以期在可承受损失范围内通过试验来不断迭代创新[27]。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效果逻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
2. 效果逻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
效果逻辑作为一种组织层面上的认知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和发展动态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效果逻辑理论强调在以往经验或现有能力、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配置、运用、整合以识别机会,突破路径的依赖[25],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效果逻辑的理论根源是有限理性命题,所以效果逻辑决策者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往往会提前收集信息并积累学习技能[10,26,28],这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环境感知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其次,效果逻辑决策者往往将不确定性和意外事件视为创新机会[26],所以效果逻辑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意外事件中捕捉新机遇,这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环境感知能力。再次,效果逻辑决策方式能够促使企业及时调整目标,将新信息视作重要资源,能将新发现、新成果应用到企业战略中去,不断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最后,效果逻辑强调达成预先承诺,所以效果逻辑组织认知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会注重在创新活动开展前积极与各方采取互利互惠的手段建立联盟关系,采取签订协议或其他手段确定对方能够在企业面临困难时提供有效应对措施与相关资源支持,这些预先承诺可以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护城河”,在遇到风险时成为一道保障[24]。这些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建立伙伴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关系吸收外界的知识、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并且在创新时将现有资源和新资源融合,从而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因此,效果逻辑将正向促进动态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效果逻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3.动态能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
本文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包含环境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环境感知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面对社会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辨别并应对处理的能力。学习吸收能力是获取、消化、转化应用知识的一种动态能力[29]。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需要对信息技术以及市场、顾客需求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先于竞争对手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学习吸收新知识,才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展开迭代创新活动[30]。学习吸收能力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学习交流分享平台,并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紧密联系,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机会识别[29],快速吸收、转化并利用外部知识信息展开迭代创新活动。资源整合能力是识别、获取、配置以及运用资源的一种动态能力[31]。资源整合能力可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识别和获取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与原有资源相互匹配、补充进而形成自身的核心资源,弥补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禀赋弱的劣势。组织重构能力是根据外界环境变化重新组合企业资源,构建运营模式、组织架构等的一种动态能力[32]。组织重构能力可以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柔性使用资源的能力,进而可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及时、合理地调整资源分配[33],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内部运营流程、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有效重组内外关系网络,及时更新网络沟通渠道,调整战略目标对部门工作职务进行再设计等。组织重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组织内部资产的整合与重构显著降低企业组织管理的障碍,提高组织利用资源的效率,进而提升迭代创新的效率,有效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成功实施[34]。所以动态能力可以通过环境感知、学习吸收、资源整合和组织重构能力正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迭代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动态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
4.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动态能力作为一种可以调控企业资源和低阶能力的高阶能力,可以促进效果逻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影响。依据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境下动态调整企业资源和能力,使企业资源和能力与迭代创新进程相匹配。
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效果逻辑指导决策时,就会注重从意外事件中发现新的机遇,将新的信息视作重要的资源,提高企业的环境感知能力。除此之外,效果逻辑会促使企业经常尝试各种不同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使企业业务和商业模式甚至组织随着新机会的出现不断发展和演变,提高企业的组织重构能力,从而促使企业一旦形成创意就会快速进行测试,快速试错,使企业超前地(即先于顾客提出之前)对顾客需求做出响应,用较短的产品迭代周期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促使企业对现有的产品设计、技术轨道进行迭代超越。第二,当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效果逻辑指导企业决策时,就会注重发挥和利用员工的个人知识和先前经验评估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然后将公司现有资源和可能吸收到的外部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不断发现新机会而进行迭代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促使企业利用手头资源迅速开启新项目。另外,效果逻辑重视与顾客、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有助于公司与顾客共享需求信息及研发信息,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从而高效地推动企业持续改进,驱动企业的迭代创新。迭代创新是资源配置和试错学习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动态能力识别潜在的市场需求,迅速利用手头资源进行整合甚至组织重构来开发创新产品、业务,进而触发迭代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动态能力在效果逻辑与迭代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假设的推演,可构建如下理论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理论模型图
基于实证研究的要求,本文首先探讨所涉及变量的测量、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样本的选择,以及问卷的发放与收集问题。然后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以便了解样本的代表性和分布特征,以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情况。最后基于假设检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1.自变量——效果逻辑
基于对效果逻辑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将效果逻辑定义为:为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管理者充分发掘内部组织关系,不断随着外界变化和客户反馈而调整目标,积极同利益相关者合作以减少不确定性,共同达成可能的创新目标的一种创新决策逻辑。本文参考Chandler et al.[35]、Brettel et al.[36]、秦剑[25]的测量量表,研究制定以下测量题项:注重发挥和利用员工的个人知识和先前经验(EF1);通过对公司现有资源进行创造性组合去开发新机会(EF2);重视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未来、谋求公司发展(EF3);公司注重从意外事件中发现新的机遇(EF4);公司当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最初设想的有很大差别(EF5)。
2.因变量——迭代创新
本文结合孙黎和杨晓明[37]、张腾和王迎军[2]对迭代创新的定义,将迭代创新定义为在需求尚未完全确知的情况下,迅速启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工作,获得客户反馈后立刻改进,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和积累新知识,并且自适应地调整创新行为的动态开放循环过程。本文以Dou et al.[38]的成果为基础,并参考朱晓红等[39]、李全升和苏秦[5]的研究,设计共包含以下8 个题项:我们注重从用户身上获取反馈并迅速改进(XJ1);我们能够利用手头资源迅速开启新项目(XJ2);我们拥有较短的产品迭代周期以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XJ3);我们注重利用原型测试方案的可行性并基于客户反馈进行改进(GN1);我们持续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并不断调整方案(GN2);我们注重从外部吸收创意或技术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现有的产品迭代升级(GN3);我们的方案可以超越顾客的预期等(CQ1);我们能够对现有的产品设计、技术轨道进行迭代超越(CQ2)。
3.中介变量——动态能力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敏锐感知外界变化并吸收外部有益信息和资源进而将新旧资源整合、组织重构以实现自我成长和更新的能力。对动态能力的测量,主要参考整合了Wu[40]、曾萍[41]的重构能力量表,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测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的题项具体如下:我们能够掌握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QA1);我们拥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QA2);我们对外部环境有很好的观察和判断能力(QA3);我们能够很快认识到外部新知识的价值(XR1);员工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的意愿更强(XR2);公司建立了员工学习、分享的机制(XR3);本公司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ZG1);本公司能够根据发展战略的调整对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再设计(ZG2);本公司能够识别和获取外部的有用资源(ZG3);本公司能够将现有资源组合利用以拓展新业务(HC1);本公司擅于将现有资源和新资源进行融合以推动业务发展(HC2)。
4.控制变量——企业年龄、营业收入、行业类型、研发强度
综合企业迭代创新方面的实证研究,选取企业年龄、营业收入、行业类型、研发强度作为控制变量。企业成立时间越久,企业掌握的行业经验、社会资本越丰富,与用户的关系越牢固,就越能提高创新的成效、推动持续成长。本文通过“调查年份-成立年份”测量企业年龄。营业收入反映了企业规模,因为中小企业中也存在规模差别,所以拥有的资源也存在差别,这将导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存在差别。而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征,更新换代速度和客户要求不同,所以创新性也存在较大差异。研发强度反映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研发投入越多,企业的创新成果也越多,因而促进自身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比测量研发强度。
问卷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的背景、目的;(2)问卷填写者及其所在企业的基本信息;(3)核心量表,即本研究中用于测量效果逻辑的量表、测量动态能力的量表、测量迭代创新的量表;(4)辅助型量表,为测量控制变量的量表,包括:企业营业收入、年龄、行业、研发强度等;(5)其他说明事项,如保密说明、研究者的联系方式、致谢等。
本文的调研对象大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人员。首先通过联系河南省科技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河商学院的人员收集了小部分数据进行预测试,量表检验通过后,借助其他亲戚朋友的关系线上收集问卷,共发放问卷301 份,回收267 份,剔除明显乱答、漏答、前后不一致等问题的问卷81 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6 份。
1.样本特征分布
样本的特征分布如表1。通过对企业成立年限进行分析发现,本次调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部分为成立5 年以内,员工人数均不超过500 人,营业收入小于或等于2 亿的中小规模企业。
表1 样本特征分布
2.研究变量描述性分析
对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因变量、自变量和中介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该表展示了各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方差。
表2 本研究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量表总体和各个变量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由表3 可得到整体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21,效果逻辑、动态能力、迭代创新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57、0.859、0.792,均大于0.7。删除项后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小于原本的克隆巴赫系数,说明各个变量的题项具有内部一致性。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CITC)也均大于0.35。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此次问卷的信度达标,符合研究要求。
表3 各变量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使用SPSS25.0 对量表进行了KMO 检验和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效果逻辑、动态能力、迭代创新的KMO 值介于0.754~0.908,均超过了0.7 的标准水平,同时,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均显著,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对各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因子载荷均大于0.5,所以题项均可保留,各个变量的累积解释方差均超过50%,因此说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4 分量表的KMO检验和Bartlett 球形检验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效果逻辑与迭代创新显著正相关(β=0.332,P<0.01),与动态能力显著正相关(β=0.474,P<0.01);动态能力和迭代创新显著正相关(β=0.499,P<0.01)。对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容差均大于0.1,VIF 均小于10,排除了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5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
利用层次回归法验证上文假设,具体结果如表6。在以迭代创新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模型1 加入了控制变量作为对照组。模型2 加入了自变量效果逻辑,结果显示效果逻辑和迭代创新显著正相关(β=0.339,P<0.001),假设1 成立;模型3 在模型1 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动态能力,结果显示动态能力和迭代创新显著正相关(β=0.513,P<0.001),假设3 成立。在以动态能力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模型5 作为对照组,仅包含控制变量。模型6 在模型5 基础上加入效果逻辑,结果显示效果逻辑和动态能力显著正相关(β=0.432,P<0.001),假设2 成立。模型4 在模型1 基础上同时加入效果逻辑和动态能力,当加入动态能力后,效果逻辑和迭代创新仍然显著正相关(β=0.143,P<0.05),但相关系数由0.339 降低至0.143,而动态能力和迭代创新仍显著正相关(β=0.454,P<0.001)。再利用PROCESS 插件对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行Bootstrap 检验,Bootstrap 抽样法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如表7 所示。效果逻辑对迭代创新的直接效应及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在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表明效果逻辑不仅能够直接影响迭代创新,而且能够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迭代创新,且在效果逻辑与迭代创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4成立。该直接效应(0.145)和动态能力中介效应(0.198)分别占总效应(0.343)的42.3%、57.7%。
表6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7 模型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总效应
在对效果逻辑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后,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效果逻辑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机制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实证结果表明效果逻辑会正向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可以说,效果逻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底层认知驱动因素。效果逻辑作为一种决策逻辑,可以使组织从认知层面上关注自身目前所拥有的技术、资源和关系网络,率先从自身可以利用的资源中选择,不设置长远的目标,有很大的灵活性,会随着外界反馈不断调整、修正创新活动。这种认知逻辑对于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迭代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因为迭代创新也强调快速试错和持续改进,讲究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注重培养决策者的效果逻辑思维,创新时着重从手段出发,积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以合作为导向,以能承受的损失为底线进行投资,灵活地对待意外事件,不去预测未来,而是通过不断尝试以掌控未来。
2. 效果逻辑会正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
效果逻辑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效果逻辑的特性之一是具有灵活性,注重从意外事件中发现新的机遇,并且将新的信息视为重要的资源,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环境感知能力的提升;效果逻辑注重发挥和利用员工的个人知识和先前经验,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个交流学习平台,并且会及时地利用新发现和新成果,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效果逻辑常常通过对公司现有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去开发新机会,强调合作导向,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效果逻辑注重评估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积极利用其去创新,业务和商业模式也会随着目标和创新活动的变化不断调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组织重构能力。
3.动态能力可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迭代创新。
与罗仲伟等[34]的研究结果类似,即动态能力不但会促进企业迭代创新战略成功,而且是企业迭代创新战略成功的支撑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感知能力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迭代创新时对信息技术以及市场、顾客需求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先于竞争对手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学习吸收新知识和掌握新趋向,以此快速把握顾客需求响应市场。学习吸收能力可以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紧密联系,便于识别、获取、学习转化外部的信息、资源和机会。对于资源禀赋较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资源整合能力可以促使企业很好地将识别和获取到的资源有效配置,与原有资源相互匹配、相互补充进而形成自身的核心资源。组织重构能力可以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柔性使用资源的能力,进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及时、合理地调整资源分配[33],根据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应对,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提升迭代创新的效率,有效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成功实施[34]。
4.动态能力在效果逻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能力在效果逻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果逻辑强调实验性和灵活性,既可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机制的产生,又可以通过动态能力识别潜在的市场需求,并且快速学习吸收外部知识,甚至通过组织重构控制成本来开发创新产品、业务,进而触发迭代创新机制。因此,动态能力在效果逻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1.理论贡献
(1)丰富了迭代创新的机制研究。本文从效果逻辑组织认知层面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迭代创新形成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丰富了迭代创新的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2)扩展了效果逻辑理论的研究情境。效果逻辑是一种用于创业时期的决策逻辑,已经有学者将效果逻辑应用到创新领域[13],但是本文将效果逻辑的研究情境扩展至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情境下,丰富了效果逻辑理论的应用。
(3)扩展了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动态能力的研究,界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并且从效果逻辑理论视角研究了效果逻辑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作用,发现效果逻辑可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动态能力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扩展了动态能力的研究视角。
2.实践启示
(1)效果逻辑可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用低成本试错、迅捷行动、与客户交互、持续改进的方式创新,帮助企业更好地采取行动驱动迭代创新机制。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时要从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出发,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进行检验,根据反馈快速调整方向,以此循环,不断得到质的飞跃。
(2)动态能力可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境下动态调整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使之与迭代创新进程相匹配。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能力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有了效果逻辑组织认知之后,还应该大力培养开放、动态、灵活的动态能力,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实现效用。
(3)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迭代创新对企业资源的要求不高、试错成本低、占领市场速度快,因此选择迭代创新是加快成长的好方法。但是为满足迭代创新的发展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研发能力,还需拥有较强的用户交互、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和跨界学习等能力,通过用户交互识别发展机会,从组织外部学习获取新技术、新方案,回应用户需求并调整方案、产品。
1.研究的不足
首先,效果逻辑理论包含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两种决策逻辑,在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所使用的决策逻辑也会发生变化,并且已有研究[12]指出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在进行推理决策时,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可以同时发生。而本文仅研究了效果逻辑对迭代创新的影响作用,未探讨和比较二者对迭代创新的影响,有一定局限性。
其次,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因素很多,还需探究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主次层级,才能更好地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迭代创新机制,实现科学的迭代创新。而本文仅从效果逻辑组织认知视角探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迭代创新机制,还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最后,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法,由于资源有限,未能获得质量更高、数量更充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同时,没有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也是本文的一大局限。
2. 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是两种基本逻辑认知,对迭代创新模式的影响作用都值得研究。因果逻辑是在企业面对相对稳定的内外部环境时,所采取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预测为基础的决策逻辑,环境越稳定,预测越成功,决策也会越成功。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因果逻辑也会对迭代创新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将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两条路径对迭代创新的影响机制来进行对比分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
其次,关于迭代创新的维度研究,还需要结合更多被遗漏的重要属性,开发更为合理的量表。此外,应在现有基础上扩展样本量,开展跟踪式调查,形成多轮次调研数据,采用交叉滞后面板分析效果逻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关系,更加客观准确地验证因果关系。
再次,未来可以结合案例,应用扎根理论从更丰富的视角探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影响因素,理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内在形成机制和边界条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最后,本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对企业成长绩效的积极影响作用进行了验证,但是关于迭代创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作用并未进行深入研究,路径尚不明晰,缺乏对其中介机理的剖析与验证工作,未来可继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迭代创新的后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