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鹏 刘祥伟 李宏春
( 赤峰市医院骨科,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为身体的负重关节。 当此处遭受交通事故、工地外伤、高处跌落、扭伤等暴力因素影响后,极易出现踝关节骨折[1]。 患者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处疼痛剧烈、肿胀、畸形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如未予以适当治疗,可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2-3]。 对于该类患者治疗时,常以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有效复位骨折断端,利于骨折愈合[4]。 但不同治疗术式对患者机体损伤不同,术后恢复情况也有所差异。 以往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虽可发挥治疗效果,但手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患者术后康复时间较长,且易出现并发症,安全性不高。 而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新型治疗术式,可有效避免上述术式的不足之处,在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患者术后稳定康复。本篇文章通过选取我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76 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运用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76 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信封分组法划分组别,即对照组、观察组,各38 例。 对照组:男性占比20/38,女性占比18/38;年龄42 ~78 岁,平均年龄为(60.13 ±3.38)岁;体质量48 ~86 kg,均值为(67.19 ±3.25)kg;骨折至就医时间2—26 小时,均值为(14.07 ±2.06)小时;骨折位置:左侧、右侧、双侧分别为20 例、16 例、2 例;AO 骨折分型:A 型、B型、C 型分别为13 例、15 例、10 例;学历信息:本科以下、本科及以上:19 例、19 例。 观察组:男性占比21/38,女性占比17/38;年龄43 ~77 岁,平均年龄为(59.85 ±3.42)岁;体质量49 ~85 kg,均值为(66.87±3.28)kg;骨折至就医时间2—25 小时,均值为(13.62 ±2.07)小时;骨折位置:左侧、右侧、双侧分别为19 例、17 例、2 例;AO 骨折分型:A 型、B 型、C型分别为12 例、15 例、11 例;学历信息:本科以下、本科及以上:18 例、20 例。 2 组的一般基础资料经过比较后,P>0.05,差异无意义。 此次研究已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于相关文书上盖章。(1)纳入标准: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依据满足者;接受X 线、CT 检查等确诊者;满足手术治疗指征者;细致阅读同意书每条目并于适宜位置签好姓名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结果呈现阴性者;对一般基础资料(性别占比、年龄、体质量、骨折至就医时间、骨折位置等)均详细收录者。 (2)排除标准:其他处骨折者;肿瘤病变者;肾功能损害者;血友病者;凝血功能缺陷者;意识不清晰者;不能组织语言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术中用药过敏者;配合度较差者。
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在为患者开展手术前,医师需要先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病情,并介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好处和内容,帮助患者进行熟悉,减少抵触心理,提高手术耐受性。 为患者进行腰麻处理,并调整为平卧位体位,待麻醉效果达到理想后,为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外踝骨折的患者而言,需要从患者腓骨下段前缘作一个手术切口(弧形),根据具体的骨折状况决定手术切口的大小;对于内踝骨折的患者而言,需要从踝前外侧作一个手术切口(弧形),长度约为4 cm;逐层分离皮肤,翻转皮瓣,将骨折处充分暴露在视野范围内,利用钳夹将骨折块进行牵引,完全暴露关节腔,将内部血肿和碎骨质彻底清除,并摘除软组织内的碎骨,之后进行牵引复位,使用螺钉进行大骨块的固定,使用克氏针进行小骨块的固定,并在C 臂机背景下观察复位情况,若复位良好,做好止血冲洗工作,逐层缝合切口,外部予以长时间石膏外固定处理,确保患者术后骨折处稳定愈合。 术后定期回院复查,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医嘱规避影响因素,确保骨折稳定愈合,且在术后6个月评估治疗效果。 观察组: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前,医师需要让患者进行X 线检查,了解骨折具体情况,并介绍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内容,减少陌生情绪,便于积极配合手术操作。 为患者执行腰麻处理,维持平卧位体位,待药物见效后,为患者实施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作手术切口,并在C 臂机背景下,为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注意牵引方向应与损伤受力方向相反,逐渐将各个骨折位置复位;对于复位困难的骨块,需要选用克氏针穿刺骨块,展开撬拔复位术,尽最大可能将骨折复位到理想位置;当踝穴关节面平整后,利用2 枚克氏针固定骨折处,并选取适宜大小的空心螺钉拧入踝关节骨内部,适当加压处理,并在C 臂机背景下观察复位情况,若复位良好,缝合切口,外部予以短时间石膏外固定处理,确保患者术后骨折处稳定愈合。 术后定期回院复查,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医嘱规避影响因素,确保骨折稳定愈合,且在术后6 个月评估治疗效果。 饮食与康复训练方式:在饮食上,对于骨折早期患者而言,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铁元素;对于骨折中期患者而言,饮食中需要增加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如肉类;对于骨折后期患者而言,饮食中需要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如各种禽类肉、水产品、蛋黄、蔬菜水果等。 在康复训练上,于术后6 个星期内,不可对踝关节进行负重,指导患者进行小腿三头肌训练及踝关节周围肌群训练,如在脚底放置瑜伽球,以此令患者的足心旋转;放置毛巾,让患者利用脚趾抓取,从而增强本体反应,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于术后6 个星期后,可为踝关节进行负重练习,包括背屈训练(让患者在小板凳上坐下,并让腿部向后移动到最大限度,时长10 秒,回收适当休息,之后再重复进行)、拓屈训练(让患者在小板凳上坐下,双腿向前伸直,脚趾也尽量伸直)、下蹲训练(让患者先进行温水泡脚,改善血液循环,之后扶着床边缓慢蹲下,待达到极限停止,停留10 秒,之后缓慢站起,适当休息后重复训练)、上楼训练(在家属监督下,每天进行1 次上楼训练,以患者耐受性决定,避免损伤膝盖和踝关节)、走路训练(在患者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恢复后,指导患者维持正常行走姿势,每次步行30 分钟,每天进行2 次)等,逐渐恢复踝关节功能,增强运动能力,早日回归健康生活。 另外,还需规避风险因素,做好并发症防护,确保患者稳定康复。
对2 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痊愈时间、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治疗满意率进行观察分析。 (1)踝关节功能:主要是选用踝关节Kofoed 评分标准评估,满分100 分,且得分与踝关节功能成正比。 (2)日常生活能力:主要是选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估,满分100 分,且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3)治疗疗效:显效: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在75 分及以上;效果一般: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在70 分及以上但不超过74 分;无效: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在70 分以下。 治疗疗效为显效与效果一般占比相加总和。 (4)并发症情况:主要是有踝关节肿胀、感染、压力性损伤、深静脉血栓4 种。 (5)治疗满意率:主要有十分满意(患者对所有的治疗内容均满意)、一般满意(患者对多数的治疗内容满意)、不满意(患者对很少的治疗内容满意)3 种,治疗满意率为十分满意与一般满意占比相加总和。
将本文涉及数据输入到SPSS24.0 软件系统中进行计算,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满足正态分布的踝关节功能等数据,并实施t检验;使用(n,%)描述治疗疗效等数据,并实施χ2检验。 2 组涉及数据比较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前,2 组的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 组的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2 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n=38)
表1 2 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n=38)
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 63.29±5.57 86.93±6.11 69.86±6.54 88.45±6.25对照组 63.32±5.59 78.30±7.95 69.89±6.57 80.47±7.98 t0.023 45.305 70.019 94.853 0 P0.981 40.000 00.984 10.000 0
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痊愈时间对比()
表2 2 组治疗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痊愈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手术时长(min)术中出血量(mL)骨折痊愈时间(m)观察组 38 35.23 ±2.69 5.36 ±0.152.30 ±0.14对照组 38 44.21 ±2.94 38.72 ±1.733.98 ±0.37 t 13.891 4118.425 526.178 4 P 0.000 00.000 00.000 0
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后治疗疗效对比(n,%,n=38)
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5。
表5 2 组治疗后治疗满意率对比(n,%)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骨质易疏松,一旦遭受外界暴力因素影响,极易出现踝关节骨折。 另外,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交通事故事件频发,致使由此发生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人数也不断增多。 踝关节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常需要到骨科进行诊治,如未妥善处理,可形成关节炎、骨折愈合不良,为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5]。 此疾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有踝关节处剧烈疼痛、伤处肿胀、压痛、皮下瘀斑、无法活动等,当出现上述症状后,应立即就医,并根据医嘱完成相关检查,确定踝关节骨折情况,尽早展开相应治疗,提升预后效果[6-7]。 以往临床上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时,常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根据患者骨折情况作相应切口,在视野下清除关节内骨和软骨碎片,尽可能复位骨折断端,并予以合适的内固定、石膏外固定,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8]。 此法虽可发挥治疗效果,但手术创伤性较大,易损伤局部软组织,破坏血液供应,同时,还会引起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 另外,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若照护不到位,极易出现切口感染、出血情况,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治疗术式,具有切口较小、创伤性低、固定性强的优势[9]。 此法主要是在C 臂机透视下,准确定位骨折位置,并手法牵引复位,利用空心螺钉固定骨块并加压处理,从而达到较强的固定效果,避免出现骨折断端移位情况,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10]。 使用此法治疗后,不会对患者机体产生较大损伤,血液循环未被破坏,利于骨折快速愈合,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小,治疗安全性较高,患者更易于接受。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1)2 组治疗前的踝关节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踝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为患者实施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产生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固定性强,利于骨折位置稳定愈合有关,从而加快生活能力恢复,早日恢复日常生活。 (2)观察组治疗后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为患者实施研究术式治疗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风险,加快骨折愈合,缩短康复进程。 产生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创伤性小,不易引起损伤出血,且稳定性强有关,从而利于骨折快速愈合。 观察组治疗后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为患者实施研究术式治疗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加快患者恢复健康状态。 产生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术式更好的固定骨折断端有关。 观察组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为患者实施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够减少切口感染情况,降低踝关节肿胀等并发症风险,利于患者稳定康复。 产生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术式切口较小、机体损伤较少、术后易恢复有关,从而帮助患者术后稳定恢复。 观察组治疗后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方式,已经获得患者的广泛认可,治疗价值较高。 产生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术式安全性好、患者痛苦少有关。
综上所述,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相比,为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有效性更高,能够调节患者踝关节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加快骨折处愈合,且安全性较好、治疗满意率较高,值得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