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普通话推广研究

2023-09-28 18:48许兰王振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普通话村民语言

许兰,王振宇

(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战略措施,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普通话的普及和使用。目前,我国推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的语言沟通能力明显提升,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多,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由于农村地区的受众人群有限、推普形式单一,造成普通话普及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背景下[1-2],要进一步深化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积极更新推普形式,探索推广新路径,从而带动乡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兴旺。

1 普通话推广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义

1.1 发挥语言的经济功能,激发乡村经济潜能

从经济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3],它在人们的物质生产交往实践中产生, 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类劳动,发挥驱动力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熟练掌握语言技能成为一种经济投资,而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文字, 通过多种形式的推广应用,能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全面振兴乡村经济进程和现阶段乡村生产工作中,更加需要语言的交互来促进经济的流通,也更需要通过与外界的广泛交流来拓展经济发展面。因此, 为了能快速获取经济信息, 有效开展对外合作, 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积极投入普通话的学习当中[4]。通过学习,他们的普通话发音、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而具备良好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乡村居民一般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创业能力, 村民掌握了经济增收技能,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1.2 繁荣发展乡村语言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品位

传好语言,可以滋养文化建设。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乡村文明的重要措施[5]。

一方面, 使用并推广普通话可以大大减少公共领域语言不文明现象, 营造绿色健康的乡村语言环境,有效建设乡村语言生态系统,从而更加有效助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加强建设耕读育人文化底蕴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课堂, 他们在学好普通话的过程中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又有助于鼓励青年学子学成归来反哺家乡,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创新中,在乡村振兴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1.3 普通话推广带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之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村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监管基础薄弱,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造成了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为此,需要增强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充分发挥普通话的助推作用和引导作用, 在普通话的推广过程中融入生态文化教育,使用普通话进行生态文明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动广大农民形成低碳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健康生产生活理念, 让乡村不仅宜业而且宜居, 既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宜居环境的迫切需求, 也发挥向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产品的作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乡村生态环境变好了,才能保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6]。

2 乡村普通话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 农村地区居民接触到的普通话学习资源不断增多, 但是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普通话推广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

2.1 师资力量不足

乡村地区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普通话的使用情况比城市落后很多。一些地区乡村教师的普通话属于中等水平,授课时普通话和方言交替使用,年龄偏大的教师甚至无法用普通话授课。 而且,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氛围,他们在潜意识里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普通话教学水平,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无法有效提高其普通话水平。

2.2 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听说能力发展不平衡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基础, 也是普通话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教学过程的不规范,学生在拼音字母及音节的准确认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直接影响了普通话的学习效果。即便能够听懂普通话,看懂文章,但依然缺乏“说”的能力。 加之很多学生缺乏自信,羞于口头表达,害怕开口尝试,担心说错后受到教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 导致他们在使用普通话时紧张不安, 进而影响思维和表达。 此外,由于对大城市的向往,学生更加迫切希望走出农村,去看看外面繁华的世界,因此在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师生将更多的关注点投射到学习成绩提高方面,忽视了学生的普通话习语行为,非常不利于学生普通话习语能力的提升。

2.3 乡村地区方言意识浓厚, 导致普通话习语氛围不足

方言是一种文化, 也是一种情结, 既能增进乡情,又能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丰富语言交流,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方言的存在对普通话的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普通话的使用频率, 阻碍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7]。

一方面,乡音难改。广大村民对本土文化的感情使得他们有着很深的方言情结,加之担心学不好、说不好普通话,产生了不安的心理障碍,不愿意积极主动说普通话;另一方面,大多数村民有一定程度的方言优越感,他们认为方言代表着自己的身份,如果不会方言,将很难较好地融入生活[8]。 所以在日常的沟通中以方言或口语的方式进行, 使得普通话学习的氛围不足。

3 语润乡村,多维度推广普通话的优化路径

3.1 加强普通话教育学习

3.1.1 创造良好的推普氛围,强化宣传力度,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广泛张贴推普标语,积极向家长、社会进行推普宣传,让说普通话的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心里,为普通话普及打下基础。此外,不同于以往小学阶段才开始语言文字的教学,对于3—6 岁不会说普通话的学龄前儿童,以教育部作为牵头单位,乡镇人民政府为配合单位,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通过游戏、儿歌、童话情景等方式提高儿童的汉语拼音能力,打好普通话学习基础, 确保具有正常学习能力的学龄前儿童在入小学前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思维习惯。

3.1.2 创造机会,搭建多样化立体化的校园普通话平台

小学阶段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学生在这个阶段练习说普通话的效果最佳, 然而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能力较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立体沉浸式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导致普通话听得多,却说得少、用得少。因此,应注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正所谓熟能生巧[9]。

首先,严格要求师生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保证普通话学习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时长。课堂教学,是一个全员参与互动的过程,离不开讲解、提问、回答与讨论。 因此,无论是哪一学科,课堂上坚持要求大家讲普通话,语文课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字、词、句发音的准确把握,如有错误发音,要及时纠正和加强复习巩固。

其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各种校园活动中渗透普通话学习,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鼓励学生尽量讲普通话。 比如,加强朗读训练,利用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可以选择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也可以是学生喜爱的各种散文诗歌,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优美文句,既培养语感,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10]。 久而久之,学生读得多了,普通话表达能力自然提高得很快。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练习绕口令、模仿新闻播报、 “中华诗文诵读”等,优秀作品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站进行配乐播送,激励学生踊跃报名。 再如,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各个班级可以组织 “纠错小队”,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和商店,帮助居民寻找日常生活中经常读错和写错的字,并加以改正。通过这些校园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应用普通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

最后,不仅学生要讲普通话,教师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在课堂上和校园生活中,使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语言从事教学和交流, 帮助学生在规范文明的语言环境中提升普通话水平。因此,教师之间开展互监互察活动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评比活动, 对于不达标的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普通话的培训与测试,补齐教学方面的短板,提升普通话规范程度,对学生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

3.1.3 从校内到校外,提升普通话学习新境界

坚持在日常用语中使用普通话, 将推普工作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比如,在校园外,开展“我把普通话送回家”的活动,学生用普通话和家长交流,每天教家长说一句普通话, 还可以运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纠正家庭里存在的语言不规范现象, 让每一个学生自觉成为推普的“种子”,也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文明风尚在校园外不断延续下去。

通过采取多种渠道的普通话推广活动, 可以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丰富乡村校园文化,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语言、增强语感、巩固普通话的学习成果,全面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为全员说好普通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创新培训模式,将语言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

3.2.1 坚持传统普通话培训与新型普通话教育模式相结合

一是坚持传统的普通话培训方式。 不同的学习主体有不同的学习需求,针对这一点,普通话培训班要做到分层次、分类型。 比如,举办周末和夜校培训机构和分级授课等, 使村民群体能够接受对应的普通话水平培训。

二是积极探索新型普通话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各种普通话App 的功能,重点关注和普及普通话交流的内容,比如常用规范字的学习、语音识别、口语交际能力评测等,不仅能让农村居民能够在App 中自主完成识字、发音等训练,便于群众接纳与消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师资压力, 弥补农村地区推普环境的不足。

3.2.2 坚持普通话培训与两大技能相结合,提高普通话学习的针对性

第一,为振兴乡村经济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坚持普通话培训与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相结合。 以往农村居民主要是通过居住地所在乡、 县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或通过城市务工的亲朋好友获取就业信息,虽然这些信息较为准确和可靠,但是覆盖面比较窄、信息更新不及时,从而导致信息渠道的缺失。村民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比如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更是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认知。如今,手机、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的使用,在强化居民普通话学习的同时,还及时全面地向村民提供准确最新的劳动者就业市场信息、职业能力培训信息等,极大拓展了个体的发展空间,增强了个体就业的能力与素质。

第二, 要坚持普通话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成功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一方面,在村民职业技能培训之中, 始终坚持普通话学习的一贯策略,不仅教材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学员与授课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尽可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也就是说,村民既可以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普通话水平, 又可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11],为以后村民的就业及经济发展提供语言和技能保障。另一方面,在普通话普及阶段,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明确语言训练的方向和目标, 着重培养和提升村民在职业场景中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比如,根据农产品的产地,特色,需求等特征, 重点训练如何用普通话有效表述产品的亮点, 如何与大众进行农产品的讲解推销和沟通互动等。 如此一来, 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乡村发展的新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内在驱动力。

3.3 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普通话推广

将普通话学习成果运用到乡村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 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例如,在旅游民宿、农业手工业及电商推销、文化创意等产业,充分发挥语言文化尤其是普通话在创新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广告、景观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品牌打造,产销对接,乃至招商引资,建立一批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以丰富农村大舞台。

3.3.1 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助推普通话推广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独具特色魅力的旅游服务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特色小镇、民宿、农家乐等。 尤其是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休闲方式,依托田园风光,向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缓解压力、滋养身心的休闲方式, 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开发旅游项目,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普通话活动,在乡村服务行业中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和巩固前期培训成果,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 一方面,无论是景区导游,解说员,还是民宿,农家乐负责人,以及周边乡镇的旅游从业人员, 都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介绍景区特点。比如,物质文化方面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典故传说等。另一方面,村民不断提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带动一些成本较低的农产品、土特产的销售,为农家乐带来更多的市场。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语言产品在宣传旅游景点、提高本地知名度、展现乡村文化自信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无疑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提高农民收入;相反,如果村民的普通话水平较低,必然会限制乡村旅游的发展,阻碍村民的创业脱贫增收。

3.3.2 乡村电商的发展带动普通话推广

在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上, 广大村民抓住直播电商的机会, 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尤其以线下采摘、体验为主的生态农庄,纷纷开始直播带货,大大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收入。

当然,万事开头难。如何将直播电商渗透到乡村地区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的购销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是一个现实且艰难的过程, 同时也是验证普通话培训成果能否实现语言扶贫,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手段。在前期的普通话培训中,村民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职业场景中用好普通话,展示产品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初,一些村民直播时缺乏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直播的效果, 引发不少网友吐槽。 因此,村民可通过“普通话+电商”的“云”平台,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加强线上实战,实现和买家的无障碍沟通,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成功地推介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如今,大部分村民可以充满自信地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着自家的生态水果、蔬菜等,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顾客。所以,村民普通话交际能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直播带货的销量, 而直播电商的蓬勃发展又验证了乡村普通话推广的成效[12],实现了语言和经济的双丰收。

4 结束语

在后脱贫时代, 普通话的推广仍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推广意义重大。 既要看到既往取得的成绩,也要重视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因此,在推普工作中不仅要重视推普内容的时代性, 也要积极探索推普的优化路径,加强教育教学,创新培训模式,并赋予其新的职能。 推普工作只有做到不断深入、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中应有的作用, 从而提高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自信心,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普通话村民语言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语言是刀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