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兆平学术年谱

2023-09-28 13:34:24
名作欣赏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厦门大学社会科学

1979 年

听从新的历史时期的召唤,考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师从郑朝宗、许怀中两位导师,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为厦门大学中文系首届文艺学研究生。在大学毕业12 年之后,开始了规范的学术研究生涯。

1980 年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回顾与探索》(《福建文学》1980—2)。

1981 年

发表论文3 篇:《诗,向着人的内心世界挺进》(《福建文学》1981—3)、《挺秀的新竹》(《福建文学》1981—4)、《“我”在抒情诗中的地位》(《诗探索》1981—4)。

1982 年

硕士毕业论文《闻一多美学思想研究》答辩顺利通过,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发表论文4 篇:《诗人的相对感》(《诗探索》1982—2)、《艺术变形说》(《美育》1982—3)、《创作主体的感受》(《艺谭》1982—3)、《明月溶情 雨花写意》(《福建文学》1982—11)。

1983 年

发表论文2 篇:《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论初探》(《文学评论》1983—2)、《〈死水〉与化丑为美的艺术表现方法》(《江汉论坛》1983—2)。

1984 年

发表论文2 篇:《闻一多论新诗绘画美》(《厦门大学学报》1984—1)、《〈闻一多评传〉读后》(《文学评论》1984—4)。

1985 年

发表论文2 篇:《闻一多新诗发展论》(《文学评论丛刊》1985—26)、《闻一多中期美学思想》(《文艺论丛》1985—22)。

1986 年

发表论文6 篇:《诗歌语言的组合张力》(《当代文坛》1986—5)、《论趋向纯粹美的诗》(《当代文艺探索》)、《历史的反思》(《诗刊—未名诗人》1986—6)、《诗歌语言的审美内质》(《福建论坛》1986—6)、《审美意象论析》(《上海文学》1986—8)、《海与人》(《福建文学》1986—8)。

1987 年

发表论文4 篇:《抒情诗的主体定性》(《文学评论》1987—3)、《化丑为美的艺术途径》(《当代文艺探索》1987—4)、《象征论析》(《上海文学》1987—7)、《诗歌流派的观察视角》(《福建文学》1987—11)。

1988 年

由硕士学位论文扩展而成的书稿——《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1988 年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所接纳、出版,本人第一本学术专著得以面世。《中国社会科学》(1989—6)发表孙辉《闻一多研究的新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1)发表管宁《在思辨理性与艺术敏悟之间寻求发现》等专论文章,评介该书的首创性与开拓性。

发表论文4 篇:《闻一多审美教育论》(《闻一多研究四十年》,清华大学编)、《马克思论文艺的认识功能与价值功能的并存》(福建论坛1988—3)、《岛国诗情》(《海峡》1988—6)、《审美直觉的存在价值》(《贵州社会科学》1988—10)。

1989 年

该年年底到中国台湾探亲,结识洛夫、痖弦等《创世纪》诗社和罗门、余光中等《蓝星》诗社的诗人们,并参加他们的诗歌活动。

发表论文5 篇:《诗坛新的价值选择与审美取向》(《福建论坛》1989—3)、《意象诗论》(《当代文坛》1989—4)、《〈文学概论〉的四重断裂及调整》(《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9—4)、《瞬间的敞明》(《当代作家评论》1989—6)、《诗的内部言语》(《诗刊—未名诗人》1989—8)。

1990 年

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撰写,负责其中“文艺美学”部分。

发表论文8 篇:《诗的凝聚力》(《贵州社会科学》1990—2)、《中国当代意象诗的开拓者》(《福建文学》1990—2)、《纯诗的内涵界定与诗的价值取向》(《福建论坛》1990—2)、《审美直觉的内质探索》(《文论月刊》1990—4)、《论诗的抽象》(《当代文坛》1990—4)、《审美直觉的存在形态》(《厦门大学学报》1990—4)、《开拓与建构》(《福建论坛》1990—6)、《东方古典美学原则在诗学中的确立》(《闻一多研究论文集》1990)。

1991 年

专著《诗美解悟》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因该书在新诗美学理论的概念界定方面有所突破,著者被选入由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组织编纂的《诗学大辞典》中“当代诗论家之列”。

发表论文3 篇:《河出伏流 奇花初胎》(台湾《联合文学》1991—6)、《嚼出生活苦汁》(《福建文学》1991—8)、《过程美学的实践》(台湾《创世纪》1991 冬季号)。

1992 年

发表论文5 篇:《梦在中国文化之中》(台湾《联合文学》1992—1)、《罗门〈麦坚利堡〉论析》(《名作欣赏》1992—3)、《形小质重的艺术珍品》(《台港文学选刊》1992—7)、《鼓浪激起的浪花》(《福建文学》1992—12)、《诗歌评论》(《文学评论概要》,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1993 年

发表论文5 篇:《路漫漫,上下而求索》(《福建文学》1993—4)、《笃定的脚步 永恒的追求》(《福建文学》1993—5)、《台湾八十年代诗学理论》(《台港文学选刊》1993—5,1993—6)、《五四文学主张与康德美学》(《贵州社会科学》1993—6)、《厦门1980—1993 优秀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卷导言》(鹭江出版社1993 年版)。

1994 年

到北京参加“纪念闻一多95 周年诞辰暨94 年国际闻一多学术研讨会”,会上专著《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获“全国首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一名)。

合著《中国解放区文学史·诗歌卷》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4 篇:《漫说环境艺术雕塑》(《福建艺术》1994—1)、《台湾诗学中知性概念界说》(《厦门大学学报》1994—2)、《淡泊平常心》(《福建文学》1994—5)、《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上海文学》1994—5)。

1995 年

应香港岭南大学邀请,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学术交流,为期三个月。

发表论文3 篇:《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福建艺术》1995—5)、《维多利亚海湾上的三桅船》(《台港文学选刊》1995—8)、《哲思与诗语》(香港《现代中文文学评论》1995—12)。

1996 年

应台湾《联合报》系邀请,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学术交流,为期三个月。

专著《批评的纵横》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2 篇:《谈朵思的三首诗》(台湾《创世纪》1996 年春季号)、《素淡见真情》(《福建文学》1996—12)。

1997 年

发表论文4 篇:《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与王元骧先生商榷》(《文学评论》1997—3)、《一道深潜的美学思维轨迹》(《厦门大学学报》1997—3)、《二元构合中的诗心与诗艺》(《文学评论》1997—4)、《台湾诗学中“意象”概念的追寻》(《台湾研究集刊》)。

论文《哲思与诗语——叶维廉诗学理论述评》获厦门市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 年

发表论文5 篇:《魅力、困惑与深层解读》(《厦门大学学报》1998—3)、《超越与整合》(《中国社会科学》1998—4)、《灵魂的漂泊与叹息》(《小说评论》1998—4)、《新诗失却了审美标准》(《诗刊》1998—4)、《意象的探索》(《台湾诗学季刊》1998 年夏季号)。

1999 年

发表论文7 篇:《科学主义与郭沫若的文学选择》(《厦门大学学报》1999—3)、《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文学评论》1999—4,《新华文摘》1999—10“论点摘编”)、《“科玄论争”与浪漫主义的中国化》(《文艺报》1999—4—8)、《成仿吾的“客观”与创造社的“自我”》(《文艺报》1999—7—6)、《科学主义与文学的写实主义》(《文艺报》1999—8—19)、《历史在生命中的回响》(《文艺报》1999—10—7)、《马克思主义美学讲授的要点》(《厦门大学学报·增刊》)。

本年度发表在《文学评论》第4 期的《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一文,引起国内学术界较大的反响,并在《文学评论》上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论。

2000 年

发表论文2 篇:《重写文学史的困境与突围》(《南方文坛》2000—4)、《创造社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厦门大学学报》2000—4)。

《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获厦门市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 年

专著《写实与浪漫》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发表论文3 篇:《思辨逻辑与史实语境》(《文学评论》2001—2)、《创造社与康德美学》(《厦门大学学报》2001—4)、《以生命叩击历史》(《文艺报》2001—6—30)。

2002 年

应日本九州大学邀请,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学术交流,为期一个月。

和杨春时、黄鸣奋、易中天等四位导师联合申报文艺学博士点,经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评定通过,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厦门大学中文系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提高到新的层次。

专著《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合著《文学概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5 篇:《文学:面对现实的思考》(《东南学术》2002—1)、《文学研究中的逻辑误区》(《文学评论》2002—2)、《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学衡派》(《吉首大学学报》2002—2)、《规范学术的要则》(《学术界》2002—3)、《美学推进与哲学语境的转换》(《学术月刊》2002—9)。

2003 年

到北京参加教育部高校学报工作会议,所主持工作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为全国高校学报11 家名刊之一。

发表论文6 篇:《科学主义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拓展》(《文艺报》2003—1—4)、《科学与人文:鲁迅早期的价值取向》(《厦门大学学报》2003—2)、《新人文主义与中国格律诗派的缘起》(《文史哲》2003—3)、《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文艺争鸣》2003—3)、《论艺术的抽象》(《海南师院学报》2003—4)、《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另一起因》(《粤海风》2003—5)。

专著《写实与浪漫》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厦门市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 年

9 月,应厦门市委宣传部之约,采访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对话内容以《人文精神与社会进步》为题发表于《厦门日报》。

发表论文4 篇:《再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4—3)、《美学的浪漫主义与政治学的浪漫主义》(《学术月刊》2004—4)、《科学主义与茅盾早期文学选择》(《厦门大学学报》2004—4)、《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的历史定位》(《文艺研究》2004—6,《新华文摘》2005—5“论点摘编”)。

其中发表于《学术月刊》本年第4 期的《美学的浪漫主义与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一文,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新华文摘》2004 年13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国内重要转摘的刊物均全文转摘之。

2005 年

办理了退休手续,因教学和学报工作,学院和学校继续返聘至2010 年,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

发表论文5 篇:《新人文主义与闻一多〈诗的格律〉(《江南大学学报》2005—1)、《徐志摩论科学与人文》(《福建论坛》2005—4)、《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倾向》(《厦门大学学报》2005—5)、《论趋向纯粹美的诗》(《顾城——生如蚁 美如神》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 年版)、《厦门1994—2003优秀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卷导言》(昆仑出版社2005 年版)。

论文《美学的浪漫主义与政治学的浪漫主义》获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 年

专著《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

发表论文3 篇:《〈新青年〉中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吉首大学学报》2006—3)、《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6—4)、《科学认知与人文理解交错中的写实主义》(《学术月刊》2006—4)。

论文《文学研究中思维逻辑的误区》获厦门市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7 年

发表论文2 篇:《论鲁迅前期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厦门大学学报》2007—3,《新华文摘》2007—16“论点摘编”)、《诗的审美构成》(《大一课堂》,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专著《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获福建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 年

发表论文5 篇:《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8—2)、《文学生态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界定》(《南方文坛》2008—3)、《林语堂与梁实秋美学观念之辨异》(《福建论坛》2008—3)、《博士论文的抄袭现象应引起重视》(《学术界》2008—4)、《命题的预设与史实语境》(《学术月刊》2008—6,《新华文摘》2008—17“论点摘编”)。

论文《科学认知与人文理解交错中的中国文学写实主义》获厦门市第七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 年

发表论文4 篇:《现代性视野中“创世纪诗刊”的诗学观》(《厦门大学学报》2009—1)、《论林庚的诗化语言策略》(《东南学术》2009—6)、《〈阿Q 正传〉新论——越界的庸众与阿Q 的悲剧》(《文艺研究》2009—8)、《钱锺书论黑格尔》(《钱锺书和他的时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年版)。

发表在《文艺研究》第8 期的《越界的庸众与阿Q 的悲剧》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2010 年第3 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 年第1 期、《高校学术文摘》2009 年第6期均“全文转摘”。

2010 年

正式退出教学与行政等工作岗位。历年来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陆续开设过“文学概论”“马列文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闻一多美学研究”“西方古典美学”“艺术美概论”“新诗美学”等课程。曾任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在给本科生上课之外,还培养了21 名硕士生,13 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

发表论文6 篇:《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倾向》(《天津社会科学》2010—1)、《文化守成主义与闻一多中期美学思想倾向》(《江汉论坛》2010—2)、《国学思潮是现代性推进的合力之一》(《东南学术》2010—2)、《沈从文的生命沉思与抽象追求》(《厦门大学学报》2010—6)、《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10—6,《新华文摘》2011—9“全文转摘”)、《古典主义思潮的排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欠缺》(《文艺争鸣》2010—7)。

论文《越界的庸众与阿Q 的悲剧》获厦门市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 年

专著《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2 篇:《卢梭美学视点中的沈从文—上》(《学术月刊》2011—1)、《卢梭美学视点中的沈从文—下》(《学术月刊》2011—2)。

论文《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为《新华文摘》2011 年第9 期全文转摘。

2012 年

发表论文1 篇:《民族主义视点中的闻一多》(《福建论坛》2012—7)。

2013 年

专著《中国现代作家论科学与人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2 篇:《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理论体系的雏形——高尔基1909 年〈俄国文学史〉索微》(《天津社会科学》2013—6)、《自然、生态与“在”之敞明》(《福建文艺界》2013—1)。

2014 年

发表论文1 篇:《科学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命运》(《探索与争鸣》2014—11)。

论文《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获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2010—2011 年度优秀论文奖”。

2015 年

发表论文4 篇:《严复对科学的引进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福建论坛》2015—2)、《强化史实为证回归历史语境》(《学术评论》2015—4)、《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哲学底蕴》(《诗探索》2015—4)、《厦门2004—2013 优秀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卷导言》(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2016 年

发表论文1 篇:《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天津社会科学》2016—2,《新华文摘》2016 年第14 期“论点摘编”)。

2017 年

专著《南华文存──俞兆平学术论文精选》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1 篇:《论杨骚的文学观念》(《福建论坛》2017—9)。

2018 年

《苔痕履印──俞兆平人文随笔选集》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9 年

发表论文5 篇:《论阿Q 的辫子》(《上海文化》2019—2)、《沈从文〈湘行散记〉的细读与品评》(《名作欣赏 》2019—6)、《论厦门时期鲁迅哲学思想的转换》(《东南学术》2019—4,《新华文摘》2019—22“论点摘编”)、《沈从文的〈边城〉及其美学追求》(《名作欣赏》2019—11)、《胡适倾向于浪漫思潮吗?——与汪荣祖先生商榷》(《天津社会科学》2019—11)。

《自传——文艺评论家、作家俞兆平》,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编,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2020 年

发表论文3 篇:《论鲁迅与卢梭》(《东南学术》2020—3)、《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探秘》(《南国学术》2020—4)、《严复译著对鲁迅“执中”之道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4)。

2021 年

发表论文5 篇:《论邓以蛰艺术美学的独特建构》(《福建论坛》2021—1)、《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演变》(《厦门大学学报》2021—4)、《鲁迅对严复译著〈天演论〉之扬弃》(《东南学术》2021—5)、《阿Q 形象原型新的定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4)、《邓以蛰与〈艺术家的难关〉》(《厦门大学与中国现代学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 年版)。

2022 年

发表论文5 篇:《鲁迅与力》(《天津社会科学》2022—1)、《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福建论坛》2022—2)、《作为小说家的李拓之》(《名作欣赏》2022—2)、《哲学理念与文学创作》(《海峡文艺评论》2022—2)、《预设的标尺与错位的批评——就鲁迅〈文化偏至论〉与邓晓芒商榷》(《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2—5)。

2023 年

专著《哲学的鲁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注:上述统计的已发表文章,不包括报纸副刊(《文艺报》除外)及省级以下的刊物。】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厦门大学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2期)2019-08-06 06:40:52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1期)2019-08-06 02:18:54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Changeons l'indifférence des jeunes chinois!
法语学习(2015年3期)2015-04-17 07:08:16
春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