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说《墙》中存在主义的三重维度

2023-09-28 11:13:03周南翔中南民族大学武汉430074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主体

⊙周南翔[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存在主义以个人存在为关注点和出发点,探求主体对于“存在”的境遇,关于“存在”的方式、体验以及选择,揭示主体的无意义。资本主义带来巨变的同时,也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外在的联系,唤起人们在面对所处的世界时,对自身存在的虚无境地的思考。存在主义试图进入人的内在,寻求主观的回归与回望,在现世的存在中强调人的体验。萨特将这种人的体验进行深化和推演,在小说中构建出一个荒诞、封闭的世界,力图探索人在直面死亡的时候,在虚空的处境下如何面对“人类主体的存在”。

《墙》作为萨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对于存在主义思想及创作中蕴含的存在主义美学特质带有某种潜在的预见性。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伊比埃塔等三人在临死前一夜对自我心理的深度剖析、个人行为的变化,以及主人公伊比埃塔被捕后戏剧性的审判和荒诞的被释放的过程,表现出“存在者”在面对死亡及虚无时“选择的自由”“现实与荒诞”等存在主义美学特质。

一、“存在”与“我”的透视性

在小说《墙》中,伊比埃塔等三人在牢房中等待审判结果的情景,以及宣判死刑后三人在死亡前夜不同的心理状况、行为表现,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令人“焦虑”的氛围。小说通过主要人物伊比埃塔主体的显现,引出了在焦虑的处境下主体“我”对于“存在”的思考,进而实现“我”对于“存在”的反思。

主人公“我”(伊比埃塔)以一个“他者”的观察视角,旁观着汤姆、儒昂以及医生三人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小说在此过程中唤起了主体对于“人”的生存与死亡的反思,以及主体作为“存在者”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思考。最后,小说在“荒诞”的释放中抵达高潮,并结束了“我”(伊比埃塔)的心路历程,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

小说中,“存在”与“我”的透视性,体现在主人公伊比埃塔的视角与读者视角的重合。萨特采用内聚焦的叙述方式,从伊比埃塔的主体视角出发,将我们的视角轻松转变为主体视角——“存在者”。作者将伊比埃塔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由伊比埃塔将读者带入故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为“帕薄洛·伊比埃塔”。当读者进入小说的世界中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也跟随着“我”在这一环境中进行思考,进而实现“他者”视角的转化,强化了体验过程。此时,理想读者就是“伊比埃塔”,“伊比埃塔”就是“我”,“我”也是“伊比埃塔”,内聚焦叙事,即第一限知视角的“透视性”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得以实现。

在“读者就是伊比埃塔,伊比埃塔就是我”的角色交换过程中,作品使主体实现“由我观我”(外在主体和内在人物融合的“我”)的效果。读者既作为外在主体延伸个体感受,又转换身份作为小说主体延展个体体验。读者作为外在主体阅读,以旁观视角观察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行为方式,由外在主体“前见”的个体经验与作品产生视域融合。在对作品内容的解读中,作品中的外来他者与阅读主体形成“阐释循环”,以主体自我经验为观照与存在主义产生一种奇妙的互动与连接,从而获得对于存在主义独特的审美体验。

主人公伊比埃塔在小说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亲临的存在者“我”,又是一个观察者“我”,具有透视视角。这样的“镜面呈现”也回应了萨特所提到的人在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时会产生的“双重感觉”:首先是读者从这样一个过程中享受到两种体验,一是主人公身份的“伊比埃塔”,二是融合后具有自身经验的读者身份的“伊比埃塔”;其次是主人公伊比埃塔在群体中处于观察者身份,透视其他两人在死亡来临前夜的整体状态。从对别人的观察上反观主体“存在者”,强烈地表现了伊比埃塔在面对自我存在时精神上的挣扎与折磨,在面对死亡与未知的虚空时的不知所措,以及无法战胜恐惧心理的身心不统一的状态。“存在”与主人公伊比埃塔的透视性在这两个方面得以呈现。

二、“存在”与“墙”的叠加性

“墙”是整部小说的主题意象,但小说没有直接描写墙的意义,也没有直接表达其对于“存在”的作用。“墙”富有多重隐喻意义,蕴含于形象之中,隐藏在小说的整体之中。

第一,“无形之墙”与“有形之墙”的叠加。“我”和汤姆、儒昂被俘虏,“我们”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并且面临着未知。此时,人与外界已经构建出一面无形的“墙”。在经过几个小时的审判之后,“我们”被关进“牢房”——医院的一间地窖,也是小说中唯一一面“有形的墙”,意味着“我们”失去自由,处于被禁锢与隔绝的处境。

第二,“身体之墙”与“意志之墙”的叠加。三人在面对死亡时,心理是极其复杂的,身心状态也无法统一。小儒昂和汤姆由于巨大的恐惧,已经出现了生理异常,“小儒昂的情况最糟。他的嘴巴张开,鼻孔在抽动”,“他(汤姆)的脚底是一摊尿,并且尿还在不断地透过裤子往下滴”。伊比埃塔虽然在精神上尝试抵抗对死亡的恐惧,但他的身体还是失去了控制:“我把双手放到自己的脸颊上。原来它们沾满了汗水。在这寒冬腊月,到处是穿堂风的地窖里,我竟然出汗了!……我汗流浃背至少有一小时了,而自己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恐惧不断从他人身上投射,身体与意志不和谐,他们面临着身心无法统一的“墙”。

第三,“他人之墙”与“自我之墙”的叠加。当自身的“存在”在此刻真正被唤起之后,人类的道德伦理却逐渐丧失,人与人之间的“墙”也逐渐被竖立起来。“我”本想安慰小儒昂,却产生了厌烦:“但在这个时候,我的心很冷酷,我是故意心肠硬一点。”汤姆想要通过与“我”讲话分散注意力,而“我”却也没有心情搭理他。

他们三人和比利时医生之间也存在一面“具有无限生命可能的人”和“将死之人”之间竖立起来的“墙”。比利时医生被派来记录他们临死前一夜的身心状态,这对于三个将死之人来说,是死亡前夜最痛苦的审判。“我们三个人都在看他,因为他是个活人。他做出活人的动作,有着活人的忧虑……并且他可以想着明天的事。我们三个已经失去人血的亡灵,在那里看着他,像吸血鬼一样吮吸着他的生命。”对于监狱里的三人来说,此刻“他人(医生)即地狱”。

第四,“死亡之墙”与“存在之墙”的叠加。小说中写道:“以前我从未面临过死亡,因此也从未想到过死。而现在,死亡来临了,除了它我还有什么可想的。”“那片灯光已消失,我感到被一种巨大的力量压垮了。并不是想到死,也不是惧怕,它是不可名状的。”可见,他们三人都面临着生存与死亡之间看似遥远却又难以逾越的“墙”。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一种“人的自由与处境问题”。他认为,人在“去生存”(to be)的过程中,始终是在意识生成的那一刻对于“存在”阐发出意义,而在这个似是而非的状况下,人会产生“焦虑”。这种对于过去与未来的“焦虑”,引出了萨特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自欺”,这种“自欺”同时又是对于“自由”的一种对抗。

在小说《墙》中,萨特正是通过“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焦虑”的外在环境,将“焦虑”的体验置于人的“存在”之中。小说通过“墙”与人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墙”背后的关于人的选择、自由、荒诞等存在主义命题,在“困境”之中,让“存在”与“墙”叠加了多个世界。“墙”的内指性,使主体在心理空间和心理时间上产生了一种压迫感,构造了一个具有压迫感的艺术世界。

小说选择“墙”这个意象,呈现了一种直面的压迫感。同时,读者对富有隐喻意义的“墙”,会在理解中产生“阻拒性”。“陌生化”言语的巧妙运用,延展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三、“存在”与“荒诞”的交互性

小说的结尾极具戏剧性。伊比埃塔听见儒昂和汤姆被枪决时,感到十分恐惧;但当他被带入内衣房时,他却完全丧失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以戏谑和荒诞的姿态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不会透露格里斯的藏身之地,但也并非是要替他去死,因为“他的生命并不比我的价值更高”。他已经不在乎死亡,恐惧、情感、信仰也全都消失了。并且,为了捉弄审判者,伊比埃塔随便告诉他们一个地址。“我不时地发笑,因为我在想过一会儿他们将要发作的样子。”然而,当他准备接受死亡时,他却被释放了,因为审判者们根据他提供的地址找到了格里斯。伊比埃塔在得知他的随口胡诌竟然成真之后,“开始晕头转向,终于摔倒在地。我笑得那么厉害,连眼泪都笑出来了”。小说以一种戏谑、荒诞的意味结束了。

“存在”与“荒诞”交互贯穿整篇小说,并在伊比埃塔身上达成意义。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存在”是“存在者”的第一要务和本源。而想要更加直观地表现“存在”,则需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荒诞”书写,来表现存在与现实的双向对抗。对抗性在荒诞里,将有意义与无意义连接起来,最终达到“存在”本身的意义。

“我对他的友谊和我对贡莎的爱情以及对生存的企求,在黎明前片刻都已经同时消亡了。”伊比埃塔在漫漫长夜过后,感到的竟然全是虚无、荒谬。关于人类的情感、意义以及信仰,最后都归于漠然与虚无。

小说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生活本身便是荒诞。萨特以“荒诞”重新获得“存在”,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实现了“焦虑”对于“虚无”的对抗。

四、结语

在《墙》这篇小说中,萨特展示了人在“幻灭而焦虑”的状况下如何存在,以及存在主义对“存在”“选择”“自由”“虚无”等命题的思考。萨特以“我”写“我”,在《墙》中通过存在主义美学的“荒诞”实现了对“现实”的对抗,进而在一定意义上寻找到通往自由的路径。这对于人们寻求生命本身的意义、探求精神的归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由此,小说《墙》也表现出勃然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猜你喜欢
萨特存在主义主体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6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7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