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分析译者主体性
——以《夜莺与玫瑰》两个中译本为例

2023-09-28 11:13:03吴娟王超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夜莺巴金林徽因

⊙吴娟 王超[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学界对译者这一角色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然而谈及译者,过去人们都默认为其性别为男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兴起,女性主义思想逐步形成,翻译理论与女性主义思想的融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该理论摒弃了传统将男性译者视为主体的观点,主张把“创造性叛逆”所涉及的翻译策略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因此,本文拟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照下,针对文本《夜莺与玫瑰》的两个不同性别译者的汉译本,对比分析其译者主体性,以期探索女性译者在翻译作品中区别于男性译者的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一、女性主义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一)女性主义翻译

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兴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视作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并起着绝对领导作用,把译文视作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并服从于原文。直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在加拿大盛行,并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其理论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阐释,基于社会性别差异的观点,主要为女性服务,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到来为翻译界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译者主体性

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振奋人心的“文化转向”的提出,为翻译界提供了更为广阔新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起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在国内,译者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但是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译者主体性列入翻译界的课题研究中。因此,国内学者深受西方译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影响,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仍旧很含糊。简而言之,译者主体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译者主体性所呈现的本质是译者的存在和活动,甚至是对自身和世界的把握的方式;第二,译者主体性归根结底就是原作者、译者、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中呈现的特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三)女性主义翻译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但将译者主体性视作重中之重,而且将其视为该理论的基础。这自然而然就要求译者拓展原文,为原文增添新的色彩,为女性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及更高的社会地位。由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因此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具有性别、文化等意识的译者必定会在译作中留下特殊的印记。

总之,在翻译活动中,女性主义译者应尽量从女性意识来驾驭文本,而这将会导致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阐释和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

二、《夜莺与玫瑰》简介与翻译研究现状

(一)奥斯卡·王尔德与《夜莺与玫瑰》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也是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一生创作了各类文学巨著,《夜莺与玫瑰》作为其经典童话之一,叙述了一位贫穷男青年欣慕并追求一位女郎,该女郎是一位教授的女儿。男子为了与女郎共舞,渴望采摘到一枝红玫瑰。夜莺得知青年男子无法得到红玫瑰而哀苦后,为了帮助男青年实现与女子共舞的爱情愿望,毅然决定彻夜歌唱,用生命之血染成一枝鲜红的玫瑰。男青年手怀玫瑰请求与女郎共舞,却狠遭拒绝,男子随即将这只珍贵的血色玫瑰扔到大街上。玫瑰掉进了阴沟里,并被车轮碾了过去。该童话不但赞扬了爱情的可贵,而且揭露了人性的可恶。

(二)《夜莺与玫瑰》国内翻译研究现状

自1888年首次出版以来,《夜莺与玫瑰》受到许多译者的关注,据统计,其译本现达20余种。1942年,“人民作家”巴金在成都翻译了该作品,并将标题定为《夜莺与蔷薇》。而“民国才女”林徽因不但是出色的文学家、建筑家和翻译家,还是国内第一位翻译该作品的女性译者,并将其翻译为《夜莺与玫瑰》。从那以后,《夜莺与玫瑰》的译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就其标题翻译的角度,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位译者因性别的差异对标题“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中的“rose”的理解也不一样。下面笔者还将列举更多的例子,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来进行对比分析。

三、从《夜莺与玫瑰》解析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

由于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审美能力、文化视角和意识形态等,译者在对原文的再现时难免具有个性色彩,使译文呈现不同特色,因此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下面,笔者将从两位不同性别的译者的语言特色、修辞的处理和翻译策略三个角度出发,比较探讨两位译者对于其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情况。

(一)译者语言风格

由于现实主义作家巴金与新月派才女林徽因所翻译的时代背景不同,两者表现出来的语言特色也不尽相同。在巴金翻译此作品之前,他已经创作了许多的现实主义作品,因此他更加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写。然而,林徽因在翻译此作品时,正在精心照料住院的丈夫梁思成。为了避免丈夫疼痛难忍,分散其注意力,她才决定翻译王尔德这部歌颂爱情的童话作品。原著中的夜莺对爱情的执念正符合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恋爱经历,因此林徽因译本呈现出的语言特色与巴金译本不同。

例1:For love is wiser than philosophy,though she is wise,and mightier than power,though he is mighty.Flame-coloured are his wings,and coloured like flame is his body.His lips are sweet as honey,and his breath is like frankincense.

林译:因为哲理虽智,爱却比她更慧;权力虽雄,爱却比她更伟。焰光的色彩是爱的双翅,烈火的颜色是爱的躯干,她的唇甜如蜜,她的气息香如乳。

巴译:因为不管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爱情却比她更聪明,不管权利是怎样的伟大,爱情却比他更伟大。爱情的翅膀是像火焰一样的颜色,他的身体也是像火焰一样的颜色。他的嘴唇像蜜一样甜;他的气息香得跟乳香一样。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原文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很明显,巴金的译文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在字句上与原文基本贴近;林的译本采用了结构对称的小句翻译,更加凝练,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情怀。

二者对于一些单词的翻译也不尽相同,林徽因的辞藻更加华丽,而巴金的译本略显单调枯燥。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 出版的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一书,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女性语言”假说,即女性对同一物体或者同一事件的描述有更加丰富的形容词、副词、程度词等。林徽因将“flame”译为“焰光”和“烈火”,而巴金只翻译成了“火焰”;同样,林徽因将“coloured”译为“色彩”“颜色”,而巴金只翻译成了“颜色”。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巴金用词比较单调,而林徽因善于运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同一词语,使译文更细腻,饱含情感。由于译者性别的不同,二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的视角也不同。林徽因的译本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体现了她细腻柔美以及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

(二)译者对修辞的处理

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奥斯卡·王尔德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修辞,如排比、比喻、拟人、突降、层进等修辞手段。谢元春博士于2014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性修辞研究》一书指出,女性修辞不同于男性修辞,我国的女性在处理修辞时更偏爱采取一些娇柔、温和的词语,呈现一种阴柔的特征。

例2:Her voice was like water bubbling from a silver jar.

林译:婉转的音调就像银瓶里涌溢的水流般清越。

巴译:她的声音好像银罐子里沸腾的水声一样。

例3:And a delicate flush of pink came into the leaves of the rose,like the flush in the face of the bridegroom when he kisses the lips of the bride.

林译:如今那玫瑰瓣上生了一层娇嫩的红晕,如同初吻新娘时新郎的绛颊。

巴译:一层娇嫩的红晕上了蔷薇花瓣,就跟新郎吻着新娘的时候,他脸上泛起的红晕一样。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两位译者对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处理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例2中,林徽因不但将夜莺发出的声音形象化地处理为婉转的音调,而且还将其比喻为“银瓶里涌溢的水流”,给读者创造了遐想的空间,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美妙的音乐会里。然而巴金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声音比喻为银罐子里沸腾的水声,呈现了一种令人生畏、不敢亲近的画面。此外,例3中,两位译者对于喻体的描述也不一样,林徽因将其译为“如同初吻新娘时新郎的绛颊”,巴金采用小短句,将其译为通俗明了的语言。以上两个句子均可以看出女性对于修辞的处理发挥了更强的创造性与译者主体性。

(三)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有很多种,不仅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还包括对译文的阐释和所涉及的翻译策略,因此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不管译者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其实都参与了翻译活动,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译者主体性。

例4:In the centre of the grass-plot was standing a beautiful rose-tree.

林译:青青草地上站立着一棵玫瑰花树。

巴译:在草地的中央有一棵美丽的蔷薇树。

例5:“Tell it to me,”said the Nightingale,“I am not afraid.”

林译:“告诉我吧,”夜莺勇敢地说,“我不怕!”

巴译:“告诉我吧,”夜莺说,“我不怕。”

例6:But passion has made his face like pale ivory,and sorrow has set her seal upon his brow.

林译:但是挚情已使他脸色憔悴,烦恼已在他眉端引着痕迹。

巴译:可是热情使他的脸变得像一块失色的象牙,忧愁已经印上了他的眉梢。

上述例子可以发现,巴金的译文主要遵循了原文的形式,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然而林徽因大胆发挥其女性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增删内容,突破了原文的束缚。比如例4与例5增添了形容词“青青”“勇敢”,采用意译增词的翻译方法;例6中,林徽因将喻体“pale ivory”省略掉,而巴金将喻体直译为“失色的象牙”。从译文来看,林译本更加通顺自然,且符合读者的阅读审美期待,可见,女译者林徽因发挥了更大的译者主体性。

四、结语

通过对奥斯卡·王尔德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译者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照下,在语言风格、词汇、修辞、翻译策略四个方面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总的来说,林徽因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充分考虑到了译文的接受程度和读者的审美期待;而巴金的译本则偏向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句式较为简单,缺乏变化。因此,女性译者林徽因的女性主义思想及性别意识在其翻译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且发挥了更大的译者主体性。本文通过此研究,以期阐明性别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试图消除翻译活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巴金的译本。两位译者都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林徽因在追求译文对等的同时,更重视王尔德主张的“art for art’s sake”(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原则,文字优美,风格浪漫,仿佛一首情诗;而巴金的译文通俗易懂,更适合作为儿童读物。因此,在分析译文的时候,我们不能单从一个视角去评价孰优孰劣,而是要从多维度去欣赏。

猜你喜欢
夜莺巴金林徽因
海上日出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金桥(2022年5期)2022-08-24 01:41:34
夜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29:54
夜莺
学生天地(2020年11期)2020-08-25 09:15:46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学生天地(2020年9期)2020-08-25 09:13:44
小巴金“认错”
夜莺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1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海峡姐妹(2016年9期)2016-02-27 15: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