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京师期间交游诗探究

2023-09-28 11:13王玲玲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翁方纲黄景文士

⊙王玲玲[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乾隆四十年(1775)黄景仁写下:“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之后,告别安徽同僚,起身前往京师。这年十二月,二十七岁的黄景仁抵达京师,自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京师之旅。黄景仁在京师期间结交了不少京师名流或应试文人,这段经历给黄景仁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一、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情况

乾隆二十九年(1764),黄景仁应童子试,县试第一。此后,黄景仁多次应乡试,一直未售。乾隆三十四年(1769),黄景仁开启了一生中的游幕生涯。乾隆四十年(1775)冬,黄景仁进入京师,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京师生活。

黄景仁在京师期间辗转于各种雅集文会中,与不少京师文士交好,并与其唱和。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黄景仁创作了不少交游诗篇。乾隆四十年(1775),入京之初的黄景仁参与了朱筠、翁方纲、程晋芳等人在陶然亭的雅集文会,黄景仁在雅集中分韵赋诗以纪之。年尾,黄景仁得翁方纲与朱硅的赏识,此后与翁方纲多有交游。乾隆四十一年(1776)春天,清廷平定金川奏功,二十八岁的黄仲则随各省士子到天津献诗于乾隆帝,考取二等,随后成为四库馆中的一名誊录生。此年,黄景仁在京师雅集中较为活跃,与都中名流交游,声名渐高。乾隆四十二年(1777),黄景仁与王昶交游频繁,参与王昶组织的陶然亭宴会和消寒会等雅集活动,朱筠也邀请黄景仁到花椒吟舫吟诗作画。同年顺天乡试发榜,黄景仁乡试下第。乡试发榜之后,一些滞留京师的应试文人陆续归乡,黄景仁在此年之后不断送别友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黄景仁参与雅集文会的次数有所减少,但其经常出入师友书斋,欣赏诗集、书画等并赋诗以赠。乾隆四十四年(1779),黄景仁加入翁方纲组织的都门诗社,并与翁方纲、洪亮吉、罗聘等为苏寿。黄景仁在苏斋或观赏文人书画,或与好友联句。乾隆四十五年(1780),黄景仁与桂馥交游,为桂馥的瓦文铜印题诗纪之。此年黄景仁与翁方纲、程晋芳等经常会聚在一起,赏花吟诗,品鉴诗集书画。十月黄景仁由京师赴山东程世淳幕府,翁方纲为其送别。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景仁病卧法源寺,居京期间与洪亮吉、冯敏昌、金兆燕、张锦芳等会集于法源寺惜春饯花,题画赠诗。乾隆四十七年(1782),黄景仁寓法源寺,在京候铨。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景仁赴西安毕沅幕府,抵运城沈富业府中病逝。

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诗大多集中在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景仁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并且整日奔波生计,已无暇去唱和应酬,因此其交游诗开始减少。在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关系中,与黄景仁交游频繁的是翁方纲,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京师任职时间长。京师人员流动频繁,与黄景仁交好的文士长期留京的更是少数。乾隆三十九年(1774),朱筠奉旨回京充《四库全书》纂修官,在京师只留了五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视学福建,乾隆四十五年(1780)回京,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卒,自朱筠离京之后,黄景仁与其交游甚少。洪亮吉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京,在京师时与黄景仁一同加入都门诗社,一起参加雅集文会,关系甚是密切。但其与黄景仁在京师期间的交游只有两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王昶随从乾隆帝五巡江南,王昶离京不久,黄景仁也赴山东程世淳幕府中。黄景仁的其他好友有些因应试下第而早早离京,有些因生计而辗转于各地幕府,因而,与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皆属于阶段性。翁方纲居京时间长,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大多数时间都在京师任职,有充足的时间与黄景仁交游酬唱。

其二,社会地位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翁方纲归京补《四库全书》纂修官,四十一年(1776),充文渊阁校理。四十四年(1779),充江南乡试副考官。四十六年(1781)三月,补国子监司业。在此之前翁方纲多次担任乡试的副考官,其有大量的乡试经验,入京应试的文士都愿意与其交游。

其三,招揽人才的意愿。翁方纲在金石、书画与文学上均有造诣,而且经常参与京师文士的雅集,与诸文士交游唱和。另外,翁方纲的都门诗社与为苏寿吸引了大批京师文人前去参与,为翁方纲扩大了影响力。

黄景仁在京师期间不仅与应试文士交游,还与京师名流交游,其交游范围可谓广泛。但黄景仁并非与所有人都能交游,正如王昶所言:“比贵人招之,拒不往也。”黄景仁狂狷的性格使他不会屈服于权贵,因此,黄景仁在京师的交游中仍坚持人格的独立。

二、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诗思想内容

黄景仁在京师期间虽然生活非常拮据,但他有着丰富的交游活动。黄景仁与京师文人不断交往,参与雅集活动,创作了大量的交游诗歌。

(一)黄景仁京师期间的雅集诗

乾隆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清中叶是清代经济文化的高峰,人口大增,经济富庶,社会安定,乾隆末期到嘉庆时期,士人处于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中。京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才汇集于此,沉寂多年的雅集活动开始活跃。无论是京师名流还是入京文士都参与到了雅集酬唱中,并创作了大量的雅集诗。

清代的学政命官和封疆大吏愈趋于风雅化,诗人与朝廷名宦的密合为一,诗界的贵族化、缙绅化倾向更明显。清中叶“学人诗”弥漫诗坛,处于全国文化中心的黄景仁受此影响创作了“学人诗”。在雅集文会中,京师文士吟诗作画,鉴赏文物并题诗以纪。黄景仁的雅集诗歌除了对文物表达钦佩之情,还对其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如《未谷以汉瓦并天下文拓本属题》中的“一篝火起狐鸣野,三月阿房土花赭。却留余烬在关中,烧出未央宫上瓦”。接着黄景仁针对汉朝的历史进行评论:“宫成何必天下定,以燿万事威无穷。”汉朝更迭,昔日的朝霞不再,诗人对此表达了痛惜:“多少中原逐鹿人,若见此文同一泣。”黄景仁的“学人诗”不仅是对文物的把玩鉴赏,还在这类诗中表达了独特的思想感情。或表达爱国之情与报国忠心,如《王兰泉先生斋头消寒夜集观邝湛若“天风吹夜泉”砚作歌》,邝湛若是明末广东名士,顺治七年,清兵入粤,邝湛若与子先后就义,其文章声气、刚毅忠烈。诗中的“是日瑶僮屡跳梁,生入虎穴觇覆藏”“一身终殉家国难,片石空留姓氏香”“天子命佐征南军,读书长啸貔貅队”寄托了黄景仁的爱国之情以及想要为国效忠的忠心。但“书生报国徒诳语,我不如研何其多”之句又表达了黄景仁无法报效祖国的无奈与失落。或表达对友情的歌颂,如《蒋心馀先生斋头观范巨卿碑额拓本》中的“郅君章与刑子真,欲为死友适得生。张元伯后陈子平,纵不生交亦堪死”。诗人赞扬了范式与张劭的笃厚友谊,又歌颂了范式对陈子平的仗义行为。或表达文人的清雅,如《腊月廿五日饮翁学士宝苏斋,题钱舜举画林和靖小像,用苏韵》中的“老去高情寄托深,几株留伴坟前竹。何当唤起图中人,茗话寒宵瀹甘菊”,清风翠竹,清茶夜话,风雅至极。品鉴不同的文物,引发不同的感触。这样的雅集使“清雅”“醇正”之风荡涤或消解被视为不合“指归”的一切变徵变雅之调,置身于此,黄景仁的诗歌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诗歌风格。

黄景仁另一种雅集诗歌是借消寒饯春之意与诸文士分赋赏花,饮酒作诗。这类诗歌主观感情色彩浓厚,如《余伯扶、少云昆仲、施大雪帆消寒夜集分赋》传达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在这个“商略身世事,百法欠贴妥”的时代,黄景仁与友人的雅集宴会上只有“薄具当侯鲭,错列祇蔬蓏”,诗人不愿与大家谈论生计和往事,希望“且复永今夕,切勿话琐琐”“棋劣胜固欣,诗好拙亦哿”。漫漫长夜里,大家依偎在地火旁,只谈论棋艺和诗技,“即此足相于”。但这首诗中的“我辈如转蓬,复向燕云坠”也抒发了身为异乡人飘忽不定、前途迷茫之感。黄景仁在雅集中结识了入京应试的文人,与诸文士为探春消寒,诗酒联欢,殆无虚日。

乾嘉时期京师的雅集话题繁多,聚会的内容却大同小异,吟诗作画、饮酒娱乐,成一时风尚。黄景仁在雅集文会与京师名流交流诗歌,受“学人之诗”的影响,黄景仁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二)黄景仁京师期间的唱和诗

黄景仁旅京期间与朱筠、施晋、余鹏翀等人来往密切,酬唱不绝。其在唱和诗中与友人互说衷肠,谈诗论法,切磋诗技。

入京之前,黄景仁对繁华的燕京抱有种种幻想,但居京期间他才真正体会到“长安居不易”。黄景仁在与好友的酬唱中透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一,对拮据的京师生活的诉说。如其诗《六叠前韵和余少云作》(其一)云:

故交零落感参辰,青眼相逢讶许亲。雪后我方连日卧,客中君亦举家贫。消愁酒醒愁依旧,叠韵诗多韵斩新。尚有狂名堪作达,不忧甑釜惯生尘。

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爨桂炊玉、物价高昂的京师,黄景仁一直带领着家人在京师租赁房屋,一家的生活仅靠黄景仁微薄的收入,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生活的重压和病魔的痛苦压在黄景仁的身上,他借酒消愁,却使愁更愁。他只能沉迷于诗中,想要忘却“甑釜生尘”的忧虑。在与好友唱和时,这种担忧与困窘也不免流露出来。

其二,抒怀才不遇之愁与思乡之苦。如《春感》《访吴竹桥》《夜坐示施雪帆》等,帝都汇集了全国优秀的人才,进士机会也多,是所有文人神之向往的地方,曾经的“白袷少年”黄景仁也不例外。年仅二十七岁的黄景仁入京之前意气风发,对京师抱有一定的幻想。入京之后,面对如此陌生与残忍的环境,黄景仁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在《春感》中说道:

二月不青草,萧然蓟北春。千金无马骨,十丈是车尘。气尽初为客,心空渐畏人。道旁知几辈,家有白头亲!

亦有春消息,其如雨更风。替愁双泪烛,对语独归鸿。宫阙自天上,家山只梦中。东君最无赖,不放小桃红。

“千金无马骨”可感黄景仁的怀才不遇,“气尽初为客,心空渐畏人”“替愁双泪烛,对语独归鸿”“宫阙自天上,家山只梦中”,可以看出黄景仁身处异乡的孤独与辛酸。寒士诗人黄景仁身处京师却对京师有着排斥和恐惧,内心不得平静,由此引起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其三,谈论作诗之法。黄景仁认为作诗应该推敲诗句,将诗练到十分瘦劲。因此其在《偕少云雪帆小饮薄醉口占》中说道:“诗到十分瘦,名传一字贫。若绳三尺法,我辈是游民。”在《笥河先生见次原韵复叠二首》中同样强调:“笑口何因忽破縢,敲诗如碎一盘冰。”

黄景仁的唱和诗对朋友诉说着真情实感,也能引起好友的共鸣,身为异乡人的他们在京师生活的都是不易,从黄景仁的这类诗歌中也能感受到黄景仁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三)黄景仁京师期间的赠别诗

黄景仁居京期间,朝廷大修《四库全书》,其时京师已成为巨大的人才集散地。黄景仁佣书四库,结识了不少文士。长期滞留京师的黄景仁不可避免地要送别归乡友人,这也就形成了黄景仁的京师送别诗。

黄景仁的赠别诗除了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还有着独居京师的孤寂之情。黄景仁的送别诗有《送何数峰之辉县》《送赵谓川归罗浮》《送毛佩芳明经归遂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赠别诗是《送赵谓川归罗浮》,其诗云:

燕山九月北风厉,残客纷纷整归骑。谁复能争竖子名,可怜短尽长虹气。君亦告我归故林,我为君作还山吟。还山之乐乐曷极,谁使天南客天北。目断飞鹅岭上云,心枯玉女峰头石。朱明霞气成楼台,彩衣凤子迎君来。梦成好续师雄后,书就还教葛令裁。如此家山信堪恋,君倘不归我亦劝。我作长安送客人,何时亦了还山愿?此去山中多白云,莫从众里苦嫌身。倘逢过岭梅花使,好讯荆高市上人。

乾隆四十二年(1759),赵希璜乡试下第,欲归罗浮。仲则赋诗赠别。其诗中的“燕山九月北风厉,残客纷纷整归骑”写出赵谓川归乡的时间。面对将要归乡的友人,黄景仁充满了不舍,但即使这样,他依然祝福友人。他设想友人在归乡途中有晚霞登上高楼台,有“彩衣凤子”来迎接,有师雄遇梅,有绵延的山峦。友人此去不知归期,在他还未动身之时,黄景仁已经思念起了友人。看着离去的友人,独处异乡的黄景仁面临的孤独感不断增加,诗人不禁写下“我作长安送客人,何时亦了还山愿”之句。他由衷地祝福好友,为好友设想了无数归乡的美景。而每一次好友的归乡都会触动黄景仁归乡的渴望,而今功名未就,归期自然也是个未知数。

黄景仁京师期间赠别诗中送别对象的离京原因各有不同,有离京探亲的,有应试下第而归乡的。黄景仁在赠别诗中描述了与友人在京师的惺惺相惜,正如黄景仁所说的“君如东方亦乞米,却于贱子劳指囷”。黄景仁在赠别诗中给友人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他希望好友归乡之后过上美好的生活。

三、黄景仁京师期间交游诗的艺术特色

(一)典故的运用

典故一词,来源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它原指的是旧有的典章制度、风俗掌故、传闻逸事等,同时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直至后来,“典故”之义才逐渐发展演绎开来,今天我们常说的“典故”,一般解释为典例故实,指的是“诗文中引用的古籍故事或词语”,与古义截然不同。黄景仁在京师期间创作的诗歌运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较黄景仁之前的诗歌更具书卷气。

黄景仁在京师创作诗歌中的典故分为“语典”和“事典”。所谓“语典”是黄景仁诗歌中化用前人的诗句;“事典”指的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黄景仁京师期间创作的诗歌中“事典”比重较多,其中“事典”分为历史事件的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典故。历史事件的典故运用,如《王兰泉先生斋头消寒夜集观邝湛若“天风吹夜泉”砚作歌》中写明末清初的邝露在抗清战争中的顽强拼搏,赞扬邝露的殉国气节。诗人由邝露又引出明末清初广西五姓土司的猖狂,作者借此表达想要为国效忠的决心。历史人物的主要典故如《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冯鱼山因先大父寿辰而归乡,黄景仁在诗中回忆与冯鱼山的雅集时,对冯鱼山称赞道:“异才自古产遐裔,如汉扬马来峨岷。”其中的“汉扬马”指的是汉代的扬雄与司马相如,诗人用扬雄和司马相如来称赞冯鱼山的文才之高。

黄景仁在京师期间创作的交游诗也多处运用了“语典”,如《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中的“西江诗派一口吸,却疑涪翁之后身”中引用了黄庭坚的《见翰林苏公马祖庞翁赞戏书》“一口吸尽西江水,磨却马师三尺觜”中的“一口吸”。“一口吸”指一气呵成,贯通万法。诗人送别冯鱼山时,回忆与冯鱼山在雅集文会上的情形,对冯鱼山的才能加以称赞,因此诗人用“西江诗派一口吸”来说友人的才能之高。“语典”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味,使诗歌的情感更丰富和饱满。

黄景仁对前代的历史文化了解甚深,其在运用典故上信手拈来。拓展诗歌的内蕴,增强诗歌的含蓄。黄景仁诗歌中的典故运用与诗歌中的感情融为一体,显得十分贴合自然。

(二)交游诗风格

身为江南诗人的黄景仁在京师期间其诗歌中的江南风情仍在其中,但其旅京八年一直被浸淫在“学人诗”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在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诗中可窥探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

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诗中有小部分诗歌带有江南诗歌特有的清新流丽。如《即席分赋得卖花声》,这首诗化用了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句的意境。《即席分赋得卖花声》之云:

何处来行有脚春,一声声唤最圆匀。也经古巷何妨陋,亦上荆钗不厌贫。过早惯惊眠雨客,听多偏是惜花人。绝怜儿女深闺事,轻放犀梳侧耳频。

摘向筠篮露未收,唤来深巷去还留。一场杏雨寒初减,万枕梨云梦忽流。临镜不妨来更早,惜花无奈听成愁。怜他齿颊生香处,不在枝头在担头。

该诗其一写了春日卖花者在深巷中一声声地叫卖着,叫卖声圆均柔和,惊醒了古楼浅眠的雨客,就连深闺中的少女也放下木樨侧耳倾听着卖花声。其二写了盛花的竹篮上还挂着朝露,即使卖花人已经远去,深巷里仍有鲜花的余香。一堤杏花随风飘落宛如下雨一般,带走丝丝寒意。万千梨花落下犹如下雪一样美丽。这两首诗把卖花人的形象、声音,听花人的闲雅与娇俏写得活灵活现,在写景上有着江南诗人写景时独有的清新雅致。

黄景仁在京师八年经常出入各种雅集文会,身边围绕着考据之士,其京师期间交游诗的考据倾向较之前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雅集诗中。如《汉吉羊洗歌在程鱼门编修斋头作》,“洗”是古人盥洗时用来盛水的器具,“洗”内常铸吉祥语或纪年铭。这首诗首先对汉吉羊的“吉羊”之词来历进行了阐释,诗人先从《说文解字》里对“羊”和“祥”解释道:“说文羊祥字通训,证之元嘉刀铭始。铭曰:‘宜侯王,大吉羊。’”诗人又从儒家经典的角度阐述道:“洋祥混书古老子。古老子祥作羏,与古尚书洋字同文。”在说明“吉羊”是“吉祥”后,诗人从秉承周礼的角度来考据洗的制作,“我闻洗制尚三尺,承盘涤爵秉周礼”。诗人对洗中刻字的原因进行了考证,“上阳宫出亦有字,长宜子孙诵词美”。此外,诗人又从身份等级的角度考证了洗的材质,“更闻天子用金诸侯银,兹之铜用大夫是”。诗人针对汉吉羊洗进行了一系列的考据,既能彰显其博学多才,又能顺应当时文学的主流,但不免有些逞才之嫌。

黄景仁京师期间交游诗的考据之风还体现在对前人诗文以及古籍经典的化用上,如《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中的“君如东方亦乞米,却于贱子劳指囷”中的“东方乞米”化用的是《汉书·东方朔列传》中的一句话,侏儒到汉武帝面前说东方朔想要诛杀他,汉武帝传东方朔,询问他原因,东方朔道:“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指囷”一词化用的是《三国志·鲁肃传》中的“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诗人引用“指囷”是来说明冯鱼山对自己的慷慨。

黄景仁到京师之后,创作出更多的“学人诗”,以学问为诗材,诗歌中的考据之风逐渐明显。但身为江南诗人的黄景仁在对风景进行吟咏时,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江南风格中独有的清雅明丽之特点。

四、结语

京师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入京应试的文士,他们争相竞逐地想要在这个繁华的帝都施展才华。入京文士参与各种雅集文会,写下了交游诗篇。黄景仁是这些文士中的一个缩影,其充满生活痕迹的交游诗记录了他在京师期间的交游情况,也存留了黄景仁在京师期间的一些苦与乐。黄景仁京师期间的交游诗既展现了京师文士的风雅,也呈现出旅京士人的困窘。在品读黄景仁京师期间交游诗的同时,亦可借此略窥入京文士的寓京生活。

猜你喜欢
翁方纲黄景文士
黄景藏 作品
翁方纲在江西的诗学活动考论
《检察风云》黄景瑜&白百何
“吾斋正有兰亭癖”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金永爵与清代文士的文学交流研究
黄景瑜:管住嘴迈开腿,景瑜带你回东北
哪一笔是自己的
论玉山雅集与元后期文士群体的追求
臻于“纯粹”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
翁方纲重要诗学著作手稿秘藏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