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春
(北京城建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在国地税合并之后,我国构建并实行统一的征税管理模式,并针对税收工作进行深入改革,纳税人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电子发票实现全覆盖,金税四期上线运行,税务机关对建筑企业的监管更全面,企业的涉税业务经营以及非税业务经营均在税务机关监管范围之内。在当前环境下,建筑企业应从税务层面优化经营管理计划,严密防范并控制税务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建筑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涉税业务处理与税收法规政策不完全一致,个别涉税业务处理不规范将企业陷入危险境地,建筑企业需针对税务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增加企业的纳税成本。
建筑企业税务风险呈现出不可控、不可避免、潜在性、可变性等特点,税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且类型较多,企业无法避免并彻底控制,但是可通过内部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对风险进行预判和防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而且随着企业业务项目规模扩大,以及税收政策调整,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也将随之变化,建筑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内部经营情况和税收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税务风险防控策略,最大限度地规避税务风险。
从实践来看,由于税务风险的存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是名誉损失,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一是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各种税务风险防控方法的应用,能够助力企业税务筹划目标的实现,有效降低企业税负,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另外,避免额外成本支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部分企业出现偷税漏税行为并不是刻意为之,更多的是因为在未妥当处理、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国家税收政策不断变化,法律条文数量众多,如果企业管理层缺乏足够强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且办税人员能力水平也有限,将使得企业在税务管理过程中无法贯彻落实税收政策,制定的税务管理措施和筹划方案中的个别内容与政策规定有所出入,进而产生涉税风险,导致企业需要缴纳滞纳金或是其他罚款。加强税务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梳理业务开展中存在的涉税点,找准企业所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政策适用条件,合法、合规地利用政策优惠降低企业税负,既有效规避了税务风险的发生,也实现了科学节税。
1.销项税管理方面
建筑企业的销项税风险主要表现为:第一,销项税确认不及时,直接影响销项税确认时点的因素较多,比如合同条款、发票开具、收付款事项等因素,企业财税人员对销项税确认时点时效性考虑不充分,则将引发销项税风险。第二,增值税专票开具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导致产生增值税发票虚开风险,比如收票主体变更、未验收工程之前业主要求变更开票时间。
2.进项税管理方面
建筑企业在进项税管理过程中,少数财税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的认知停留在获得增值税专票并勾选认证即是抵扣的标准之上,因认知局限性导致进项税风险增加。进项税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第一,增值税专票所填写的信息以及发票规格与规定不符,比如建筑企业的供应商所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中缺少单位信息、专用公章;第二,增值税专票中的信息与经济税收内容不相同。
在纳税人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的影响下,企业的经济行为得到严格约束和规范,随着经济信息获取渠道不断拓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税法遵从意识增强,各行业的税收失信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金税工程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目前金税四期系统已全面建成并上线运行,在金税四期系统支持下,税务机关对建筑行业税收监管更加全面、精细,建筑企业日常管理中对纳税评级风险点的控制重视不足,将引起税务机关的重视稽查,进而增加企业的纳税信用评价风险。
电子发票全面实行为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较多便利,企业财税人员可自行打印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且发票具有与税务机关监制的增值发票同样的法律效力和用途。但是随着电子发票系统的应用导致电子发票打印标准降低,企业重复报销行为增加,致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增加,所得税风险隐患随之增加。
建筑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发票管理工作,密切关注发票管理环节的各个风险点,针对发票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实务中,建筑企业发票管理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在项目建设期间,建筑企业对于合作方未能在约定时间付款的情况,应当及时执行催缴操作,及时为其开具发票,如果欠款方无能力及时付款,则建筑企业需要逾期签订推迟付款协议,并根据新协议内容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然后再开具发票。在实务中,如果出现合同约定付款时间已到但业主方未付款的问题,则建筑企业应当及时与业主进行沟通,协商增值税发票相关问题,确保增值税发票可及时获取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缴税操作。
第二,建筑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增值税发票管理以及发票防伪税控设备管理,财税人员全面参与采购业务,督促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对接索取增值税发票,如不能及时开具发票,则企业应安排人员负责跟进后续开票事宜,并且对多次不及时开票的供应商,在企业数据库中及时备注相关信息,以便于在下一次选择中重新考虑是否与其合作。
第三,建筑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发票真伪辨别,在收到发票后及时在税务平台对发票真伪进行查验,对发票中填写的信息完整性、真实性等进行核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要求对方作废或红冲,并开具合规发票。同时通过认证的发票应及时进入认证抵扣程序,根据规定,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全面取消增值税专票认证期限和申报抵扣期限,因此,合理筹划增值税专票认证抵扣时间对于税务筹划效益作用较大。
在税制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当按照改革要求对自身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进行调整,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一方面,建筑企业应完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充分研究国地税合并、实行电子发票、金税四期系统等作用下的新税收征管形势,对当前环境下的税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利用企业税务信息系统实现风险预警。关于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筑企业可从行业税负均值、企业往期税务风险数据着手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和预警值,将其融入税务信息系统,由系统自动监测和预警税务风险,及时向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发布预警指令,确保其可在有效时间内采取措施应对税务风险。
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应及时规范税务管理流程,减少涉税业务处理不规范行为,同时密切监督税务筹划过程,按照政策要求规划涉税业务,防控筹划期间的风险,比如监督企业大额固定资产购置业务处理,购置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进项税额,如果企业采取简易计税方式则无法抵扣进项税,而采用一般计税方式则可抵扣进项税,减少增值税应缴数额。
建筑企业经营环节复杂,涉及多个类型的税务风险,为全面防控税务风险,建筑企业应当围绕经营活动持续细化风险管控措施,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跨地区提供建筑服务,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分布广泛,跨区经营项目较多,在跨区经营项目运行过程中,企业需尽量快开具外管证,并在当地税务机关报备登记,再按照当地规定预缴税金。同时纳税申报应保证所填报的信息真实准确,在报表中准确显示预缴税款数额,确保预付税款可足额扣除,规避重复纳税造成的风险。
第二,选择供应商,建筑企业可搭建供应商信息数据库,将事先调查的供应商信息录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自动提取关键信息,比如信用评分、经营规模、财务状况、开具发票等信息,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划分。同时,建筑企业需要对供应商报价进行分析,要求供应商按照价税分离方式报价,便于企业选择,通过计算对比从不同身份供应商处采购的税后收益大小,从中选择合适供应商与之合作。
第三,物料采购管理,防控物料采购环节的税务风险,其关键在于采购期间能否获得合规抵扣凭证,保证增值税应抵尽抵。因建筑项目分散,项目部数量较多,在物料采购环节可能出现“四流不一致”问题,产生进项税抵扣风险,比如建筑企业以统谈、分签、分付方式购置物料,能够有效降低物料采购成本并防范“四流不一致”造成的风险。以砂石采购为例,在采购砂石时,获取发票的难度相对大,建筑企业仍需继续淘汰无法开具发票的砂石供应商,与具备开票能力的供应商合作。同时大规模建筑项目对砂石的需求较大,建筑企业可选择在项目所在地建立砂石料开采公司,或是投资当地砂石供应商,通过合作经营模式取得增值税发票。
第四,采购运输费用管理,建筑企业应从风险角度考虑采购运输环节,要求供应商承担运输费用,并在采购运输合同中明确说明交货地点是项目所在地,以此规避采购运输环节的纳税风险,如运输费用由建筑企业承担,则企业必须及时索取运输服务发票。
第五,设备租赁,租赁方式直接影响租赁业务适用税率,因此,在实务中,建筑企业可在租赁机械设备的同时要求出租方配备操作人员,此类租赁方式属于建筑服务,适用9%税率,建筑企业应按照建筑服务缴纳增值税。
第六,项目结算管理,一是建立发票台账,通过发票台账督促企业缴纳增值税,规避收入确认不及时造成漏税风险。在建立台账期间,建筑企业可根据项目分类登记合同中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合同履行情况以及实缴税款情况。二是税会差异处理,建筑企业需针对应税收入与会计报表中收入数据的差异,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向其咨询处理意见,及时调整会计报表,避免税务机关稽查。
建筑企业建立高效的涉税信息沟通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内部沟通,税务风险存在于各个经营环节,各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沟通是影响风险应对措施针对性的关键,对此,建筑企业应建立内部涉税信息沟通机制,要求各部门配合税务部门的工作,加强日常工作中的涉税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反馈经营管理中的税务风险点,配合税务部门的具体工作。一方面,财务部门与税务部门关系密切,业务工作交叉较多,因此,财务和税务部门应就税务风险问题保持良好沟通,协同处理财税业务,应对和预防财税风险。另一方面,税务部门应深入参与业务运行管理,进入业务前端,实现业税融合,及时掌握最新的涉税业务运行情况和风险点分布情况,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沟通,针对各风险点制定针对性强的防范措施,并指导业务部门将税务风险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精准防控税务风险。除此之外,税务部门应及时向管理层反馈涉税风险信息,方便管理层人员全面掌握税务动态,税务人员参与支持企业重大项目决策,确保决策制定可在准确的税务信息支撑下进行。
第二,建立对外沟通机制,随着金税四期系统上线运行,税务机关对建筑企业的税收监管力度加大,面对日益严峻的税收环境,建筑企业应当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从税务机关处获得最新税收政策的准确解读内容,尤其是异地经营项目,必须保证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目前税收政策不断调整,对建筑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提出新挑战,建筑企业在税务筹划管理以及风险对策调整过程中,需向税务机关咨询,由税务机关指导企业处理政策模糊点、争议内容,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税务风险,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政策敏感度。在实务中,建筑企业可加强第三方税务咨询机构的交流,引入合规专业的税务中介机构,接受税务会计专业指导意见,协同政策调整变化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同时建筑企业应当与同业公司进行沟通,调查行业税负均值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调整企业的风险预警指标数值,并更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更精准地防控税务风险。
第三,搭建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筑企业可引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建设税务风险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涉税业务风险实施监管和控制,覆盖各个经营环节实施预测分析税务风险,自动生成税务风险分析报告。建筑企业在处理财税业务时,应建立税务分析模型,构建税务信息数据库,便于储存和分析涉税信息数据,确保税务信息系统可自动识别预警异常指标,发出风险防控指令。同时,建筑企业需要在税务管理系统中增设税务风险提醒模块,在发现异常指标触发预警指令后,立即提醒相关环节负责人合规处理涉税业务,系统自动跟踪业务处理情况。
税务风险监督与整改是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管理体系是否形成循环闭环的关键,建筑企业需要通过监督与整改机制实现持续改进,因此,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应全面制定和落实税务风险监督与整改机制。
首先,要强化税务监督,建筑企业可对税务审计监督办法和制度进行完善,确定监督对象,即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有序性、税务风险管理成效、税务风险管理措施是否妥当及时等,围绕监督对象开展监督审计工作,全面审查风险管理漏洞和不足。通过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保证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精准落地,无死角地防范税务风险,减少风险对企业经济、信用评级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基于实践做好审计监督制度的优化,建筑企业管理层主持制定审计监督制度,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积极参与,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对各项制度内容进行细化,确定监督周期和防范,比如在制度中明确监督周期,规定企业以风险等级为标准制定季度、月度监督工作计划,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有效性。再者,内外监督结合,外部监督更客观、更专业、更全面,其监督过程和结果受企业内部因素干扰较少,因此,建筑企业可引入外部税务审计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审计,从全局角度入手评价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成效,并出具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报告,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协助建筑企业调整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其次,做好整改,建筑企业应当结合内外监督出具的税务风险审计评价报告进行整改,按照报告中的具体意见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查缺补漏,细化税务风险防控措施,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各个经营环节。并针对评价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立即开展分析工作,联系企业实际确定整改思路,以构建循环闭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为目标,全面改进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体系。
综上所述,在金税四期系统上线运行背景下,税务机关对于建筑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建筑企业不规范的税务管理行为将引发税务稽查风险,对此,建筑企业应当做好税务风险管理,解决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财税疑难问题,规范企业经营流程,加快推进业财税融合管理。在经营发展期间,建筑企业必须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环境、行业经营环境、金融环境等的变化,结合各类指标对涉税业务以及非税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针对各类常见风险优化应对措施,对于突发性税务风险则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快速反应,在有效时间内采取措施控制税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