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2023-09-28 05:02余承儒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杜甫论语孔子

⊙余承儒[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杜甫曾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见,杜甫能创作出如此妙不可言的诗作与他的大量阅读是紧密相关的。杜甫创作时时常会出入经史,引经据典。在众多的经典之中,《论语》对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杜甫《进雕赋表》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这就是说,杜甫世代为官,以儒学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这种传统一直不曾丢失。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主导思想就是儒学。而作为儒学的重要载体,《论语》自然就是他所关注的重要经典之一。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曰:“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杜韩自作此语耳。古人之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对于杜甫创作的“无一字无来处”,此说虽然言过其实,但也有一定道理,这从杜甫汲取《论语》中的思想以及引用其中的词语,如“尧舜”吾道”“儒”“仁”“义”“礼”“智”等等,就可见一斑。

可见,《论语》对他的诗歌创作就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杜甫诗歌反映了《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论语》讲究积极进取、民胞物与等思想,这些在杜甫诗歌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一)积极进取的精神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却从来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与孔子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主张,而又能够具有“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胸襟,完全是一样的。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杜甫这种个性的形象写照。他是典型的儒家诗人。对此,我们可以找出大量的实例。

例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在这首诗的头两句,杜甫就表达了内心的愤懑。纨绔子弟不会饿死,而自己作为一个儒生却贻误了自身。这两句并不是想表明自己对于儒学信仰的否定,而是一种对于残酷现实的无奈。儒家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杜甫自然也不例外,否则,他也不会为自己的失意而痛苦不已。何况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于才华出众,所以,受到了广泛的追捧。而自己也颇为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身居要职,大显身手,因而“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使受到了挫折,也并不气馁。“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这是说,虽然自己写写诗歌,抒发怀抱,但这并不表明自己只想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隐士而已。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诗中的“窃比稷与契”,是杜甫自比圣贤之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遭到别人的嘲笑,也在所不惜,甚至更加执着和激扬。这样做,完全是自己的本性使然。

(二)民胞物与的情怀

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儒家的这种思想,把全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整个天下就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彼此都是其中的成员,情同手足、相亲相爱。其实,这种观念进一步来看,就是“仁者,人也”的落实。这就是说,具有仁爱之心,是生而为人的本分和基础。而仁爱之心也不能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而且还应当体现在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上。所以,不仅人与人是兄弟,而且人与万物也可以是朋友。这种理念,宋代的张载以“民胞物与”的说法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张载《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天地是我们的父母,而人民是我们的同胞,万物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应当以“民胞物与”的情怀,对待世间的男女老幼,甚至是一草一木。对此,杜甫作为一个大儒,当然当之无愧。这在他的大量诗歌里都有清晰的反映。

杜甫《燕子来舟中作》说:“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杜甫说,我漂泊到湖南成为一个客人,经历了一个春天。燕子来家里筑窝都已经两次了。因为燕子以前就来到了自己的家园,所以也就认识了我这个主人。如今,在春社之日不免要好奇地远远地看着我。可怜的燕子到处筑窝,好似我的处境一样,四处漂泊。也许燕子也懂得我的心思,特意站在桅杆上与我对话,之后才起身飞走了。当我看着燕子穿过花丛又贴着水面飞舞时,就禁不住泪如雨下。

杜甫《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一棵柏树生长在高高的山冈之上,它的树根经历了一千多年,中途变了颜色,显得枯槁,没有了当年的风姿。在凛冽的寒风中,它没有了依靠,枝叶一天天地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此时,一只美丽的凤凰带着九只幼鸟,围着柏树哀鸣飞翔。而鸱鸮却得意洋洋地占着凤凰的巢穴居住。在这里,杜甫诗中的“岁寒”来自于《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意思与出处并不相同。此诗虽然是为了托物言志、同病相怜,表达“伤直节之见摧者”的情感,但也流露出了对于柏树和凤凰所遭受的不幸的同情和怜悯。

此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苦竹》《枯棕》《病马》等诗歌,也都同样表达了对于弱者、伤者的同情,以及希望他们得到关爱的心愿。特别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是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因为杜甫所表达的苦难不是自私的,而是为天下苍生之幸福而产生的。所以他的诗句显得尤其震撼人心、荡气回肠!

二、杜甫诗歌创作大量引用《论语》中的词语

杜甫诗歌创作中引用《论语》中的词语可谓比比皆是,难以统计。

(一)大量引用《论语》中圣贤的名字和儒家的核心范畴

首先,《论语》中的尧舜、禹、稷、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曾参、原宪、子游、子夏……儒家圣贤不断出现在杜甫诗歌之中。如: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行次昭陵》:“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文王日俭德,俊乂始盈庭。”

《徐卿二子歌》:“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又示宗武》:“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上面五首诗,分别引用了《论语》中的尧舜、尧、禹、文王、孔子、曾参、子游、子夏等人物。

其次,《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作为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也大量出现在杜甫诗歌之中。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义鹘》:“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

上面五首诗,分别引用了《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范畴。

(二)大量引用《论语》中的词语

通过诗歌,可知杜甫对于《论语》非常熟悉,所以,他的诗歌运用了许多《论语》中的词语。

《徐步》:“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石柜阁》:“吾衰未自安,谢尔性所适。”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羡君齿发新,能夕惕。”

《驱竖子摘苍耳(即卷耳)》:“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又示宗武》:“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上面八首诗,分别引用了《论语》中的“如愚”“吾道”“吾衰”“章甫”“行己”“饱食”“升堂”和“入室”等词语。

三、杜甫灵活运用《论语》中的典故

(一)与原意保持一致

杜甫诗歌中涉及许多《论语》方面的典故。其中,不少典故并没有改为原著的含义。例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说,曹霸将军专心书法,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但遗憾无法超过王羲之。后来又醉心学习绘画,竟然不知自己老之将至,而对功名富贵也视之如浮云。在这里,杜甫引用了《论语》中的两个典故。一是“不知老将至”,一是“富贵于我如浮云”。具体出处是: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杜甫将这两句名言结合起来,是想以孔子奋发有为、安贫乐道的精神,来赞美曹霸在学习上的执着以及对于功名的淡漠。

又如,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青时期,杜甫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颇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所以,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叹。这时,他也确实希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杜甫写下这首激情之作,显然是受到了孔子登泰山而产生豪情的影响。孔子登泰山,心中必然产生了巨大的感触。要不然,孔子怎么会有“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之感叹呢?而且,孟子对此也有自己的表述。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说,孔子登上泰山,感觉天地万物都可以一览无余。言外之意是,只有向圣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志向远大。当然,杜甫这里借用孔子的典故,是为了表明自己将来有所作为、大展宏图。

(二)赋予一定的新的含义

杜甫在引用《论语》中的词语时,常常赋予其一定的新意,从而增加了诗歌的韵味。例如,杜甫《江上》诗说:“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在萧瑟的秋天,杜甫心中产生了更多的羁旅之思。况且,功业未成,而年事已高,只能频繁地照照镜子,但愿白发不生。况且儒道的推行与收藏,并未随心所欲,而只是事与愿违,所以,自己只能倚靠小楼,独自发呆而已。显然,诗中的“行藏”来自于《论语》。具体就是,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孔子对颜渊说,能有人用我,则推行儒道。如果没有人用我,则藏道于身。这一点,我俩是相同的。杜甫引用这个典故,本义未变,说明自己并没有孔子进退自如的洒脱,但却只有难以言说的无奈。

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于劳动人民的关怀。据《唐书》记载:“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显然,杜甫是有感而发的。连绵的雨水造成了庄稼的伤害。当朝皇帝唐玄宗都为之忧心忡忡,而杨国忠却弄虚作假,以假冒的稻谷献给唐玄宗,胡说什么“雨水虽然很多,但并不会伤害到农作物”之类的假话来糊弄玄宗。对此,杜甫当然痛心疾首,既感伤,又无可奈何。所以,在诗歌的最后两句说:“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在这里,“三嗅”是借用了《论语》中所记孔子“三嗅而作”的典故。整首诗中,杜甫通过决明的耐雨反衬了庄稼所受风雨的摧残。而自己作为一介书生,只能“空白头”而已。于是,只好对着秋风不断地闻着决明的花香而落下了伤心的眼泪。

此外,“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原宪”之贫,以及“敕厨唯一味,求饱或三鳣”(《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的“求饱”等,都出自《论语》,虽然旧瓶装新酒,但又相当耐人寻味。

四、总结

杜甫深受儒学的影响,所以,《论语》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思想来源与文学素材之一。事实上,儒家思想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另外,杜甫喜欢引用《论语》中的词语,可谓信手拈来,对原文无论是原封不动,还是进行适当改造,往往都是如盐着水,不着痕迹。明代何景明这样评价杜甫的创作:“用经历入诗,绝不见斧凿痕,使他人道之,未免拙滞。”这种评论可谓是恰如其分的,而我们也可以据此来了解他作为“诗圣”的深刻内涵。

猜你喜欢
杜甫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论语·为政第二》
杜甫的维稳观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