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师:王阳明》:让阳明心学走进当代人的心灵

2023-09-28 03:16:26金叙呈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学著者王阳明

⊙金叙呈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作为“阳明心学”的创立者,王阳明常常以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圣人形象出现在大众眼前,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更是被无数人称道,被认为是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引。在李永鑫先生的《心灵导师:王阳明》一书中,著者在完整、详细地阐述了阳明思想的同时,更将人物经历、思想历程与传记故事结合起来,既让读者明晰了阳明心学在每一阶段的发展状况,也让王阳明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深入到每一位读者心中,有利于个人的道德提升,以及促进当代社会的道德之风建设。

一、矢志圣学:圣人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心灵导师:王阳明》一书总共八章,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大体分为了六个阶段。如果将王阳明的一生量化为一条坐标轴的话,那么“龙场悟道”必然是他建立、发展心学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节点。事实上,王阳明的早年经历已经决定了他日后的悟道走势。在本书的前两章中,著者就叙述了王阳明在悟道中的实践、反思和积累的过程。

自科举制度确立以来,许多儒生对于学问的态度都逐渐转变为汲汲于名利,而王阳明恰恰相反,尚在年幼时,他就懵懵懂懂地意识到成为圣贤才是求学的最终目标,这也成为他的人生志向,为他的人生乐章奠定了一个基调。在南昌成婚后,王阳明便开始练习书法,并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心上学”理论——成书于心,意在笔前。王阳明不仅仅是为了习字而习字,此时的他已经将书法当成了一种打磨心境的器具,意识到了“心”在学习乃至成就自我中的重要性。在成婚的第二年,王阳明拜谒了娄谅,娄谅提出的“圣人必可学而至”恰恰为王阳明指明了方向。由此,王阳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契机,而在后人黄宗羲看来,娄谅的很多思想也成了心学的发端。

随后,王阳明在家附近的竹林里尝试“格竹”,尽管由于他错误地践行了朱熹“格物穷理”的教诲,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使王阳明走上了格心的道路,并让他的思想河流与陆九渊的“穷理之道”最终汇入了同一片哲学海洋之中。在面对刘瑾的专权时,王阳明毅然上书《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坚守了自己的底线。但也正因如此,专横跋扈的刘瑾将王阳明发落至贵州龙场驿,甚至还派兵追杀,企图将他赶尽杀绝。在假装投河自尽逃出生天,一路西行之后,王阳明最终到达了条件艰苦、环境隐秘的荒蛮之地——贵州龙场。虽然生活困顿,但在当地百姓以及诸生的帮助下,王阳明日夜静坐,以求修心顿悟,最终悟出了“心即理”之道。王阳明认为,宇宙万物的规律就潜藏在人的内心之中,人人天生就具有体察天道的本能。这次的悟道经历划下了心学史上开天辟地的一笔,也缓缓开启了系统的心学思想的大门。

而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就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这也是王阳明从“求道”“得道”再到“行道”的重要转变。在龙场讲学中,王阳明将课堂设在大自然之间,采取了自由生动的教学模式,颇有沂水春风之感。随着讲学影响的扩大,一些官员对此感到不满,而王阳明却不卑不亢地写信应对,这也是王阳明将尚在萌芽期的心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第一次重要尝试。

从本书的第四章起,王阳明开始了游学南北的旅程,通过和弟子、友人们探讨问题来逐步发展自己的心学理念,同时也将它传播得更广。在这一人生阶段,王阳明求道的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思考与探索,更将自己对心学的思考与讲学结合在了一起,进一步接近了心学的精髓。因此,在第四章中,著者采用了大量的史料,讲述了许多王阳明在讲学中遇到的奇闻逸事,这些实例也进一步证明,王阳明已经从求道之路迈向了更为广阔的行道之路,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有关心学的主张,同时也帮助弟子与友人悟道,真正将心学与实际结合了起来。

而在第五章至第七章中,著者分别描绘了王阳明南赣剿匪、平定宁王之乱以及归越立院讲学的人生阶段。在“南赣戡乱”“只身平叛”这两章中,著者展现出了王阳明的军事智慧。同时,王阳明在军事、治理策略上也践行了他一贯以来主张的心学理念。在治理方面,王阳明展现出了为民、亲民、爱民的民本意识,并认为民心才是获胜和治理的关键,这也为后来王阳明解释《大学》中“明明德”“亲民”与“止至善”三者之间的关系埋下了思想的种子。宁王战败被捕之后,他恳求王阳明收敛娄妃的尸首,并坦言自己当初应当听从娄妃的劝诫,此事被王阳明当成了教育弟子们的典型事例,同时也令王阳明意识到:人人皆有良知。而也正是在亲历了宁王叛变和佞臣张忠、朱泰的刁难之后,王阳明进一步思考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并将其提升到了“致良知”的高度。既然人人皆有良知,那么最关键的步骤便是如何让自己的良知不被欲念、私心遮蔽,并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在第七章“稽山论道”以及第八章“思田靖乱”中,王阳明在与弟子们游览山水、纵情诗歌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心学理念,同时还设立了稽山书院和阳明书院,扩大了心学的传播范围。最后,王阳明病逝于赣州,留下了心学之绝唱。

随着全书中王阳明人生卷轴的展开,心学理念也逐渐变得清晰,可以说,心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正是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遥相呼应。这本娓娓道来又带着鲜明时间印记的人物传记,可以说是历史人物传记中的典范,也对心学思想在当代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亦文亦武:大儒王阳明的形象塑造

在著者笔下,王阳明似乎有两幅笔墨,一副用来书写军旅生涯的传奇,另一幅则勾勒出了心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在本书中,著者通过穿插讲述王阳明在文学和军事方面的种种事迹,立体地呈现出了一个亦文亦武的“三不朽”儒将形象。

著者用三章内容泼墨于王阳明的军旅生涯,展现出了王阳明的军事智慧,向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将形象。其中,著者对战役过程的描写极为详尽,尤其突出了战役中智取的片段。在横水、桶冈一役中,王阳明巧用计谋,对敌军进行各个击破、大张挞伐,顺利平定了困扰朝廷数年的漳南山贼。在面对最棘手的浰头匪患时,王阳明以假意招安和苦肉计,成功卸下池仲容的戒心,最后在宴席上设下埋伏,干脆利落地剿灭了池仲容一行。在平定宁王一战中,王阳明先是伪造假文书,扰乱敌军,而后又借机招兵买马、勇夺南昌。在朱宸濠派兵支援南昌后,王阳明迅速运用了“围城打援”的兵法,剑指九江、南康二城并迅速收复,最后又放出“宁王已擒”的假消息溃散敌军军心,最终一鼓作气捉拿了朱宸濠。嘉靖七年,王阳明再次出征,带兵奇袭断藤峡和八寨地区,仅用一月余就平定战乱。在著者对战局的生动分析中,一个心思缜密、果决勇猛的武将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在骁勇善战的形象之上,更难以掩盖的是王阳明身上的心学大儒光辉:比起破“山中贼”,他更倾向于剿灭人们的“心中贼”。在全书中,著者结合了王阳明的奏疏、诗篇等,从作品中去分析他的思想历程,进一步将王阳明的儒将形象立体化。在悟道前期,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理论,竟静坐“格竹”整整七日。尽管最终“格竹”失败了,但这件事显现出王阳明对于深入钻研圣学、追随圣人脚步的决心,也成为后期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思想伏笔。在王阳明被佞臣刘瑾打入大牢后,他深感时下政治大环境的黑暗以及人们在思想上对于理学的背离,在怨愤中写下了《有室七章》《别友狱中》等诗篇。诗章简练朴拙而又饱含情感,其内心的不甘是表象,对国家和理学发展的深思是核心,章句之间可见一种人格的傲然挺立,坚守原则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被贬至贵州龙场之后,面对着奸臣的追杀和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王阳明始终仰起头颅,在悟道之路上不断前行。道阻且长,然而行则将至,在反复静坐、日夜思索之后,王阳明终于迎来了思想的曙光,从“心”上找“理”,明确了心学的方向。

如果说,前期的王阳明展现出了对于圣学的笃定追求以及坚定的人格品质,在著者笔下是一个不断追问的“求道者”,那么在悟道之后,王阳明就是一个致力于传播心学,帮助他人“得道”的“行道者”。在全书的“游学南北”一章中,著者以多个事例佐证王阳明非常重视友人、弟子在思想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很多时候,他的真知灼见不仅通过讲学传播,还可从与朋友、弟子往来的书信中窥见。其中,著者引用《示弟立志说》《赠郭善甫归省序》《赠周莹归省序》三篇文章论述了王阳明的立志说。王阳明认为,立志与实现“知行合一”密不可分,立志强调反求诸己,意味着让善念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将实践中具体的行为统一到善念上来①,让一个更高的绝对理念引导人们前行。与此同时,王阳明还将心学思想运用到了平定匪患的战场中:在浰头一战中,王阳明剿抚并用,发布了言辞恳切的《告谕浰头巢贼》,唤起了敌军心中的“良知”,许多匪徒心甘情愿被其招安。为了更好地治理民众,他大力兴办社学,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真正破除了人们的“心中贼”,使礼制思想深入人心。“求道者”和“行道者”的角色相辅相成,最终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大儒形象。

纵览全书,著者将王阳明的思想剥茧抽丝,并以多个轶事增加可信度和可读性,使一位亦文亦武的心学圣人形象穿透漫长岁月的迷雾,逐渐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当代启示

在全书中,著者除了阐述、分析王阳明的思想之外,更加注重阳明思想对于当代人的价值。在全书的第三章至第八章的最后,著者都用通俗的语言,将王阳明每一阶段的思想分成若干个小标题,并结合当下现状详细地进行分段阐释。

王阳明花费毕生心血构筑了心学的思想大厦,而其中的“心即理”“致良知”以及“知行合一”的思想便是作为支柱的三个地基。其中,“心即理”可以看作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王阳明认为,“心”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心”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其次,人的感官、思维活动都是由“心”主宰;再者,他提出“至善是心之本体”②,人心自有对善恶之判断。因此,王阳明主张应当向内探求客观事物运行的“理”,向自己的“心”去询问。③而“致良知”一说则认为“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④,正因良知是心的本体,所以人人皆有良知,这也是心学思想的最终道德指向。从理论支柱到道德归宿,架构起两者最为关键的桥梁便是王阳明的实践哲学——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解答徐爱的疑惑时曾言:“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也就是说,“知”是“行”的基础,也是“行”的发端;而“行”则是“知”的必然导向,也是将“知”具象化的最终成果。因此,在王阳明的知识体系中,“知”与“行”是一个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与此同时,这个“行”也并非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外在的“行为”,在王阳明看来,哪怕这个“行”仅仅只是心中萌发的意念,也可以看作是向着良知和真理的迈步。无论是内在的意念的“行”,还是外在的具体的“行”,在王阳明的理论中,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知行合一是强调实践的哲学。在他看来,“行”离不开“知”,如果在行动前没有经过审慎思考,在实践后也没有及时复盘、反思,那么人只是在浑浑噩噩做事,一切只会是白费功夫罢了,只有在实践前明白事中“理”,才有成功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知”离不开“行”,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长手段,大而空的理论知识只会让人的目光悬于事实之上,只有亲身体会、经历才能贴近现实世界,获得一种真实的摩擦力,而后进一步接近真理。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在这个似乎处处都有风口的时代里,焦虑成了一种人生常态,而这往往是因为太多人“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因此,当我们心中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之后,应该立马行动起来,积极迈出尝试的一步,这也是对阳明心学的身体力行。

实践是一种磨练,但更是一种磨难,在与现实交互的过程中,人心难免有起伏波动之时。因此,王阳明进一步强调,无论过程如何艰难困苦,都要保持我心不动,外顺势而为,内从心而行,以求更好地观照自己的内心,做到省察克治、修炼心性,也即“动心忍性”。人的走势有时如同流水一般,动中藏静,静中含动,只有在与世界的不断碰撞之中,才能不断感知、认识自我,明白自己真正的流向,这也正符合王阳明提出的“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⑤,即在“事上磨练”的观点。

如果从微观角度看,对于个体的发展要坚定“知行合一”论,那么从宏观层面看,在进行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时,更应当强调“知”与“行”的统一。“知”是宇宙万物的原理,是良知,更是个体内心的是非观、善恶观、道德观;“行”是实际行动,更是个人在道德层面的坚守与践行。个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自身道德观的指引下发生的,强调个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起到的主观能动性,而道德观的提升和完善又往往离不开实践,因此,只有实现了“知”与“行”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树立道德规范,从而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由此看来,“知行合一”说发端于王阳明,而时至今日仍旧保留着清晰的思想脉络,滋养着当代人的心灵,也成为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指路明灯。

四、结语

纵览全书,《心灵导师:王阳明》详略得当地叙述了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发展历程,将一位心学大师珍贵的思想卷轴缓缓向读者展开。著者既用雄浑的笔力塑造了一个勇猛精进的武将,又让读者近距离地触摸到了一位“三不朽”的圣人形象,让阳明心学走进了当代人的心灵,滋养了当代人的精神。

①周海春,徐艳萍:《成圣的不变之教:王阳明的立志说》,《湖北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②④⑤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第61页,第12页。

③姜依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心学著者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卫拉特研究(2020年0期)2020-01-19 01:21:18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