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礼华
[摘 要]叙事性文本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是提高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重要凭借。目前叙事性文本的教学,仍存在注重内容挖掘而忽视表达形式的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握叙事性文本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聚焦语言特点、文本结构、谋篇布局等,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理解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的表达艺术,这样能促进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教学策略;学习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35-0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叙事性文本,学习这些叙事性文本可以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目前,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在内容上不断深挖,而忽视对文章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的引导,导致学生虽然学了不少的叙事性文本,在写叙事性文章时却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写的叙事性文章内容颠三倒四、结构缺乏条理性,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与教师缺少从表达的视角教学叙事文本脱不开关系。这样教学,没有真正发挥出叙事性文本的教学价值。那么,在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一、丰富学习形式,把握叙事性文本主要内容
阅读叙事性文本首先要对文本的内容有一定把握,了解故事梗概;然后,阅读文章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等,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观照“双线”目标,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人文主题决定单元课文的选题。在教学叙事性文本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离不开对单元人文主题的关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单元篇章页中的阅读提示,以帮助学生把握叙事性文本的阅读重点,为学生接下来深入细致的阅读奠定基础。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一方面要引领学生感受母子情深,另一方面要结合语文要素讓学生结合文本场景、细节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在教学《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同样要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展开。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叙事性文本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学叙事性文本时,教师要紧扣课文所在单元的“双线”目标进行教学,以真正把叙事性文本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关注课文题目,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叙事性文本,题目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教学时,教师可从文章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共有《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题目,让学生透过课文题目去猜想课文内容,并想想题目与内容之间会有什么联系。这样,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题目了解叙事性文本的内容。如《剃头大师》的内容会与剃头有关;《我不能失信》应该讲诚信问题,文章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关注题目,使学生明白文章题目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教学叙事性文本,从题目入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内容,让学生明白题目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表达提供必要的支架,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文本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叙事线索是叙事文本的主线,能把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前后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帮助学生厘清叙事性文本的主线,让学生掌握文本主要内容,为学生精读课文助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和”这个线索展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文本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和好了?”围绕文本线索找出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更加清晰明了。线索是叙事性文本的主线,教师从线索入手引领学生学习探究,能让阅读内容一目了然,让课堂教学结构板块清晰,为阅读质量的提升提供条件。
二、聚焦文本表达,感知叙事性文本语言特色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叙事性文本,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语言表达独具个性。教学时,教师要聚焦文章表达,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品读感受,让学生理解叙事性文本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一)从句段入手,感悟文本语言特点
对叙事性文本的教学,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后,教师就要聚焦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达特色进行揣摩领悟,使学生理解、运用、积累语言,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描述了童年时父亲带“我”到树林里去的所见所闻,表达了“我”和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对话多,并且大都独立成段。教学时,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从文本的语言表达特色入手,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短句较多且独立成段的好处。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些短句的魅力,教师让学生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去理解体会。在分角色朗读、品味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这些短句情感充沛,充分表达出“我”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叙事性文本的表达形式各有特点,有的语言形象优美,富有情感;有的语言简短有力,富有节奏。这些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语言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独特表达之处,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叙事性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魅力。
(二)从情感入手,感悟文本语言特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叙事性文本的灵魂。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最使学生感动或者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词句进行品读,以帮助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在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感受最深的是母亲的工作环境很差——低矮的厂房、昏暗的灯光、嘈杂的环境。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来养活一家大小的。”有的学生说:“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一描写。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感受到母亲实在是太辛苦了。”还有的学生说:“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我鼻子一酸……’这一细节。”于是,教师借机让学生说说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鼻子一酸的经历,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文本所流露出的母子情深的感受更加深刻。在叙事性文本中,每篇文章都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关注了文本的情感,就把握了引领学生阅读的命脉。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关键语言,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情感,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三)从细节入手,感悟文本语言特点
教学叙事性文本,在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揣摩文章表达的同时,还要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引领学生就细节之处进行品味,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老班长两次“笑”以及“我”三次“哭”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围绕“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等句子仔细品读,引领学生探寻隐藏在笑与哭背后的深意,使学生对老班长忠于革命、时刻不忘党的嘱托、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小战士的形象认识更加深刻。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教师从细节入手引领学生感悟老班长的人物形象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老班长优秀品质的感悟,提升了阅读教学质量。
三、学习布局谋篇,感悟叙事性文本结构特点
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在把握主要内容、感悟文本表达特色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厘清文本的结构关系、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感知文本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特点理解更加深刻。
(一)在比较异同中发现文本结构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的方式编排单元结构,课文之间有着一定联系。教学时,教师要从语文要素着手,引导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对同一要素下不同课文的结构特點了解更为深刻透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一些教师仅是借助阅读提示让学生了解母亲和父亲为什么会对巴迪写的诗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而很少关注文本在结构上的特点。这无疑是对教材资源的一大浪费。教学这一课,在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理解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叙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两个不同场景的比较来表现巴迪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方式的,属于对比的叙事结构。这样教学,使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走向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关注,促进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提升。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各不相同,有的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种线性结构形式展开记叙的,有的是以对比形式的结构展开记叙的。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比较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结构,以深化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认知,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从叙述顺序入手感知文本结构特点
叙事性文本的主体是事件,叙事的顺序一般包括顺序、倒叙、插叙等。在叙写事件时,作者采取的手法不同,给学生带来的阅读感受、体验就不相同。教学时,教师从叙述顺序入手引导学生探寻结构特点,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的精妙之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先把场景定位在“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接着补叙一段来自朝鲜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描写,再插叙毛主席与毛岸英相处时的内容,最后以毛主席被打湿的枕巾作为结束。这样以补叙、插叙等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对毛主席的情绪变化以及他常人的情感与超人的胸怀体验更加深刻。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教师从叙述顺序入手,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对不同叙述顺序的不同表达效果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储备,促进了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在迁移运用中学习布局谋篇
叙事性文本结构包括线性结构、板块结构、对比结构等。发现叙事性文本的结构特点,能为学生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一课,作者是以“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这种线性方式来组织文本的;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父爱之舟》一课中,作者是以场景变换的方式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教学时,在学生对这些叙事结构方式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让学生运用这些结构形式进行仿写,写一写在平时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这样学以致用,能深化学生对叙事结构的认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叙事性文本的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展开教学,引领学生感受这类文本的主要特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验文本内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军.认知图式视域下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1(Z4):97-101.
[2] 刘辉.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6):32.
[3] 夏春梅,包敏.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0(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