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 王茎 彭代银 许钒 张晓军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滥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为魂、以道为体、以释为用,在理论层面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同时,作为中华民族不断追求幸福、安康的智慧结晶,中医药文化深深融入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实践层面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作为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医学价值和时代意蕴,是我国文化自信中最为深厚的根基[2]。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医药文化天然携带着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基因,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地方医学流派文化。可以说,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医流派的发展史[3]。故而,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要善于从地方特色上找着力点。
生成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医药高等院校是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保存与继承、传播与交流、选择与批判、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最富有活力的传播主体。基于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关系[4],培育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阵地作用,遵照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和规律来理性对待。
中医药理论学说一源多流、流派纷呈,在学术传承和创新上往往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例如海派中医、岭南医学、新安医学等[5]。中医药的发展实际上是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各家学说争鸣、碰撞、融合、承嬗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生成离不开对不同地区特色的关照。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就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在医疗或养生实践中演变成的能够反映特定区域或民族风貌特征的中医药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一般要经历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个层层递进的阶段[6],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自信生成也同样如此。
1.1前提条件: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认知 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认知是其形成某种文化归属感的前提。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包括对该区域中医药文化所处的时空场域、内涵意义、文化精神的判断和评价。这是一个从知觉走向印象、再从印象上升为认识和判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换而言之,也就是从对特定区域中医药文化组成部分的宏观反映到对特定区域中医药文化内容脉络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记忆,继而能够对其内涵特征做出整体评价和综合判断的建构过程。在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认知的建构过程中,认知主体会获得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认同意识,并经由家庭启蒙、学校教育传播、社会宣传和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等途径[7],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2情感基础: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情感来自于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对该地域中医药文化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包括喜欢或厌恶、敬爱或憎恨、亲近或疏远、相信或疑惑等。由于这种情感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较为直观的心理感受和主观体验,所以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决定了认知主体的对认识对象的态度走向。基于特定区域的中医药文化承载了这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能够为当地人民带来理解历史、继承智慧、护卫生命健康的亲缘感和自豪感,借此推进认知主体的情感共鸣,唤醒认知主体的文化记忆,是构建文化认同的必然选择。
1.3最终体现: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自觉 文化自觉是通向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晓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8]。回归到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自觉上,就是要充分理解该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等。近代时期中医药之所以出现危机,主要是一部分人只看到西医的某些优势而轻率地否定中医药的价值[9]。因此,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自觉一定要从科学认识论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以达至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
按照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自信形成的逻辑递进规律,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培育应依据认知、认同、自觉的过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促进地方特色中医药核心价值观理念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1明确基于价值认同的文化认知定位 中医药的认可与接受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医药学界和业界所面临的最重要、最迫切、最具现实性的问题之一[10]。中医药理论是基于古代哲学推演出的医学论断,这些学术理念的根源很难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11],进而导致了对中医药的存疑。例如,新安医家吴澄就将《周易》八卦论与治疗血证八法相结合,以“主卦为本、变卦为标”的原则随证予以加减应用[12]。实际上,与西医的医学范式不同,中医药学是运用中国人文主义方法实现科学精神的医学范式,其核心价值从主体观的视角看是“人为本”,从价值观的视角看是“心术仁”,从道德观的视角看是“医精诚”,从思维观的角度看是“天人和”[13]。因此,只有正确对待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发展,对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范式有清晰的定位,才能真正建立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基本认知和价值认同。
2.2培养基于中医思维的文化自觉意识 中医药的文化自觉来自于中医思维的形成。中医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哲学思想为基础,融合人文和自然科学,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普适的思维方式,如整体思维、中和思维、象数思维等,从而构建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指导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的中医思维[14]。可以说,中医药的精髓就是中医思维,中医的临床疗效也取决于中医思维的优势[15]。特别是在中西医乃至不同特点医学流派的比较中,通过中医思维的培养,清醒认识到地方中医药文化自身的特色和不足是形成理性的文化自觉的前提。
2.3促进基于临床实践的文化自信生成 文化自信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16]。将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揉入到现代元素中接续发展,将地方特色中医药理论实践浸润到临床实践中水乳交融,将地方特色中医药道德价值植入到学生心中美美与共,是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基础上对文化自信生成的有效践行。换而言之,地方中医药高等院校通过培养学生基于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学术意识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参与地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生产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觉地传承创新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并与现代同构,最终实现由价值认同走向行为自觉的文化复归。
新安地区主要指以古徽州一府六邑为核心的地域,新安医学就是在这块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17]。受新安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新安医学在传承中医药学术过程中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诸如以儒通医、兼容佛道的医家群体,师承相授、家族世袭的传承方式,修身返诚、重义轻利的精神价值,学派林立、论著宏富的学术影响等[18]。同时,作为祖国医学的典型代表和缩影,新安医学文化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连续不断地向中华大地影响、辐射和延伸[19]。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弘扬新安医学,培养中医人才”的办学理念,并将其贯穿和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对新安医学的传承、挖掘和利用,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新安书院、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多种举措[20],努力培育大学生的新安医学文化自信。
3.1以教育解读为抓手帮助学生构建新安医学文化认知 学校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思政教育与自信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为主体对新安医学特色文化进行正面的教育解读。首先,坚持上好开学第一课,在新生入学之初,将徽文化、新安医学文化、新安名家医德医风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新安医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之门。其次,完善以“前期导学-中期强基-临床固本”为递进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课堂教学+晨间诵读+知识竞赛”的多路径教学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点,练就过硬的中医药童子功、基本功。再次,将有关新安医学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融新安医家“崇尚孝道、推崇仁爱、乐善好施、明理诚信”[21]的价值观于专业教学当中,内化学生中医学的人文精神。
3.2以情感联系为纽带帮助学生强化新安医学文化认同 学校坚持打造浓厚的新安医学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新安医学特色文化产生积极的情感联系。一方面,为帮助学生了解新安医学传统、接受新安文化熏陶、感受新安医学魅力,学校重建新安医学文化馆,把新安医学融入徽州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展示,并突出新安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及事件[22]。将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徽州文化博物馆、新安名医故居作为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新安班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另一方面,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自豪感,学校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赴歙县、祁门县等地开展一系列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建设新安医学网站,把“大学生新安论坛”打造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名牌产品。
3.3以传承创新为目标帮助学生坚定新安医学文化自觉 学校根据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在总结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探索建立“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新安医学特色教育有机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23],设立新安书院,开设“新安医学特色班”,注重培养既掌握传统中医学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新安医学传承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强化中医经典功底、中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的强化及新安医学特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中医药知识、文化与地方特色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并重以及学生执业能力和传承能力并重。
根据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培育的路径探讨,培育新安医学文化自信,学校首先要解决新安医学“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建立文化认知和认同。通过强化新安医学文化教育、经典课程教学、中医技能培养、文化体验和熏陶,奠定学生对新安医学文化、理论、实践的认知基础,构建价值认同。其次,学校要进一步解决新安医学“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形成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新安医学的特色和不足,从而为实现新安医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图1 新安医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线图
地方中医学流派是祖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4],在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建构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对地方医学流派文化的关照,就难以从根本上找准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培育的路径。作为特色教育突出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将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本校的中医药教育当中,传承并发展好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培育好大学生基于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25]。培育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自信,应致力于如何做好地方中医学的解读、阐释和发展,致力于如何提高地方中医学流派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