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外汇局安徽省分局课题组 编辑/章蔓菁
2022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下称“试点”),支持包括安徽省在内的17个省(市)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助力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外汇局安徽省分局(下称“安徽省分局”)深刻把握地区战略定位,紧扣服务安徽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以外汇力量支持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区域经济特点看,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1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外收支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上半年达到全省涉外收支的近六成。入围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对于安徽省培育壮大科创企业、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为试点的落地提供了有利的前期基础条件。
科技创新优势为试点厚植根基。安徽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现已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均已落地安徽,全省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获得多个首创重大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十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大优势和最强基因,这为试点政策的落地奠定了根基。
新兴产业发展为试点培育受益主体。安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聚地。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安徽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截至2021年末,安徽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18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家数居全国第7位;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742家增加到2021年的11368家,居全国第8位。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企业创新主体的活跃,为试点政策的推开提供了丰富的受益主体。
金融支持科创氛围的形成为试点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科创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特征,普遍存在初创期资金需求迫切的问题。对此,安徽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尤其是解决小微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设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出台科创企业初创期信贷服务指导意见、开展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等举措,不断优化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的政策供给。同时,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增强支持科创、服务科创的意识,推动金融机构在组织架构、产品体系、授信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金融支持科创氛围的形成为试点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全局性角度看,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这类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助力企业加快创新发展,是外汇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外汇领域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供给。
从外汇管理改革政策脉络看,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是原有外债管理政策的重要补充,重点在跨境融资额度方面给予了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更大的选择空间。按照原有外债管理框架,企业如果选择“投注差”管理模式,实际可借外债额度≤(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注册资本到位比例,并且中长期外债以发生额计算占用额度。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在净资产一定比例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范围内借用外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与这两种模式相比,试点政策给予了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第三个选项——对于安徽等8个新参与试点省(市)的相关企业,可按照实需原则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对于前期已试点的9个省(市)区域的相关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此外,试点政策规定,参与试点业务的试点企业,不再适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及外债“投注差”管理规定。试点企业在参与试点业务前已借用尚未偿还的外债余额,占用试点业务额度。对于净资产规模较小的初创期企业和部分“投注差”额度较小的外资科创企业而言,试点政策可以帮助其解决外债额度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而加大研发投入。
自2018年外汇局首次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允许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以来,安徽省分局对先期试点的进展情况予以密切关注。2021年,围绕安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安徽省分局跨前一步,在省内就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开展需求调研,实施试点可行性评估。调研结果显示:
一是资金缺口普遍存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早期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存在迫切的资金需求。近半数调研企业表示,在没有新增融资或收入的情况下,账面资金仅可维持六个月运营;约两成企业表示,自身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和急迫的融资需求。
二是多数调研企业较少开展跨境融资。参与调研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以境内信贷和财政补贴为主,近八成调研企业曾获得银行贷款,近半数企业从地方政府部门获得了财政性资金补贴,但通过跨境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的占比较小。这既与企业跨境融资意识不强、缺少跨境融资信息来源和资金渠道、对跨境融资政策缺乏了解有关,也与企业自身业务背景、融资习惯有关。
三是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在跨境融资中同样存在。调研结果显示,制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境内融资的信息不对称、授信抵押不足等问题在境外融资过程中同样存在,甚至更加突出。约七成企业认为自身经营规模偏小是影响其获得融资的主要障碍,近半数企业反映存在抵押物不足的问题,超三成企业反映受到盈利状况不佳影响融资。而从融资服务供给情况看,银行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境内信贷支持力度较大,但在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业务门槛、手续流程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2022年5月,安徽正式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安徽省分局结合调研中掌握的企业情况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对有涉外背景的企业重点加强需求摸排和政策辅导,对没有涉外背景的企业重点加强政策宣导、协助其搭建融资渠道,发挥政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
一是持续做好政策分析和调研,找准政策落地关键点。其一,厘清试点政策与现行外债管理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政策要领实质,做到政策理解“准”。其二,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调研省内科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摸清科创小微企业跨境融资的现实制约因素,做到实情掌握“准”。其三,坚持有的放矢,注重把握试点政策导向,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努力寻找政策和市场的结合点,做到目标锁定“准”。其四,坚持实事求是,既尊重市场规律,直面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政策落地关键节点,努力寻找突破口,做到发力方向“准”。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确保政策传导到位。为让更多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对试点政策应知尽知,安徽省分局全力畅通政策传导,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其一,制作“解读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图表、“跨境融资出新政 助企纾困解难题”短视频,通过官方网站和公众号多渠道做好政策解读,公众号点击量逾4000人次。其二,分析企业涉外背景和跨境融资行为特征,针对性开展政策推送和辅导。试点推出以来,全省累计开展座谈培训近110次,政策直达企业2400余家。其三,组织多场银行政策座谈会,鼓励和动员全辖银行发挥网点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一线优势,摸排和走访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客户,发挥好银行在试点政策传导上的“桥梁”作用,覆盖企业逾3000家。
三是统筹多方力量,破解政策落地难点。试点政策为科创企业跨境融资提供了更大的额度空间,但最终能否落地生效,不仅取决于额度的突破,还取决于对中小企业跨境融资固有难题的解决效果,这些难题包括:中小企业在跨境融资中面临信息不对称;多数没有涉外业务背景的中小企业缺乏跨境融资意识和跨境融资渠道;中小科技创新类企业因规模小、轻资产、缺乏担保抵押手段而难以获得银行跨境融资的增信支持。面对这些难点,安徽省分局从打通渠道、寻求增信、财政支持等方面统筹并进,寻求破解方法。其一,积极协调和寻求政府政策支持,为试点政策实现最大成效争取共识、创造条件。其二,合理运用激励考核手段,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鼓励银行加大国际业务、授信、普惠等跨部门协作力度,强化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积极帮助科创小微企业寻求海外融资来源,打通跨境融资渠道。其三,加强与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沟通,为资信担保不足的小微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争取增信空间,并将财政补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嵌入支持中小微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及贸易投融资“一揽子”政策措施,寻求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推动形成政策合力。
一是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推出以来,安徽共有9家中小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参与试点,试点主体涉及光学电子器件研发、油气设备制造等多个行业,多为拥有相关领域专利或先进技术的“小而美”企业,个别企业还参与了相关国家标准的起草。截至目前,上述9家企业合计办理试点业务10笔,跨境融资逾1.9亿元人民币,外债额度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例如,某公司是一家从事挖掘机履带锻造的中小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因业务发展和经营需要存在一定资金缺口,急需从境外母公司融入资金,但外债额度在“投注差”模式下已用毕,试点政策及时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困境,助力其从母公司获得280万美元的融资。
二是银行支持科创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体系更加完善。试点政策的生效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安徽省各级银行将试点政策与跨境融资产品相结合,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和产品推介。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积极向海外分行询价,为企业推荐合适的跨境融资产品,成功为2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争取海外分行资金支持2300万元人民币。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组建了跨部门、跨条线的柔性团队,从授信安排、办理流程、资金使用等方面综合谋划,为客户量身定制跨境融资方案,帮助某科技公司获得跨境融资3000万元人民币。银行在跨境融资领域的积极探索,形成对科创企业信贷支持的有益补充。
三是支持科创的政策合力进一步显现。以试点为契机,全省在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合力不断增强,试点推进工作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政府性担保体系的积极支持。例如,某公司是一家从事油气运输设备制造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拥有7项专利,因参与项目投资急需扩大融资,但面临抵押担保物不足的问题。外汇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不占用企业自有资金和授信额度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增信500万元人民币,解决了企业授信不足问题,助力企业获得跨境融资。
2022年11月,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对金融支持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长三角五城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安徽省合肥市将在5年内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如何深化金融领域改革,进一步助力安徽发挥科创和产业优势,成为摆在外汇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安徽省分局将以服务科创金改试验区建设为新的起点,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持续推进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提质增效。
一是精准宣导,摸清科创小微企业跨境融资需求。目前,安徽已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并正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方案。安徽省分局将立足试点政策扶早、扶小、扶新特点,进一步筛选具有涉外背景、初创期等特征的中小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摸准市场需求,建立小微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名单,提高政策传导和渗透效率,实现政策精准滴灌。
二是促进对接,引导外汇资源与服务向科创领域集聚。外汇资源与服务是金融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分局将继续促进更多有跨境融资需求的企业和银行建立对接,鼓励和引导银行从科创金改试验区建设大局出发,增强服务科创的意识,积极创新跨境融资产品和业务模式,加强与海外分行沟通,开展多元化跨境合作,促进信息互通和撮合交易,帮助企业搭建跨境融资渠道,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不断提升外汇服务科技创新的质效。
三是协同联动,增强金融改革政策供给合力。安徽省分局将以服务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不断思考和寻求试点政策与其他科创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的衔接点,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增强协同联动,共同发力,为健全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生态体系持续贡献外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