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超周桂花 陈 丽
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功能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冠心病是临床慢性高发疾病,发病原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与年龄增加、血脂代谢异常、酗酒等有关,患者多会表现为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病情可随着活动量增大而加重。随着国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冠心病在临床呈现逐渐升高的发病情况,也可导致较高的临床死亡率[1]。尽早对出现临床症状表现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准确评估,明确疾病病情,对预防冠心病病情进展尤为重要,也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传统心电图诊断效果较好,临床应用广泛,但是仅能记录短时间内的心电变化情况,无法持续对患者进行监测,尤其患者处于活动状态时,同时部分患者心肌缺血未发作时,患者的心电图多为正常的,因此难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而动态心电图由于较传统心电图有较大的应用优势,因此在目前临床逐渐得到推广,可对患者持续24 h的心电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获取的数据量较大,更利于临床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3]。本研究选取了收治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120例患者,均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该检测方法对冠脉病变及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功能科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120例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其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40~79岁,平均(64.25±4.68)岁;BMI 18.8~34.6 kg/m2,平均(23.75±2.56)kg/m2;既往史:高血压42例,糖尿病20例。诊断方法:符合文献[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应用标准Judkins法对主要血管进行多体位体表投照后发现至少有1根狭窄超过50%。纳入标准: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者;<80岁者;对本研究检测方法能够适应者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及严重心律失常疾病者;存在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有搭桥手术、冠脉手术史者;有出血倾向者等。
1.2 方法
1.2.1 动态心电图检测 检测前3 d暂停可能对 ST 段有影响及致使心肌耗氧量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硝酸酯类)的使用,对拟粘贴电极部位的皮肤以75%医用酒精擦拭,使用无锡市中健科仪有限公司CB-2304-A型12导联动态心电图机监测,将导电胶均匀涂抹于电极片上,并粘贴在肋骨和胸骨部位,连接电极导线和电极片电极,在记录盒内插入闪光卡,将记录盒装进专用套里,背在患者身上,观察显示屏是否正常,并告知患者佩戴检测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不要扭曲导线,防止电极片脱落,检测期间不要随意取下。检查均无误可正常监测记录后才可让患者离开医院。监测时间至少22 h,检测完患者入院后取出记录盒中的闪光卡,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去除其中的伪差及干扰, 通过专业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记录每5min SDANN、SDNN、RMSSD。
1.2.2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数字造影设备(日本TOSHIBA东芝,型号:DFP-2000A/A),采用5F TIG多功能造影管常规多体位扫描,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并注射3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观察至少6个心动周期,获得4个投照体位左侧冠脉影像,2个投照体位右侧冠脉影像,根据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定冠脉血管病变程度[5]。
1.3 观察指标①根据Gensini总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Gensini积分<30分)、中度组(Gensini积分30~90分)、重度组(Gensini积分>90分)。比较3组研究对象心率、Gensini总分与心电图指标。②根据造影结果,将1支冠脉血管狭窄≥50%归为单支病变组,2支为双支病变组,3支为3支病变组,对3组研究对象心率、Gensini总分与心电图指标比较。③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应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作ROC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鉴别诊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严重程度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心率、Gensini总分与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根据Gensini总分评估,120例患者中轻度病变55例,中度病变37例,重度病变28例,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升高,患者心率逐渐升高,Gensini总分逐渐升高,RMSDD、SDANN、SDNN数值逐渐降低(均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严重程度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心率、Gensini总分与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
2.2 不同病变支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心率、Gensini总分与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估,120例患者单支病变42例,双支病变51例,三支病变27例,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患者心率逐渐升高,Gensini总分逐渐升高,心电图RMSDD、SDANN、SDNN数值逐渐降低(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变支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心率、Gensini总分与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
2.3 超声RMSDD、SDANN、SDNN数值与Gensini总分相关性分析经Pearson分析显示,心电图RMSDD、SDANN、SDNN数值与Gensini总分呈负相关(r=-0.632、-0.537、-0.761,P<0.05)。
2.4 动态心电图评估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经分析RMSDD、SDANN、SDNN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5、0.658和0.746,三者联合诊断AUC为0.86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85%和90.63%。
冠心病患者因多种原因使其脂代谢发生异常,脂质代谢物沉积于动脉内膜,使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逐渐形成狭窄后,会出现心脏供血、供氧减少,心肌发生缺血、萎缩,甚至发生痉挛,患者进行剧烈活动后出现身体不适,胸部疼痛,病情加重后可引起动脉血流阻力增大,心肌供血不足,心功能降低,进而诱发心律失常,终末期引发心力衰竭,死亡风险大[5]。早期准确明确诊断该疾病,并评估患者冠状病变严重程度,对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至关重要。作为目前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存在创伤性且费用高昂,临床应用仍不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
常规心电图可轻易捕捉到心脏的明显异常,但无法较好地检测出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应用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使医生发生误诊、漏诊,延误患者病情的治疗[7]。动态心电图可以在24 h内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信号,持续监测患者的心脏心电变化,不受患者工作、休息、睡眠以及日常活动的干扰,且具有记录信息量大、无创、操作简单的优势;检测结束后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从而能够定性和定量病情程度,准确地评判病变程度、病情危险性,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电变化,是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的一项客观依据[8-9]。本研究中,根据Gensini总分评估,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升高,患者心率逐渐升高,Gensini总分逐渐升高,RMSDD、SDANN、SDNN数值逐渐降低(均P<0.05)。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估,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患者心率逐渐升高,Gensini总分逐渐升高,RMSDD、SDANN、SDNN数值逐渐降低(均P<0.05)。SDANN和RMSSD指标可对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判定,SDNN主要反映自主神经张力,上述结果说明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明显的心率变异性异常,HRV各参数在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中的变化可为冠脉病变程度评估提供有效参考信息[10]。本研究中,经Pearson分析显示,RMSDD、SDANN、SDNN数值与Gensini总分呈负相关(r=-0.632、-0.537、-0.761,P<0.05)。经分析RMSDD、SDANN、SDNN对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5、0.658和0.746,三者联合诊断AUC为0.86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85%和90.63%。提示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评估,具有较好的诊断应用价值。临床在进行检测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对于病情许可的患者,合理制定活动量,可适当增加活动量,确保其心率能够接近次极量运动水平,便于发现隐匿型冠心病;②对于已经出现冠心病的患者,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制定活动方案,告知患者不可擅自扩大活动量,防止出现危险情况。
综上所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评估效果好,作为一种心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本研究未设置对照,需要进一步和超声、CT等其他检测手段进行比较,以分析对冠脉血管病变最佳的检测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