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六 杨色娟 宋育明 王腾腾
【摘要】 目的 研究血常规联合粪便常规在腹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消化内科治疗的548例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具体表现,将548例患者纳入轻度脱水组(n=315)、中度脱水组(n=194)及重度脱水组(n=39)。3组患者均接受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血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检验,同时收集其粪便样本做粪便中致病菌、病毒检验,分析以上检验结果。结果 患者HCT水平随患者脱水程度的加重而持续升高,各组H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LT、WBC、Hb、NE、N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48份样本中分离出348份细菌样本、200份病毒样本。548份患者粪便样本中,大肠埃希菌总占比高于其他类型病原菌总占比,轮状病毒总占比高于其他病毒总占比(P<0.05)。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性状多为水样便和稀便,而细菌性腹泻患者除以上两种类型较常见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糊便、黏液便。结论 血常规中HCT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腹泻患者脱水依据的关键指标,粪便常规检验能够反映患者胃肠道中菌群、病毒的类型,临床可将粪便样本性状作为判断患者腹泻诱发因素的重要依据。联合检验血常规、粪便常规,可从脱水程度、致病微生物感染类型及程度等方面对腹泻病症进行细致的诊断。
【关键词】 血常规; 粪便常规; 腹泻; 脱水程度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5-009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5.031
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腹泻,其中急性腹泻在临床较常见。急性腹泻进展较急,以拉稀便、排便时腹痛、排便次数异常增加、脱水为主要表现。目前临床多采取诱因分析、症状观察及实验室检验等方式进行诊断,针对腹泻相关病原菌的作用路径来对病症进展进行观察和监测。明确各种病原菌入侵机体后对胃肠道内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消化系统内毒素扩散情况,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1]。临床常用的血常规诊断主要对机体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PLT)、血红蛋白(Hb)等指标水平进行检测,通过分析体液免疫、血液循环相关指标水平来明确细菌感染对机体胃肠道微循环的影响[2]。鉴于血常规诊断在分析具体感染类型上并无显著优势,临床多在采用血常规检验的同时配合其他检验手段以明确诊断结果。有研究指出[3],粪便常规检验能够利用碱性蛋白胨水、弧菌显色培养基等与粪便样本中的病原菌、病毒等形成特异性反应,进而反映腹泻病症对机体消化系统的影響。将粪便常规检验技术与血常规检验相结合,或能够为临床腹泻诊断提供感染性质方面的参考依据。现就血常规联合粪便常规在腹泻诊断中的效能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腹泻诊断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
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消化内科进行治疗的548例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具体表现将548例患者分别纳入轻度脱水组(n=315)、中度脱水组(n=194)及重度脱水组(n=39)。轻度脱水组男性183例,女性13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6.56±9.78)岁;起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3 d,平均(1.96±0.31)d。中度脱水组男性108例,女性86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6.72±9.73)岁;起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3 d,平均(1.91±0.36)d。重度脱水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6.64±9.70)岁;起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4 d,平均(1.92±0.36)d。3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比、起病至入院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8例
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晓研究内容、目的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次前瞻性研究的开展。纳入标准:符合《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相关诊断标准[4],发病时间<3周,日排便次数>3次,日粪便排泄量超过200 g,粪便含水量高于85%,出现不同程度脱水症状。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影响血便常规检验结果的患者。
1.2 方法 检验方法具体如下。
1.2.1 血常规检验方法 于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5 mL外周静脉血,置于抗凝试管内并混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试剂,混合摇匀5~8次后遵循无菌原则提取血清样本。将血清样本置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NIHON KOHDEN CORPORATION,国械注进20172401056,MEK-6400C),检测PLT、WBC、Hb、中性粒细胞计数(NE)、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血细胞压积(HCT)水平。
1.2.2 粪便常规检验方法 (1)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入院开始治疗前收集患者新鲜粪便样本,统一置于细菌实验室中接种沙门菌增菌液、碱性蛋白胨水、弧菌显色培养基、大肠杆菌/大肠菌群(escherichia coli,ECC)显色培养基、沙门志贺菌属(salmonella-shigella,SS)琼脂平板。混入蛋白胨水中培养1夜,次日转移至沙门菌增菌液及弧菌显色培养基中进行观察,观察时间为1晚。接着再转移至沙门显色培养基及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培养基中进行接种。(2)病毒鉴定方法。收集患者新鲜粪便样本,首先置于2 mL Eppendorf管中混合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稀释液,静置10 min,后离心(8 000 r/min,5 min)提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动核酸提纯及荧光PCR法分析系统BD MAXTM Instrument(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国械注进20143225420,BD MAX Clinical)鉴定样本中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的分布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脱水程度患者的各项受检血常规指标水平,明确其粪便样本中的菌种类型并完成血清学分型,同时对比3组患者粪便样本中各类病毒的分布情况。参考粪便样本病原菌、病毒分离结果,对细菌性、病毒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性状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患者HCT水平随脱水程度的加重而持续升高,各组H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LT、WBC、Hb、NE、N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患者粪便样本中致病菌分布情况 548份样本中分离出348份细菌样本,患者粪便标本中主要包含沙门菌、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志贺菌及副溶血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总占比为52.59%,高于其他致病菌总占比(沙门菌χ2=72.293,P<0.001;致泻性志贺菌χ2=122.151,P<0.001;副溶血弧菌χ2=124.219,P<0.001)。各菌种总占比,见表2。
2.3 3组患者粪便样本中病毒分布情况 548份粪便样本中分离出200份病毒样本,主要包括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诺如病毒及轮状病毒。其中轮状病毒总占比为33.33%,较其他检出病毒类型总占比高(肠道腺病毒χ2=139.333,P<0.001;星状病毒χ2=182.919,P<0.001;诺如病毒χ2=171.624,P<0.001)。粪便样本中各类型病毒总占比见表3。
2.4 不同类型患者粪便性状比较 由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可见,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性状多为水样便和稀便,而细菌性腹泻患者除以上2种类型较常见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糊便、黏液便。各类型患者粪便性状占比见表4。
3 讨论
腹泻是一种起病较急的消化系统疾病,2010年相关报告指出腹泻相关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以急性感染性腹泻较为常见,而这一类型的腹泻与多种病原菌、腸道病毒感染存在密切关联。病原菌、病毒感染被认为是成人胃肠道炎症的第二大诱发因素[5-6]。由研究中数据可见,及时控制腹泻相关症状及疾病的发展是维护人体胃肠道健康、降低腹泻发病率、提高疾病控制水平的关键,而合理选择检验方式是促进诊断效率提升的首要任务。
本研究就血常规联合粪便常规在腹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后发现,联合分析血常规及粪便指标水平可分别从胃肠道血液循环情况、胃肠道内病原菌或病毒感染类型等方面入手对腹泻病症作多方位的分析。
3.1 单纯血常规检查诊断效能及不足分析 血常规诊断内容包括检测PLT、Hb、HCT等与机体血液循环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指标水平,本研究结果可见,血常规检验项目中的HCT水平随患者脱水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提示这一项指标能够反映腹泻患者脱水症状的严重程度。HCT水平多于机体出现系统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时升高,而这一过程与炎症介质诱导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间隙水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等病理性变化有关[7]。毛细血管的损伤多伴随着血管内大分子物质的渗漏,而这一病理性变化会导致消化道病变组织间隙渗透压异常升高,组织与血管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红细胞浓缩,最终表现为HCT水平的持续上升。对HCT水平进行监测,能够明确腹泻患者胃肠道血液循环紊乱程度,并判断消化系统毛细血管物质运输、代谢功能的受损情况。
3.2 血常规联合粪便常规的诊断效能 早期对腹泻患者施以血常规检验,能够通过PLT、NE等因子水平变化判断腹泻患者是否出现感染,同时对HCT水平进行检测,能够明确腹泻患者胃肠道毛细血管渗漏情况及物质代谢紊乱程度。对患者施行粪便常规检验,能够顺应致病微生物破坏胃肠道系统功能这一病理机制,分析粪便样本中致病微生物类型,从而明确具体致病因素[8]。本研究中,患者粪便样本中致病微生物类型均经粪便常规检验得以明确,且粪便性状能够反映患者感染类型。对粪便样本进行生物学分析,能够量化粪便中真菌、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可判断腹泻症状的诱发因素及主要病理性变化的作用过程。
3.3 粪便致病微生物分布与粪便性状关联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在检出的病原菌中总占比较高,与冯冉等[9]研究结果相近。分析原因可知这一现象与目前人们饮食多样性的增加关联密切。大肠埃希菌存在大量黏附因子,被认为是部分细菌性腹泻患者出现黏液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类致病微生物富含血浆凝固酶,易侵犯结肠及小肠,破坏正常消化机制,加剧黏性物质沉积。应用高引物灵敏度、操作简便的PCR分析法对粪便样本中病毒含量进行检测,能够精准提取粪便悬液中的病毒颗粒核酸,进而迅速确定病毒具体类型[10]。
病毒性腹泻患者以水样便、稀便为主,粪便性状出现此种变化或与轮状病毒对患者水电解质吸收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关。轮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于肠道绒毛细胞表面定植,加剧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导致大量水电解质丢失[1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会导致胃肠蠕动速度异常加快,破坏正常胃酸分泌,下调胃蛋白酶活性,诱发腹泻症状,最终导致粪便未经过正常代谢而排出,呈现为水样便。
在血常规联合粪便常规检验下,腹泻患者肠道上皮细胞变性及坏死情况、肠黏膜水电解质分解能力受损程度均能够得以明确,临床联合分析血液、粪便常规检验结果,可在明确患者有无感染的前提下针对肠黏膜细菌、病毒感染类型给予个体化治疗。
综上所述,血常规联合粪便常规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分析腹泻患者脱水程度、致病因素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林仁贵,谢琳峰.成人腹泻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6):186-188.
[2] 梁启兰,叶健翔,陆丽苗,等.成人细菌性肺炎诊断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的效果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9):1413-1414.
[3] 笪力,蔡崢,陈蔚.病原微生物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腹泻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2):3336-3338.
[4] 缪晓辉,冉陆,张文宏,等.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12):705-714.
[5] 杨柳,徐亚陇,李金松,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142份成年人腹泻粪便标本中常见致腹泻相关病毒筛查[J].疾病监测,2020,35(3):218-221.
[6] 秦连阳,尹保行,连颜芳,等.一起学校疑似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0):1466-1467.
[7] 许汪斌,代冬梅,何美娥,等.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5):101-106.
[8] 刘莉.大便常规检验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0):247-249.
[9] 冯冉,甄国新,李颖,等.2013—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哨点医院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特征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41(6):991-996.
[10] 许瑞娜,刘和录,朱淑娥,等.用于粪便样本的A组轮状病毒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11):1976-1981.
[11] 何倚力,冯志强,林伟尚.金标免疫层析法检验粪便轮状病毒对婴幼儿腹泻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20,26(17):161-162.
(收稿日期: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