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娟
【摘要】 目的 探析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昌医学院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范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且均已进行阴道分娩,其中2019年3—7月的80例患者实施盆底肌肉训练,列为甲组;2019年8月—2020年3月的80例患者实施盆底肌肉训练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列为乙组。在治疗1个月后,对2组的盆底肌力变化、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治疗,甲组盆底肌力正常率低于乙组(P<0.05);乙组在治疗后的盆脱器官脱重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ive examination,POP-Q)指示点Ap、C评分均低于甲组(P<0.05);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甲组比乙组低(P<0.05)。结论 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扭转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提高治疗效果,该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肉训练;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底肌力; 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肌疲劳度
中图分类号:R7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5-0071-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5.023
盆底功能障礙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盆底受到损伤或者盆底支持性组织缺陷造成。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妊娠分娩,当患者患上该疾病后,会出现尿失禁、生殖道受损和盆腔脱垂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因素较多,主要与盆底肌功能、盆底肌结构障碍有关。目前临床治疗中的各项措施以恢复患者盆底肌肉功能为主。盆底肌肉训练是常用的治疗手段,能让患者的盆底肌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缓解有关症状,但是该治疗方式见效慢,需要患者长时间坚持,而长期治疗使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对疾病康复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学者们发现合理运用电流生物反馈中的电刺激治疗盆底肌功能障碍,对加强盆底肌肉弹性、强度有一定效果,促使患者盆底肌情况得到改善[3]。为此,本研究将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南昌医学院收治的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入院治疗时间范围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将2019年3—7月治疗的80例患者列为甲组;2019年8月—2020年3月治疗的80例患者列为乙组。甲组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79±1.84)岁;孕周37~42周,平均(38.75±1.01)周;其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35例。乙组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8.71±1.04)岁;孕周37~41周,平均(38.41±1.10)周;其中初产妇47例,经产妇33例。甲组、乙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昌医学院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已经审批通过此次研究。纳入标准: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方法》[4]中关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相符;经影像学检查、盆底筛查和盆底B超检查确诊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分娩方式均为阴道分娩;阴道存在裂伤;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排除标准: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阴道出血的患者;意识不清、精神异常的患者;存在妇科盆腔手术史的患者;不具备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
1.2 方法 甲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即凯格尔运动,过程如下。医护人员先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并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包括盆底生理环境、结构和盆底功能障碍原因等,随后把盆底肌肉训练方法详细介绍给患者,待患者了解有关知识后,进行训练,避免患者出现剧烈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训练方法为患者进行阴道、肛门收缩练习,保持3~10 s收缩动作后放松,持续循环15~30 min,每日进行2~3次练习,持续练习1个月。
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过程如下。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海龙马(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津械注准201868210002,PHENIXUSB4]对患者进行电刺激,在患者腹部放置电极片,阴道内置入压力探头,把电极频率调整为10~50 Hz,脉宽调整至200~700 μs,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电流强度进行调节,在患者可承受的疼痛级别中确保盆底肌肉能够不断加强收缩和跳动。同时联合生物反馈模式的肌电图数据,指导患者自行开展盆底肌群收缩训练。生物反馈与电刺激交替开展,30 min/次,2次/周,持续练习1个月。
1.3 评价标准 在治疗1个月后,对2组的盆底肌力变化、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1)盆底肌力。对甲组、乙组在治疗1个月后的盆底肌力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合医师手测和Oxford肌力分级系统进行评估,盆底肌力等级可分为5级,等级数越高,说明患者盆底肌力恢复越佳。盆底肌力正常率=(Ⅲ级例数+Ⅳ级例数+Ⅴ级例数)/总例数×100%。(2)盆腔器官脱垂。对甲组、乙组在治疗1个月后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进行比较,使用美国妇科手术医师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5]对指示点Ap和C进行检测评分。指示点Ap是指阴道后壁正中间部位;指示点C是指宫颈最远端,或者子宫全部切除后的阴道顶端。POP-Q分度法中共有0度—Ⅱ度3个分度,每个分度可看作1分,则分值范围为1~3分,分数越低,患者盆腔器官脱垂状态恢复越佳。(3)治疗有效率。对甲组、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临床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评价标准:患者有关症状基本消失,盆底肌力基本恢复正常,且盆腔器官脱垂分数降低90%为治愈;患者有关临床症状呈改善趋势,盆底肌力上升2个级别,且盆腔器官脱垂分数降低65%~80%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和盆底肌力无改善,且加剧为无效。总有效率=1-无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组、乙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力变化情况比较 经分析,甲组盆底肌力正常率低于乙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甲组、乙组产妇治疗后盆腔脱垂情况比较 甲组和乙组在治疗前的POP-Q指示点Ap、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在治疗后的POP-Q指示点Ap、C评分均低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甲组、乙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甲组比乙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女性盆底中的神经、韧带、肌群和筋膜非常丰富,这些组织相互作用,能够让机体中的直肠、膀胱和子宫等器官的位置维持正常,使人类机体生理功能正常,但是经过妊娠和分娩后,女性的盆底肌肉生理解剖學明显被改变,一般而言在产后1.5~2个月可以恢复正常[6]。由于受到产妇年龄、产次、分娩方式等原因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产妇产后盆底肌修复异常,最终引起盆底功能障碍。该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失禁,会对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以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主要为保守治疗,常见的保守治疗有服用药物、盆底肌肉训练、膀胱训练和电刺激等,每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均不同,故需要更进一步地探究何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更佳[7]。
在本研究中,甲组盆底肌力正常率低于乙组(P<0.05)。杜可[8]为探讨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变化、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评分的临床影响,选择了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30例的观察组和30例的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肌力变化情况比较中,观察组3级以上的概率比对照组高,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知,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分析原因为,盆底肌肉训练能够使患者的提肛肌收缩能力增强,减少尿失禁等症状的出现,为后续进行电刺激疗法提供有利的条件;对患者实施电刺激,能够将盆底肌中休眠的神经细胞唤醒,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加强,局部血液循环速度增快,促使肌纤维的电压上升;电刺激疗法还能够减轻膀胱的兴奋程度,增强括约肌对排尿的控制力度,与此同时,联合生物反馈,使盆底肌电信号向模拟声音信号转变,患者接收到反馈,根据所获信息调整训练强度、方式等,使患者能够正确使用盆底肌肉练习,出现条件反射,促使盆底肌肉训练恢复。除此之外,运用电刺激能够对会阴部的血管进行扩张,使该部位的血液循环、组织营养状态得到改善,且更具针对性,患者神经轴突再生速度增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使肌肉神经支配恢复,有助于代偿性增生肌肉纤维,最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
此次研究中,乙组在治疗后的POP-Q指示点Ap、C评分均低于甲组(P<0.05)。此结果说明,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分析原因为,指导患者长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能够让患者的盆底肌肉力量增强,进而为盆底提供支持力,促使中轻度的脱垂症状得以控制。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通过将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的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对患者盆底肌电信号进行检测,并反馈给患者,可让患者根据信息来调整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同时在阴道内置入探头,可刺激患者的神经反射,使肌肉收缩、神经传导运动的速度增快,进而加快机体血液循环,使盆腔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此外,经过局部低频率的刺激,可将盆底肌肉的强度、弹性提高,激活部分神经单元,恢复神经细胞功能,促使神经反应能力得到加强,扭转患者盆底肌肉力量,最终改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情况[9]。因此,盆底肌肉训练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能够发挥双重作用,使盆底肌肉力量得到进一步的恢复,控制疾病进展,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有所改善。此次研究中,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甲组比乙组低(P<0.05)。此结果说明,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原因为,长时间的盆底肌肉训练可锻炼患者的耻尾骨肌肉群,患者盆底浅层、深层的肌肉收缩能力被动激活,改善盆底肌肉新陈代谢,提高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扭转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可以对患者会阴部的神经进行刺激,能够把纤维传导至骶髓逼尿肌核,使逼尿肌核的兴奋程度受到抑制,再通过盆神经转移到逼尿肌,阻滞逼尿肌的收缩[10]。同时,运用电刺激患者的会阴部神经,使纤维传出,有利于加强该部位周围的提肛肌、横纹肌和盆底肌肉功能,进而提高尿道关闭压,生物反馈电刺激还可以阻止患者对机体生理信息的察觉,将该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信号,让机体的生理情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结合反馈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对肌肉功能训练、电刺激的频率和时间等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进而不断强化患者盆底肌肉功能,使盆底肌力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得到改善,有助于患者康复[11]。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能够相互协同,发挥双重功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扭转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提高治疗效果,该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访时间较短,样本数量较少。为了增加运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效果研究的准确性,需要延长随访时间和增加样本数量。
参考文献
[1] 侯琳,商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刊,2022,57(2):145-148.
[2] 李日芳,刘彬,宋英,等.老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因素及盆底肌肉训练的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5):1126-1130.
[3] 曾小丹,李常虹,张春雨.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盆底肌电位及MMP-2、TIMP-2、TGF-β1水平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88-95.
[4] 陈冬銮,宋岩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方法[J].中国医刊,2011,46(10):12-14.
[5] 史庆玲,文烈明,卿真真,等.经会阴盆底超声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检查(POP-Q)评估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一致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37(3):422-425.
[6] 许敏.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27(4):453-456.
[7] 龔湖萍,叶凤飞,罗峰,等.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2,42(1):106-108.
[8] 杜可.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变化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评分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11):1500-1502.
[9] 李超,李渊,李芷茹,等.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2019,34(1):22-25.
[10] 阴敏.盆底功能障碍采用盆底肌训练配以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的临床探析[J].吉林医学,2020,41(2):381-382.
[11] 张燕妮,李伟娣,李金娣.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4):467-469.
(收稿日期: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