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两个月的暑期游刚落幕,双节合一的黄金周即将来临。近日,多平台“十一”假期旅游搜索热度飙升,旅游产品预订高峰提前到来,带动机票、酒店价格上涨。一片涨声让部分游客望而却步:已为暑期游掏了一波钱包,黄金周还能潇洒地说走就走吗?
“逢节必涨”“旺季必涨”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旅游出行意愿的重要因素。今年暑期,酒店、景区、餐厅等出现“价格刺客”大煞风景。强制消费、不合理低价游等乱象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当前消费信心加速恢复,但尚不稳固,此时出游花费变“贵”,很可能绊住一部分游客的脚步。
民众出游需求强劲释放,拿什么呵护这份热情?这道考题不仅需要监管部门作答,景区、旅行社、酒店、交通部门等相关方,都应拿出切实可行的预案,为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保驾护航。
提振消费信心,要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价格涨了,但供给方提供的服务和设施并没有显著提升,容易引发不满情绪。消费者喊“贵”,不一定是消费不起,而是理性消费意识的回归。如何用较高性价比满足大众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如何让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享受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大众旅游时代的必答题。
提振消费信心,要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在三亚,海鲜广场和农贸市场有了“信用身份证”,扫描“一户一码”即可知店情;“先行赔付”机制让游客面对纠纷更放心,底气更足;赏罚分明的“红黑榜”,培育了良好的经商氛围,市场更透明,游玩才能更舒心。
提振消費信心,要为旅行注入更多新内容。如今,大众的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美好风景”走向“美好体验”。今年以来,旅游消费出现非团队化、去中心化、弱景区化的趋势,造就了一批新兴目的地、新业态和新玩法。旅游行业要看到这些变化,以更丰富多样的产品供给、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更灵活多变的供给机制不断激发市场潜力。黄金周诚然是宝贵的,但是,不受季节约束的“全时游”空间更广阔。如何激发“有闲”群体的旅游需求,盘活淡季景区的旅游资源,都为大众旅游开辟了新思路,创造了新可能。
(摘自《经济日报》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