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珍娟
主题式学习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学习活动,主张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探索现实世界的相关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和执行主题方案,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由于主题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现实经验设计而成,使学生能主动迎接现实世界的挑战,倡导各学科教师积极打破学科限制,共同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指出,教育部也要打破学科界限,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整合和内化各学科知识,真正获得智慧与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主动推进跨学科合作进度,并由此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自主利用各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完成主题探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一、基于现实经验,设计跨学科主题任务
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育人任务,应该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主题准备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经验,预设学生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可能生成的智慧、能力、态度等,由此确定活动主题和跨学科合作计划,共同设计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的主题任务,以顺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迁移已有认知经验。
比如,在“年、月、日:制作活动日历”一课教学实践中,在客观分析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后,发现多数学生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制作活动日历的经历,缺少必要的劳动实践与审美创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感知自主制作活动日历的过程,并且能够使用日历标记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等。为了进一步达成此目标,教师设计了一轮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
首先,数学教师组织美术和劳动教师一起参加,共同组织学生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安排星期、日历日期的对应情况与排列顺序,并预估需要购买的手工材料;美术教师负责从美学角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常见的日历场景、造型设计手法,以分组交流与组际竞争的方式选出制作活动日历的最佳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劳动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制作日历的劳动技巧,展现制作日历需要的各类剪纸、剪刀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裁剪和粘贴等必要的劳动技巧,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制定本轮主题式学习的目标任务:整理出公历、农历的相关知识,能够初步设计活动日历的整体结构与日期排列情况,并且能够主动预估所需要的裁剪材料,合理安排费用支出,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制作活动日历的过程,合理使用“年、月、日”;掌握制作活动日历的劳动实践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实践能力;自主美化活动日历的造型与整体色彩,主动创造美、表现美,展现健康的审美意识;自主传承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等品德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切忌半途而废。
根据以上几个任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迁移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并合理融入美术知识、劳动知识与技能,自主参与主题探究与实践,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目标任务也比较明确地区分了数学教师、美术教师与劳动教师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侧重点,既能实现学科整合,也可以保留各学科的特性,通过跨学科合作提高本轮主题式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二、利用多种技术,创设跨学科主题情境
主题式学习模式主张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所以如何在主题式学习导入阶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也十分重要。在此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则应该充分利用各学科的优势与特点,灵活应用各类技术手段,积极整合多学科的课程资源优势,围绕主题去创设直观形象和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切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比如,在“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探究总结在两端都栽树的前提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由此构建植树问题模型,自主解决生活中的相似问题。植树问题不仅包含丰富的数学知识,还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合作,共同开展“植树”主题式学习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参与植树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植树问题模型的应用与优化方法,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
在本轮主题式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电教媒体,展现了因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被破坏、众多珍贵的动植物濒临灭绝与迁移的境地,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冰川融化、气候上升、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据此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主动从植树问题中思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对此,教师结合本轮主题式学习活动提出问题:“在通往學校菜地的道路两旁分别种树,请问需要购买多少棵树苗?间隔数又是多少?”由此,顺利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迁移已有认知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环境设计植树方案,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迫切的环保欲望驱动下主动参与植树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使学生真正关注人类社会的命运与未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爱护自然环境,由此实现健康成长。
在主题情境的启发与驱动下,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变得强烈,能够真正懂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研究植树问题,“山水田园”菜地的种菜问题就迎刃而解,培养学生自主迁移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从而真正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充分准备。
三、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跨学科主题探究
主题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需要全面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实践行动和创新发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生成知识、能力、品德等。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同贯彻生本教育理念,支持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根据各学科的教育作用分头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落实个人创意,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比如,在“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与科学教师和劳动教师一同设计了一轮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种植豌豆苗,每日测量豌豆苗的生长速度,自主测量豌豆苗茎叶的长度,由此汇总统计数据,并自主制作折线统计图,积极展开数据分析与统计实践,希望学生形成良好的统计意识。
在本轮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种植豌豆苗,按照科学教师的指导控制豌豆苗每日所需的水分、光照等,通过浇水、施肥等活动改善豌豆苗的土壤条件,自主观察豌豆苗的生长情况,总结具体的科学论点,归纳豌豆苗这类植物的生物习性与生长条件。同时,劳动教师指导学生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测量豌豆苗的生长速度,真实记录茎叶的大小变化,由此制作折线统计图,动态展现豌豆苗茎叶的生长周期,利用统计图总结现实规律。在这一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解决豌豆苗生长速度缓慢、茎叶变黄或受到虫害等科学问题,从数学角度统计每日的科学观测结果,这有利于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丰富学生利用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当然,在学生陷入认知瓶颈而失去探究方向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教学指导,确保本轮主题式学习活动顺利落实。
在上述案例中,各学科教师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必要的干预与点拨启迪学生,使学生自主整合学科知识,顺利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四、注重知行合一,展现跨学科主题成果
由于主题式学习活动普遍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展开的,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利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知行统一、学用合一的显著特点。对此,在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一同组织主题成果展示活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主题操作与实践经验、总结学习得失,支持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创新收获,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比如,在“豌豆苗的生长”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中,教师组织了主题成果演示活动。各小组要将培育的豌豆苗进行展示,并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以及培育豌豆苗所设计的实验计划与方案、所使用的各类实验材料等,讲述培育豌豆苗的过程。各小组在交流活动中共同总结培育豌豆苗的科学技术、豌豆苗的生存环境与生长周期等多个关键结论,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适用情境与统计优势,从而切实提高认知水平。
在主题式学习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尊重各小组的真实结论,不能为了获得“完美”的成果而忽视学生的真实体验,要善于根据各小组的主题成果总结“意外”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在“豌豆苗的生长”主题式学习展示活动中,便有几个小组在展示豌豆苗的生长周期与速度时出现了问题:豌豆苗还未成熟,或者豌豆苗已经枯萎,所以并不能制作出折线统计图,因此无法顺利实现有效学习。对此,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豌豆苗无法顺利生长的客观原因,从虫害、光照条件、水分、土壤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豌豆苗生长的具体原因,由此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其感受科学知识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特点,以及在制作统计图时也要精确分析数据与描述结论的学科特点。由此,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
五、关注多维评价,评价跨学科主题成效
《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主张突出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师生双方能够及时根据评价结论去调整教学结构和操作方法。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注重主题评价与反思,客观分析小学生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的成长状态,总结主题式学习经验与得失,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素质发展。在此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进主题式学习评价。
首先,学生评价,即学生要客观反思自己在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效益,以及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优势和品德意识等,积极总结主题式学习成效,自觉树立反思和改进意识。比如,在“节约用水”主题式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同组织了相应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统计图表记录家庭用水、学校用水的具体消耗量,并由此设计节约用水的行动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控制自来水的用量。在本轮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小学生要客观做出学习评价,即自己是否能在“节约用水”这一问题情境中制作统计图、是否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是否能科学分析不同统计图的统计优势与作用等。同时,小学生还要客观分析自己是否真正按照节约用水的行动计划改变了生活习惯,是否督促和指导周围的人一同践行节约用水方案,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其次,多學科教师共同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得失。即便是在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配合其他教师的基础上保持学科独立意识,突出学科特性。在主题评价中,各学科教师也应从不同的层面去评价学生的素养发展状态,由此总结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的育人效益。以“豌豆苗的生长”主题式学习活动为例,数学教师从数学角度评价了学生搜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论证等方面的能力发展状态,以及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科学教师则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视角评价学生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执着的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劳动教师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态度、豌豆苗的成活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将更易于促使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综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设计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任务,打通学科之间的关联与合作平台,利用多种资源与手段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支持学生自主参与主题探究与实践创新活动,结合开放的主题成果展示和评价反馈活动不断地优化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实施效益,切实实现五育融合。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教研员共享参与学校校本教研,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编号:Fjjgzx21-061)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