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高中地理教师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化知识讲授活动,不仅可以改进以往知识碎片化的教学思路,突出地理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特点,而且能借此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大概念培养学生整体化探究知识的意识,提高其知识迁移、知识整合的能力,使学生在综合性、全面化单元认知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
为了让高中地理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大概念教学的优势,掌握正确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方法,本文结合高中地理课程中与河流有关的知识进行具体案例讲解,阐述教师通过凝练主题、优化目标、创新活动、完善评价等方式,改善地理单元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概述
大概念单元教学指的是教师需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单元主题为引领,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重构,科学融合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借助多样化整体性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单元知识讲授,在提高学生结构化认知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在大概念统领下,根据上述内容对单元教学进行合理优化与设计,以此来展现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系统性、自主性认知的能力,让学生在单元知识探索与理解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基于大概念设计高中地理单元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课程标准重构单元,凝练单元主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大概念的指引下进行单元化教学设计时,需要把教学材料和课程标准作为基本的参考资料,要确保所构建的单元授课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统一性特点。另外,教师需要考虑到当前班级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和实际求知需求,要将其与课程标准进行科学融合,从而设计出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特点的单元认知主题,以此来引领学生进行更加高效、更加明确的单元化地理知识学习。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与河流有关的知识包含了四方面课程标准。第一,让学生了解与水循环有关知识。知道陆地水体的类型;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知道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能够根据“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规律和过程;认识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第二,了解与河流地貌有关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图像的方式,认知河流地貌的特点,知道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探寻某一地区河流地貌的成因,了解此地区人类对这一地貌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人地之间的关系。第三,了解与洪灾有关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洪灾的成因,探寻防洪避灾的有效措施。第四,深入了解沿河地区经济带的发展情况。结合某项重大发展战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思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探究这项发展战略在国家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对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依据上述信息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重组。同时,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影响、协调统一”这一地理大概念,制定出“河流与人類活动的关系”这一单元教学主题。
(二)教学内容融合素养要素,制定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着地理教师知识讲授的方向,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教师若想实现高效的大概念地理单元化教学,则需要制定出清晰明确的单元化授课目标。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地理教师在设计单元目标时,需要依据地理大概念,把单元授课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要素进行合理融合,从多角度、全面化、综合性、结构化视角出发,制定出内容更加完善、指向更加明确的地理单元教学目标。
以“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上述四部分课程标准,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针对水循环部分:1.学生需要通过自行绘制长江地区的水循环示意图,展示水循环的过程,突出各水体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了解长江地区的植被类型和生长特点,结合实践活动探索植被在水循环各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提高深度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3.了解长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研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哪些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对于河流地貌部分:观看介绍长江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的视频,分析此地区河流地貌特点,结合具体生产活动研究人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针对洪灾部分:1.小组合作查询长江地区的河流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此地洪涝多发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锻炼合作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思维水平。2.结合现实生活,合作探讨长江地区洪灾防治的方法,制定有效的防洪减灾措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对于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部分:1.找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从现实案例中了解此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探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地理综合认知能力。2.合作探讨长江流域生态问题的案例,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形成良好的地理综合素养。教师通过制定单元化素养教育目标,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找到清晰的单元认知方向。
(三)问题引领单元教学过程,设计驱动任务
大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有着较强的结构化、系统化、整体性和逻辑性特点,其教学内容是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主。对此,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认知单元地理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结构化认知水平,可以开展问题链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地理大概念聚焦核心问题,再分解为一系列探究问题,运用问题链形式让学生在逐步解答过程中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认识,使其在完成驱动任务的同时,提高单元自主探究能力。
以“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四部分教学内容总结出四个核心问题,然后再对其进行科学分解,设计出地理单元探知问题链,利用问题驱动学生完成单元化学习任务。
例如:1.水循环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将其拆分为:长江源头在哪里?长江的补给方式是什么?长江水流向何处?以什么方式回到陆地?沿江地区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哪些影响?思考植被在水循环中有哪些作用?2.河流地貌的核心问题是: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此可以分解为:长江上游、中游、下游、河口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其特点和成因是什么?沿河地区的人类生活对河流地貌产生了哪些影响?3.洪灾的核心问题是:某河段洪灾多发的原因及防洪措施是什么?教师可以将其拆解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洪灾产生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哪些?影响洪灾损失程度的因素有什么?有效的防洪减灾措施有哪些?4.沿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沿江经济带发展?此部分的问题链可以是:概述长江经济带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城镇发展、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哪些优势?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如何?优化长江经济带的措施有哪些?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相处?学生通过逐步解答上述问题,能够透彻理解单元教学中的所有地理知识点,形成较强的结构化认知意识,同时,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整体化、自主性学习能力,改善其地理单元化任务完成的质量。
(四)关注学生单元学习表现,优化评价内容
在单元化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结构化认知效果,而且要重视他们系统化学习的过程,要合理完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突出评价的形成性和主体性特点。
以“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例,教师需要针对单元教学的每个环节、每项活动进行评价标准制定。比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地理实践活动之中,是否对问题链进行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是否形成了结构化认知意识,在措施制定中是否结合了现实因素,是否提高了逻辑思维、迁移思维能力,是否自觉完成了思考任务,是否形成了良好地理核心素养等。同时,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活动,以此来提高其评价活动的参与度,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反思,快速找出认知漏洞,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单元学习的质量,促使其得到全面化、综合性发展。
高中地理教师基于大概念设计单元化教学活动,可以实现有效的结构化教学,有效改善他们地理认知的质量,使其在全面化、综合性单元探知活动中提升地理综合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综合素养。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