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

2023-09-25 00:44刘琅琅卢俊汝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学校

刘琅琅,汪 毅,卢俊汝

(1.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2.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71)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规模出现。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的通知(2020)》等文件,就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各组织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任务。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08年统计数据5800万人相比,下降了88%。[1]但从问题发展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依然是需要人们长期高度关注的社会治理议题。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完成,偏远农村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科教兴国战略新的冲锋号,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2]。适时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和问题,为未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对于保障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家庭的长期发展,维护教育公平,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现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我国未来人才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巴县留守儿童调研情况

留守儿童是现代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群体,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受教育质量也是亟须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2016 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让自己的子女教育和成长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伴随着这一群体的不断壮大,留守儿童群体也随之产生。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隅,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县域面积3437 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31 米,下辖181 个行政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地理位置偏僻,各乡镇距离中心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限制了学生去乡外学习,增大了求学难度;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大多留守儿童家庭仍以传统农业劳作为主,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孩童昂贵的课外活动费用,教育体验远低于城市儿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千千万农村人祖祖辈辈的心声。虽然2020年2月,镇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但由于当地长期经济基础较差,没有足够的财政力量支撑良好教育的发展,以致留守儿童不能接受更为良好的教育。

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依托汉中市绿色联盟志愿者协会2021 年9 月至2022 年3 月开展的陕西省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汉中市社会组织发展项目,对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泾洋街道办、仁村镇、黎坝镇、长岭镇、渔渡镇、杨家河镇、小洋镇等多所乡镇小学300 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发放问卷、考察调研和支教帮扶,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受访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63%,女生占37%;13岁以上的中学生占4%,7岁-13岁在读小学生占84%,7岁以下留守儿童占12%,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42%的留守儿童为单亲家庭,其中2名为事实孤儿;留守儿童监护人89%为农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75%的监护人表示无力辅导孩子学业。“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正是镇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生动写照。

图1 受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家庭社会环境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存在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其中有83%在镇巴县域以外打工,省外的达到了27%,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加之当前存在的家庭、社会、个体等因素的影响,近半数的留守儿童是单亲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存在部分缺失。同时,留守儿童一般寄居在亲戚家、祖父母代养或者在邻居和父母朋友家住宿,具体情况见图3,经济条件都较为一般,不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在亲戚家中时,存在区别对待现象,“只管温饱,不管温暖”,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和自己子女同等的关爱,偶尔还存在歧视现象。

图2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情况

图3 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

第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较差。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了部分突破性进展,但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一方面,由于学校宿舍建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并校等情况带来的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较为紧张,虽然能做到一人一床,但部分宿舍面积仅有2平方米/人。乡镇和学校方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十分重视,正在借助社会力量对学校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改进和补充。另一方面,后勤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和繁杂的学生吃、住、用的保障和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部分学校的卫生、餐饮情况不尽如人意。同时,配套资金投入分配存在不合理情况,有部分学校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学校图书室、电脑室、心理咨询室等硬件建设上。

2.学习方面

通过向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了解在读的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可知,16%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15%的成绩良好,但仍有56%的同学学习一般,13%的同学学习成绩较差,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4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

第一,学习动力不足。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觉得学习并不能改变命运生活,对于学习提不起兴趣。这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无法养成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孩子课后长时间刷手机,受互联网中泛娱乐化、亚文化内容影响较大,不认同当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同时长时间刷手机还挤占了大量课后学习时间。

第二,课后生活监管不足。一方面,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给予有效的课后学业辅导,也没有丰富的课后活动。2017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经过几年的落实,镇巴县中小学普遍安排了课后延时服务,但课后延时服务一般也只有1—2小时,学生剩余课后时间事实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另一方面,受家庭条件限制,很多父母不在身边,或监护人受教育水平较低,基本无法进行学业辅导,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方向可以培养。部分儿童交给了托管所,托管所老师能够解决儿童的一部分教育问题,但一个月1000 元左右的托管费相对而言还是较高。部分儿童有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可以解决一部分课业辅导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但是哥哥姐姐的课业较重,其中一部分人还需要在学校住宿,很难保障留守儿童的日常辅导。

3.心理方面

第一,心理自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差,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他们的父母也不在身边,对父母的爱感受不足,很难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有9%的家长外出打工期间并不能保证每周都与孩子沟通交流,每天与孩子交流的家长仅占13%,具体情况见图5。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父母都不在孩子身边,沟通频率也较低,无法满足交流教育的需要,可以明显感觉其中一些孩子的性格较为消极,与人沟通分享的欲望较低。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他们能够领略到城市生活的繁华,在与自身状况对比之下,自卑心理逐渐产生。

图5 父母打工期间与子女联系频率

第二,个性叛逆敏感。父母由于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只能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孩子,以此来弥补孩子,而祖辈在教育监管过程中通常也较为溺爱,缺乏正确的管教引导。家庭教育缺失的同时,就加深了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逐渐向农村渗透,自卑的留守儿童逐渐产生叛逆敏感的心理。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有儿童个人和家庭的因素,有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因素,也受到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和区域经济条件的限制。以镇巴县为代表的贫困地区此类问题更加集中,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更加复杂,具体有以下三点:

1.代际抚养,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的言传身教及日常家庭活动,对于孩童的情感体验、生活常识、生存技能以及其他行为规范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其监护人大多是祖辈老人或旁系亲戚。由于缺乏与父母朝夕相处的陪伴与沟通,儿童在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引导方面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从而出现一些认知与行为上的偏差。同时,这一阶段是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性源于外部因素对本性的塑造。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易导致留守儿童情感发展不完整、不平衡,滋生出功利、极端、抑郁、暴力等消极心理,对性格养成、角色认知、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影响[3]。最后,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缺乏足够的生存资源,也没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圈,有限的学识限制了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对于贫困的反思会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在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便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理念以及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力量薄弱

根据考察调研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思想观念大多较为保守,文化教育能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监护。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日常代沟较多,双方缺乏良性的情感交流,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出现断层。另外,乡村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教师,但长期以来乡村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流动性较大。近年来,虽然乡村教师整体数量较以往有所提高,但学科结构存在失衡现象,这就使得留守儿童教育多以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为主,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等科目被逐渐边缘化。即使开设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或自然科学实践课程,也并非专人专职长期授课。一方面,当下的素质教育要求使得学校配备了相关硬件设施,但是现有师资难以生动开展教学活动或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一般,使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受挫折[4];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缺失,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无法维持教学整体性和长期性,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工作开展较为复杂。由于缺乏非学业性质课程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大多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难以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感和价值观,难以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索精神,难以塑造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健康儿童。

3.社会教育环境复杂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逐渐增加,相关政策在不断落实,社会、村镇也逐渐形成了支持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乡村支教团、村镇服务站、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等各种形式支教、帮扶计划对促进留守儿童教育起到了极大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但这些支持计划在时间上、空间上受限较大,大多属于短期支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在方式上大多以物资捐助、课后服务为主,难以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根本性影响[5]。没有可持续的教育支持体系,乡村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就无法从根本上阻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城乡经济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但文化鸿沟仍然存在,社会整体环境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比如,部分教材教辅资料不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乡村振兴新面貌,不利于留守儿童对乡土家园的认同。同时,一些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文化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的快速传播,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向留守儿童中渗透,但由于学校和老师监管范围有限,监护人判断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此类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提升对策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教育基础

文化上贫困与教育资源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村的经济滞后,无法维系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发展乡村产业,阻断经济贫困是摆脱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让乡村居民能够掌握稳定、持续的生活收入,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比如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副产业、文化产业等,以发展乡村产业为契机,创造本地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居民稳定充分就业,创造乡村建设的人力资源,让乡村人口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的动力。与此同时,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反哺教育,创建现代化教育环境,助力学校教育,比如营造健康的乡村文化环境,强化其对乡村文化的培育功能,充分挖掘各地丰富的、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文化资源浓厚的乡土教材;各级政府要保障劳动力的合理稳定流动,保障留守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助力家庭教育;开展精准帮扶,搭建长效合作机制,助力社会教育[6]。

(二)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场域。完善学校教育,首先需要在源头上把好关,对于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由量的增补转向质的优化。首先,要加强薄弱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体育、自然、音乐、美术,可以统一解决此类课程教师的编制问题,采取流动教师方案,让这些课程教师在几个村镇中小学中流动起来。其次,在培训内容上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重点提高班主任关爱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和责任心。同时,学校应该联合相关部门对当地资源进行分类,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绿色教育基地,有条件的可以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建立乡风教育的示范基地或特色教学示范阵地,组织留守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先辈足迹,培养留守儿童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教学方式上,完善学校的多媒体设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模式的引入,方便留守儿童开展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7]。再次,简化定期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减轻乡村教师的案牍负担,尝试与高校合作、定期请专家进行培训,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方案来组建合理完善的管理系统。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激励,除了工资和职称等方面的倾斜照顾外,还可增加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补贴,缩小乡村教师城乡收入差距。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亲子沟通

随着留守儿童家长监护意识的提高、监护责任的履行与经济能力的增强,来自家庭方面的教育支持越来越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家长不能够返乡就业,家校合作就成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它力图通过多渠道与留守儿童父母进行长期有效沟通的方式,让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可持续交流。第一,家校合作要努力创造亲子沟通机会。交通的便利也为留守儿童家人团聚提供了便利,学校应鼓励父母抽出空闲时间返乡,面对面与儿童沟通,使其亲切感受父母的爱与关怀,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随着线上平台的发展,学校应当成为亲子沟通的纽带,掌握家长的联系方式并约定时间进行交谈[8]。第二,家校合作要配套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村镇和学校要建立两套档案,建立纸质档案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交流,及时更新电子档案确保工作在外的父母能够实时掌握子女学习生活状况。第三,家校合作要发挥激励和劝诫工具的功能,通过开线上家长会等方式,鼓励优秀先进的家庭分享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讨孩子的心理健康、智力开发等问题,使家长和监护者了解、掌握更加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振乡村认同感

网络化信息化也应当,网络媒体和科教部门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要重视乡村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在信息化教育扎实推进的同时保障通讯网络的高质量覆盖,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充分获取外界信息,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了解更加立体的世界。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应当在乡村校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留守儿童正确看待自身发展的意义,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各种形式帮扶留守儿童;科教部门必须制定编写适应乡村教育的教材和宣传读物,不能让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脱节,避免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乡村学生与生养自己的乡村割裂,教材和相关宣传读物应该充分体现乡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乡村学生提振乡土认同感,增强自信、发奋学习。

结语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融合、构建教育支持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随着《“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发布,城市落户限制取消或条件放宽,将来部分留守儿童可能会随着父母进入城市生活,从而使得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逐步减少,但在一段时间内其数量不会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因此在乡村振兴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必须重视的方面,必须要采取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保障留守儿童教育权益。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