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金艳
(拜泉县上升乡人民政府,黑龙江 拜泉 164702)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而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是国外养牛业的常见病,2019 年我国首次确诊该病,近几年偶有发生,相关部门和养牛企业应对该病给予高度重视,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做好该病的综合性防控工作。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牛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绵羊、家兔、黑羚羊等都有易感性,但该病不感染人,不是人畜共患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蚊、蝇、虻、蜱等虫媒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牛采食被该病毒污染的饮水和饲料或直接接触病牛会发生感染。该病毒通常分布在患牛的皮肤结节、血液、肌肉、内脏、唾液和精液以及鼻腔的分泌物中。经治疗康复牛体内会携带一定量的病毒,会有持续带毒排毒超过3 周。此外,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该病的潜伏期14~35 d,病牛呈现出稽留热型,一般会有7 d,病牛体温超过40 ℃。其皮肤表面有异常隆起、硬块或直径10~50 mm 的结节,对触摸皮肤异常区域有疼痛感。结节最早出现在病牛的头部、颈部、胸部和会阴以及四肢等部分,一些病牛的结节会遍及全身,比较严重的病牛可见其牙床以及脸颊内部有肉芽肿病变。此外,病牛的体表淋巴结肿大,腹股沟的外侧、耳下和肩前以及后肢等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并且在其胸部、四肢、胸下部以及会阴部伴有水肿变化。皮肤结节通常形成于表皮层和真皮层间,形状各异并且大小不一,而且多个结节还能融合成更大的不规则肿块,病情严重的病变区域的皮肤可能发生坏死,从而会招引蚊蝇等虫媒叮咬,最后病变坏死区域形成非常明显的硬痂,待硬痂脱落后病变区域会出现明显的病变深洞。该病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或蝇蛆病,导致病情更进一步恶化。通常病牛痊愈需要数月时间,体质较虚弱的母牛或妊娠母牛是主要的发病群体,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病毒株种以及牛的品种有关,其中黄牛易感性最强,犊牛感染后的死亡率约5%,对养殖场户的经济收益影响较大。
3.1 病牛的口鼻和内脏表面等部位出现病变,随病情发展,陆续出现眼角膜疼痛性溃疡,同时其眼鼻等部位出现分泌黏性脓液。病情加深,病牛则会出现角膜炎,并且在其眼鼻、直肠、乳房、口腔、外生殖器等部位的黏膜处可见有结节和溃疡。
3.2 病牛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内表面有结节性的病变,以口鼻、气管、支气管、阴道、包皮等部位的病变非常明显。同时病牛的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脏肿大、心肌外表面异常充血或出血,这些部位充血时会有块状淤血。牛的肺脏、肾脏、肝脏、脾脏等是该病病毒集中攻击的部位,肺脏有少量的出血点;肾脏表面可见有出血点;肝脏异常肿大,其表面呈钝圆状态;胆囊异常肿大,是正常胆囊的2~3 倍,伴随有异常的血斑;脾脏异常肿大,质地变硬,伴有异常出血;感染牛的气管黏膜异常充血,气管中有大量黏液,胃黏膜出血,小肠呈弥漫性出血状态。
4.1 鉴别诊断 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牛伪结核病皮肤病、牛疱疹性乳头炎、牛嗜皮菌病和牛皮蝇感染等疾病比较相似,诊断时需加以甄别。
(1)结节性皮肤病:病原是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主要感染对象是牛和水牛,多发于每年的6~9月份,可见病牛的局部皮肤上出现直径大概在1~5cm 的结节,集中在病牛的头部、颈部、胸部、背部等部位,一些感染的患牛会有全身遍布结节,结节如果发生坏死、破溃或患处皮肤脱落后会出现深洞。预防措施是给牛群接种相应的疫苗。
(2)牛伪结核病皮肤病:病原是伪结核性棒状杆菌主要感染牛、猪、羊、兔等动物;其中牛感染发病率低于30%,牛感染后不及时处理,病死率可高达50%。多发于每年的6~10 月份,主要发病对象为初产母牛,与病牛接触传播,吸血性昆虫为传播媒介。病变集中病牛的口、鼻、颈、尾根以及后肢内侧,其皮肤表面可见有3~5 mm 的丘疹,一般不会破溃化脓;病牛会奇痒难忍并对患处反复摩擦,导致局部脱毛。用刀割开丘疹的表层可见干酪状的坏死病灶,将病灶割掉之后就会出现溃疡面。在生产中应该重视牛皮肤的清洁处理,保持饲养舍的卫生状况,避免牛群的皮肤或黏膜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3)牛疱疹性乳头炎:病原是牛疱疹病毒2型,主要感染是牛、猪、羊、兔等动物;牛的发病率低于30%,如果继发感染病菌没有及时处理,病死率会高达50%。该病多发于每年的6~10 月份,以初产母牛为主要发病群体,主要通过与病牛接触感染,吸血昆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可见病牛乳头周围的皮肤肿胀,患处皮肤表面会不断变软且脱落,呈现出没有规则性的深层溃疡,随后会结痂,但多数的病牛会在结痂后的2~3 周痊愈,其中部分病牛在疾病的后期会伴有乳房炎和淋巴结炎。积极消灭蚊蝇等吸血昆虫,保持饲养舍的卫生环境,定期对饲养舍以及活动场所彻底消毒与杀菌处理。
(4)牛嗜皮菌病:病原是刚果嗜皮菌属于皮肤的专性寄生菌,主要感染牛、羊、马等反刍动物;多发于炎热地区的多雨季节。可见病牛的局部皮肤有小丘疹,会分泌浆液性的渗出物,渗出物还会与病牛的被毛发生粘结形成油漆刷子的形状。可见其患处的皮肤有渗出性皮炎和结痂块。保证饲养舍的卫生状况,并加强对牛群的日常管理。
(5)牛皮蝇感染:病原是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虫卵在病牛体内寄生之后,虫卵从孵化到幼虫钻入病牛体内需要经历长达9~11 个月,成熟的幼虫从病牛体内钻出而在外界环境中化蛹,随后再经历1~2 个月转变为成虫。病牛的背部和尾部等部位皮肤会先出现隆起,再发生穿孔并伴有血液和脓汁流出;在雌蝇产卵的阶段,病牛有恐慌以及发狂等表现。用力挤压其皮肤的隆起处,会出现乳白色的幼虫爬出。所以割除掉病牛患病处皮下的幼虫,可有效避免幼虫化蛹成虫,进而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4.2 实验室诊断 (1)血清学检测:检测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病毒中和试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具有敏感度高且特异性强等优势,但应用成本较高,不易推广。
(2)病原体鉴定: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成本低廉且高效便捷的鉴定病原体的方法,此法需要在病牛有症状后,采集其结节、结痂、唾液和血液以及口鼻分泌物作为样品进行病原体鉴定。病毒分离耗时较长且投入的成本高,但联合PCR 后,能有效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活性的病毒,可给鉴定病原体提供重要的支持。
5.1 疫苗免疫 对该病最为常用最有效的防控方法是疫苗接种。通过给病牛接种GTPV 疫苗和SP-PV 疫苗,在养牛生产中可以通过给牛群接种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而实现防控该病的目的。
5.2 防控措施 (1)加强宣传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不同地区的不同级别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以及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工作人员,学习该病的防治措施以及防治知识,通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举办相关的培训课程、发放相应的宣传资料、组织疫病检测等方式,全方面提高饲养场户对疫病的防控意识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对该病的防控管理效果。
(2)加强饲养管理:首先,应该证及时将饲养舍内外牛的排泄物清除干净,对进入饲养生产区域的人员以及车辆要提前做好必要的消毒措施。还应保证牛日常的营养摄取,提高牛群机体的抵抗能力。其次,要尽可能减少引种调运情况,必须引种调运时,应严格执行相关部门的调运规定,严格落实相关引种疾病检疫要求,对用于引种调运的车辆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并有效落实相应的落地隔离以及饲养观察等工作,对引种调运的牛按要求隔离饲养30 d,确定引入牛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最后,要加强养牛生产区域的虫媒调查以及捕杀工作,可用杀虫剂以及防蚊网等对牛场附近的吸血昆虫及其幼虫进行全面彻底的捕杀。
(3)疫病检测:兽医实验室以及相关的检测人员应该不断提升对该病的实际诊断能力,通过引入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更好开展对该病的诊断工作。同时,不同的饲养地区相关的单位平时也应该组织技术骨干人员外派学习,更多地参与上级组织的相关试验工作,以确保各实验室的疫病检测能力以及相关的检测资质能够不断提升。
(4)疫情排查:相关管理机构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对饲养区域内的各饲养场进行疫情排查工作,发现牛有1~5 cm 的结节和结痂以及该病的其他病特点,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限制疑似病牛随意移动,并组织相关专家组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以及疫病检测工作开展深入的研究。
(5)疫情处置:如果发现疑似病牛,应该在确诊后严格执行该病的防治技术规范,按照规范要求划定疫点、疫区以及受威胁区,并对感染病牛及时采取扑杀以及无害化处理,对相关的饲养区域进行多次的消杀处理,对疫区内所有的吸血昆虫开展全面捕杀处理,对受疾病威胁区的牛群采取全面的疫病检测,并做好疫情的风险评估工作,有效避免疫情区域的进一步扩大。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工作比较复杂,要不断提升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饲养人员的饲养管理水平。避免或降低牛结节性皮肤病给养牛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控原则,有效落实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发现疑似病牛,应及时的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诊断,严格执行相关的防控要求,有效避免该病发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