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雨薇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1
据2020 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相关报告显示,国人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8 ~24 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在2021 年11 月,我们对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21级新生总共1711 人进行心理普查,结果显示二级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同学267 人,占总人数的15.6%;三级心理问题(发展性心理问题)同学366 人,占总人数的21.4%,高出二级心理问题近6 个百分点。其中艺术类学生占比58.6%,超过非艺术类学生近9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艺术类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所谓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即学生在选择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与现实社会发生摩擦和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困扰的表现。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相互沟通从而产生生活上的联系,进而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或者是相互影响[1]。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发生在同学、老师之间。
1.与同学的人际交往
现在的“00 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是一个个家庭的“小公主”“小王子”,虽然心地善良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轻易就会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这种行为意识和习惯可能在入学前期表现并不十分明显,越相处越熟悉的人往往感受会更加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同学间正常交往的重要因素。
2.与老师的人际交往
与同学人际关系可选择性不同,和老师的关系是非选择性的,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同学话不投机可以选择不沟通,但是不管这个老师你喜欢与否,相处是否融洽,师生关系不可选择。不良的师生关系会造成师生间的不信任和不配合,更严重的会引发班级群体性事件,影响班级秩序和学生的有序管理。现在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之前的师生关系,之前强调老师的权威性,而现在更加注重“以才服人”,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才情是能否获得同学们认可的关键。
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往往这些学生对于感情更加容易上头,对于甜蜜恋爱之后的失恋会引起他们内心巨大的心理落差,往往表现为冲动、激进或者是抑郁(更有甚者自伤)这两个极端。有些同学通过哭泣、讲述等宣泄行为可以进行自我排解,有些过激反应的同学需要我们及时干预。
高中时期,艺术类学生不但要准备专业课考试还要准备文化课考试,比非艺术学生承受着更多身体和精神的巨大压力。一旦进入大学,脱离了父母和高考的诸多限制,达成了上大学的目标,开始逐渐在大学校园里迷失,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前进方向。短期目标的缺失引发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这已逐渐变成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拦路虎。
将艺术类大学生与非艺术大学生相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艺术类大学生身上的叛逆气息更重。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更愿意挑战权威,喜欢求异。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特立独行的穿衣风格和沟通方式;性格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骄傲且自卑,觉得自己专业性很强却又往往需要他人的肯定,甚至会为了一句肯定而感动得热泪盈眶;思想上,不喜欢遵守规则却又反感他人不遵守规则,愿意为一切不平之事发声,对于任何事抱有批判的意识,单纯向往绝对的公平与正义。越是管控严厉,越会让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如同弹簧,压得越厉害跳得就越高。如果将逆反心理看作是一个契机,学生便可抓住成长的机遇乘风破浪,但是一旦不加以适时引导,不受控制的逆反心理就会将学生引向深渊。所以掌握“顺毛撸”的沟通艺术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1.极强的情感感知力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情感和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创作源泉,这也就决定了大多数艺术学生的敏感和极强的情感感知力。在这一年龄阶段里,极丰富的情感会使青年大学生感到兴奋甚至是失眠,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大起大落,冲动且不稳定,更有甚者可能会发生言语上的冲突。
2.主观随意性
既然学艺术,那就离不开艺术创作,往往艺术创作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灵活空间,他们就会将这部分灵活性和创造力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些学生不喜欢学校的条条框框,也敢于打破种种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喜求助他人,喜欢自己高效、一针见血的处理方式。
3.不同艺术类专业,学生性格差异大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广编、环艺、视传等偏向文艺类和美术类的学生并不善于言辞,更有甚者会表现出一丝内向和怯懦,但事实却是他们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倾注在自己的文本、拍摄的视频或者是自己的美术作品当中。而表演、舞蹈、播音等展示类专业性格往往会更加活泼和外向,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欲极强,有问题会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和反馈。
部分艺术类学生家庭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父母离异、父母忙于工作,对于学生的物质需求只要能满足的就全部做到,而真正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与渴望。学生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环境之下,会逐渐做出一些行为大胆且出格的举动来引起监护人的重视,如果在这一阶段家长还想着用钱或者一味宠溺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进而解决问题,那就是剜肉医疮,致使事情走向更加无法挽回的地步。等到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他们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就会比一般家庭的孩子略显严重,呈现出叛逆、情绪化、敏感等特点。
在做发展性心理问题学生的回访工作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感情逐渐稳固开始产生信任,学生慢慢会将一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些主观造成发展性心理的原因讲述出来。以表演班一名男生为例,在拿到他的新生测评报告时,他的几个维度(焦虑、抑郁、敏感、睡眠困扰)分值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分。在初次面谈时,发现该同学除了左手小拇指关节外翻之外,再无其他异常,询问手指情况该同学含含糊糊带过。在接下来相处的一年时间里,该同学断断续续讲述了自己高中时期的一段经历。这个学生家在山东,山东是一个尊师重道学习氛围很浓的省份,而他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被从商的父母寄予厚望。15 岁左右的男生正处在叛逆的年龄阶段,上课不听讲被老师罚站走廊,这种事发生几次后导致师生关系恶化,老师从心底里开始觉得他是一个坏学生,开始恶语相加,甚至有些过分的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上升到家庭的高度,直至家长被叫来学校。当着老师的面,父亲对着他的左手猛抽了一鞋底。从此往后,他的左手小拇指关节外翻并且有了失眠、焦虑、抑郁的症状,开始敏感和多疑。并且到了今日,只要一想到高中的那段经历,他就会特别紧张。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的心理测评那几项维度分值会高。由此可见,个人的某些特殊的成长经历,也会对现在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困扰。
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甚至是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会自信地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唯一。但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受到社会监督,这个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是严厉且挑剔的,这会与学生的内心自发的优越感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有些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报考艺术类专业时,并没有考虑到是否与自身性格相符,以至于产生自我怀疑,在现实和理想中苦苦挣扎,在大学就读专业课时产生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感,进而出现一些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
1.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
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服务岗位,并在每个宿舍专门安排1 名宿舍长与班级心理委员成立班级心理健康站。心理委员由学校的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老师统一负责管理和培训。心理委员培训会每个月1 ~2 次即可,旨在帮助心理委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有效疏导和缓解同学个人情绪,按照规定流程上报给辅导员和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联防联动系统机制流程图
2.对于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
发展性心理问题具有很深的隐藏性,尤其是刚入校的艺术类大学生,大多会给老师同学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会造成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错觉,这些错觉就有可能给我们在未来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留下隐患,所以新生的心理普查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于排查出来有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加关注,注意方式方法,有必要也可让与专业人员介入,寻求外界帮助,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健康、阳光、积极的方向发展。
3.家校联合
有些家长为了学生能在学校不受同学和老师的区别对待,往往会选择对辅导员和学校隐瞒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压力。所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不对劲,觉得已经超出自己所能解决的工作范畴,需要第一时间和家长进行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及时和家长商量有效的应对措施。辅导员带200 多个学生精力有限,无论学生在校与否提醒家长多加注意随时关注,也是为学生提供了多一份的保障。
4.提高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人文学科。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同样的心理问题面对两个不同的学生,所用的沟通方式和方法也一定不同。这就需要校内的辅导员老师和专门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拥有专业的心理学常识和基础的处理方法。要自我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打造出一支信得过、扛得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也可与同类院校多交流沟通,取其精华提升自身。
大学生进入校园,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他们之所以与学校建立联系也正是通过辅导员这条纽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是第一负责人也是最为基础的屏障。要使辅导员这道基层屏障发挥作用,那最为重要的就是下沉基层,融入学生之中[2]。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不把自己放在他的对立面,而是当成他的朋友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可能一次两次的沟通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但日久见人心,师生之间逐渐会建立信任,这些信任会让学生在有困难或疑问时第一时间想到辅导员,辅导员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处理与干预,防止事态恶化。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他们的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没有什么重视程度,可见原先的心理健康普及程度远远不在我们的想象范围里,总是在某些角落有所疏漏。对于现代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朋友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自己喜欢的社团,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维系朋友间的友谊和社团的稳定发展。如果正确引导学生团体,这将会是照亮那个我们有所疏漏角落的曙光。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放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3];也可加强学生团体负责人的心理健康培训,因为大家都是学艺术的,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话题,可以对这个社团所有成员进行有效督导;再有,朋友们的相处会给艺术类大学生一种和谐融洽的交友环境,这使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可以极大缓解发展性心理问题的焦虑和不安。在给朋友吐槽的过程中,也是给不良情绪一个合适的出口。
艺术类青年大学生带着自身的才华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迈入大学校园,满怀着期望和憧憬,但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惑,有些同学通过自我调节迈过了这道坎,有些同学却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和干预。现在我们处于通信快速发展的年代,艺术类大学生早早实现了自我的觉醒,拥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独特的看法和追求,但独特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发展性心理问题,这一类问题有其独特的隐蔽性,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错。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以心换心,获得学生的信任,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