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2023-09-25 03:18方胜胜张芳芳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3期
关键词:对称性步态患侧

方胜胜 张芳芳▲ 胡 星

1.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淮安 223300;2.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淮安 223300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因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管向大脑供血不足引起[1]。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特别是运动神经元受损,极易出现偏瘫等并发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2-3]。平衡功能训练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虽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但临床应用受限[4-5]。脑卒中后患者重心转移能力降低,同时伴有平衡能力下降,包括感觉障碍、姿势异常等[6]。临床研究表明,在坐站转移过程中,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双下肢负重存在不对称性,且负重不对称性越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越低[7-8]。相关研究指出,足的位置可影响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时双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当患者将足部放置在正确位置后,可以显著提高坐站转移时下肢负重的对称性[9]。双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训练对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具有一定的帮助[10]。双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训练有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与下肢功能。本研究通过调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位来对其实施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观察该训练方式对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1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 例)与研究组(51 例)。对照组男35 例,女15 例;年龄41~89岁,平均(62.14±11.04)岁;偏瘫类型:左侧37例,右侧13 例;偏瘫病程(12.59±3.25)d。研究组男31例,女20 例;年龄31~82 岁,平均(60.45±11.67)岁;偏瘫类型:左侧39 例,右侧12 例;偏瘫病程(12.97±3.4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1],且经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患肢Brunnstrom分期为Ⅲ期;③一侧运动功能障碍;④首次发病;⑤病情稳定;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疾病;②伴有恶性肿瘤;③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小脑病变等其他影响平衡功能的疾病;④伴有关节炎症、骨折等疾病;⑤伴有心肺疾病。本研究经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YX-H2018-LL-107)。

1.2 研究方法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包括日常活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双足平行位坐站转移训练,具体为踝关节背伸15°、10°、5°。研究组接受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患侧足置后,康复师站在患侧,辅助患者坐在调节好高度的座椅上,并进行反复练习。具体为双侧踝关节背伸15°、10°、5°,难度逐级增加。训练期间要根据患者自身速度进行,并遵循渐进、由易到难、个体化的原则。两组均接受一对一训练,40 min/次,1 次/d,每周5 次,持续4 周。

1.3 观察指标

①平衡功能:训练前后采用Bre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12]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包括站、坐、行走等14 个条目,每个条目0~4 分,总分0~56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强。②坐站转移稳定性:训练后所有患者均以自身适宜的速度进行坐站转移,采用平板式压力测定设备测量人体重心点在矢状面的最大摆动幅度(maximum swing of the body’s center of gravity on the sagittal plane,COGX),并记录从站到坐时间、从坐到站时间。③步态对称性:训练前后分别采用Gait Watch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青岛世纪杰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评价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等步态对称性参数。④生活质量:训练前后分别采用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QOF)[13]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0~10 分,分值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差。⑤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前后通过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ale,MBI)[14]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BBS 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BBS 评分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训练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注BBS:Breg 平衡量表。

2.2 两组坐站转移稳定性比较

研究组COGX 高于对照组,从站到坐时间、从坐到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坐站转移稳定性比较()

表2 两组坐站转移稳定性比较()

注COGX:人体重心点在矢状面的最大摆动幅度。

2.3 两组训练前后步态对称性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步长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步长偏差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训练前后步态对称性比较()

表3 两组训练前后步态对称性比较()

2.4 两组训练前后QOF 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QOF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QOF 评分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训练前后QOF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训练前后QOF 评分比较(分,)

注QOF:生存质量量表。

2.5 两组训练前后MBI 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M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MBI 评分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训练前后MBI 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训练前后MBI 评分比较(分,)

注MBI: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

3 讨论

在坐站转移过程中,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偏向健侧,会对患侧下肢的伸膝伸髋等肌群肌张力产生严重影响,给患侧下肢功能的恢复造成一些不便[15-16]。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旨在为寻求一种更优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研究组BBS、QOF、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步长偏差低于对照组,COGX 高于对照组,从站到坐时间及从坐到站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步态对称性,坐站转移稳定性,并可缩短坐站转移时间。

脑卒中现阶段的康复治疗主要关注于纠正重心不平衡、不对称姿势,通过感觉、视觉、听觉反馈进行对称性运动和不对称负重[17-20]。研究表明,对称性负重训练能够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跌倒率[21]。本体感觉在运动控制和姿势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脑卒中患者存在本体感觉障碍,而本体感觉与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及人体姿势的稳定性等关系密切[21-23]。本研究中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可以通过增强患侧下肢本体感觉输入来刺激神经系统产生特定反应,有助于重塑和恢复受损脑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患侧下肢放置位置也可以提高患侧踝关节屈曲角度,增强患侧膝踝关节力矩,进而改善患侧下肢肌肉功能。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坐站转移时,伸膝肌群的强度与下肢负重的对称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下肢负重对称性较低的患者伸膝肌群的力量较差[24]。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干运动在坐站转移时对下肢负重的对称性有一定影响[25-28],通过调整足位能够调节下肢负重与躯干运动[29]。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能够有效保护健侧,患足置后能够使本体感觉的刺激更加均匀,可有效激发双侧运动促进机制,进而增加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研究结论可能不够准确,后续可增加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坐站转移稳定性及步态对称性,并可缩短坐站转移时间。

猜你喜欢
对称性步态患侧
步态异常,老年人应警惕这些疾病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更 正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巧用对称性解题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