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技术时代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之道

2023-09-25 19:35郝玲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海德格尔技术

郝玲

摘 要: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改变了自然环境曾经赋予人类的美好。海德格尔赋予了技术以本体论的地位,在他对技术本质的追问中,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世界中更真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海德格尔 技术 人与自然 生态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205-02

一、技术之本质

在技术导向型的现代社会中,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人类利用技术在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这一切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以对自然的无休止地索取来获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技术对自然的宰制越来越强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技术逼迫着人类去适应它日新月异的节奏与变化,但向我们呼啸而来的是普罗米修斯的圣火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却是未知的。

海德格尔凭借现象学即“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建构了 “人在世界之中”的生态整体主义,他反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之中”是指,“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之所依寓之、逗留之。”{1}人类(此在)居于世界(在世)之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物我合一的、不可分割的生态整体。伯格提出“看之方式”的概念,即任何人观照自我及世界都有自己的某种认知方式,这些方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海德格尔指出,在目的(工具)理性控制下的技术时代,自然被视作资源与对象,摆置在人的面前。“人把世界当作对象,在世界的对面把自身摆出来,并把自身树立为有意来进行这一切制造的人。”{2}人类的存在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利用技术对自然进行有目的的征服与剥夺,而这将导致“干脆席卷至其终点的——对‘自然’的摧毁”。{3}

海德格尔追问现代技术本质的思想十分深刻,他在《技术的追问》中将技术的本质解释为一种解蔽,这里的“技术”是源始意义上的技术,它来源于存在,是真实的东西即真理发生领域的解蔽,面对自然遵循着“领受大地的恩赐,并且去熟悉这种领受”的原则;而现代技术则使自然万物处于订造与被订造、计算与被计算之中,是“促逼”着的解蔽,对待自然“是一味地利用大地”{4}的态度。

换言之,源始技术以自身的存在为限进行解蔽,是一种原始意义上的自然地“带出”。例如风车转动产生的能量完全是靠自然界风的吹拂,土壤里粮食的丰收是靠自然界的雨水和肥料,作为一种解蔽的方式,源始技术“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神、人‘四方’归于一体”。{5}这种特质的技术是“自然”“人”“神”彼此互为存在,互相平等,属于聚集式的“产出”,是真理的解蔽。而现代技术本质上一种“促逼”的解蔽,“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6}“人”作为“四重整体”中的一方存在,此时已转变为主宰一切的支配者,與“自然”“神”走向对立。例如风车在有风的条件转动所产生的能量被储存起来,以备在无风的自然条件下使用,土壤的肥沃不仅仅依靠自然,而通过技术额外补充微量元素或其他手段来改变等等,现代技术使自然沦为被摆置的工具,陷入被订造的危险之中。

二、技术时代的沉思

但“哪里有危险,哪里也有救”。{7}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歌,首次提出了“诗意栖居”,表达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理想。他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平等游戏,受老子《道德经》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哲学的启发,提出“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即“大地之上、天空之下、诸神之前”,加上“终有一死者”的人。这“四重整体”一方面我们可以看作是“地球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即自然的环境和精神的环境。海德格尔又进一步强调“栖居的基本特征乃是保护”{8},“保护本身并非在于,我们没有损害所保护的东西。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保留某物的本质的时候,在我们特别地把某物隐回到它的本质之中的时候,按照字面来讲,也就是在我们使某物自由的时候。”{9}这里的“保护”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性的保护”,也就是“把某物释放到它的本己的本质中”{10},人与天地万物都能如其所是的自由地显现着自己。

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呢?在海德格尔看来必须要保护自然、拯救大地。“拯救不仅是使某物摆脱危险;拯救的真正意思是把某物释放到它的本己的本质中。拯救大地远非利用大地,甚或耗尽大地。对大地的拯救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这只是无限制地掠夺的一个步骤而已。”{11}人类通过技术使自然从存在者的本质中脱离出来,也使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从存在者中抽离了。“现代科学和极权国家都是技术之本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技术的随从。”{12}技术哲学家伯格曼提出“装置范式”的概念,意思是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由技术所催生出来的各种装置,这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技术对人类和自然的“促逼”与“支配性暴力”,使天空与大地、人和神的无限关系被打破了,“栖居”成为了“技术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就是要从技术的宰制中挣脱出来,使万物回归其本己之中,“让存在者如其所是地存在”。

三、回归艺术之境

人类对自然无节制地索取,以及对自然“人定胜天”的征服欲,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频发的生态问题正将人类置于一个自我毁灭的境地。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技术使一切存在者都被抽象为一种可计算的市场价值,人类成为高高在上的世界主体,自然世界沦为对象化的客体,技术给自然带来的摧毁,使自然无法显现其存在的本质。要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的这种紧张局面,我们就得考虑重建韦伯所提出的价值理性,改变对自然的主客二分关系,走进自然,回归自然,因为有效抵御技术的目的(工具)理性的方式,就是与其对立的价值理性了,当社会领域中的价值理性变得越来越微弱时,人类就会沉醉于技术所带来的“装置范式”之中,在技术中迷失本我,使天、地、人、神皆处于某种危险中。

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的文末中提到了艺术救赎之路的可能性。{13}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创造美的过程,是将美的真理从遮蔽中自然解蔽的产出,在现代技术“促逼”和摆置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海德格尔憧憬着艺术所带来的诗情画意的美的追求能使人类摆脱技术之天命。梁启超说过:“要而论之,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了,那民族就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用,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为有趣。”{14}艺术不仅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而且是我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德国美育之父席勒表达过类似意思,卡西尔说宗教、艺术、科学是衡量人类文明的平行尺度,马克思也指出人类把握世界有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式。人生最高的生态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即“自己与宇宙同一”,{15}体现了人对生态境界的终极感悟和审美理解。

人类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的馈赠,自然不仅滋养了人,而且也滋养了艺术本身。也许可以说艺术家对自然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态度,艺术不是闭门造车,艺术家的创造灵感必然是来自其对自然的体悟和生命的感慨,尤其是对自然的直接体验。而如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人们更多地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看,我们所感受和理解的世界大多已经被加工处理过了。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或者本源的了。

黑格尔曾经说过:“现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詩意的世界。”{16}所谓诗意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要有一种和谐的关系。自然滋养了人和艺术,人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与尊重,不要再以科学理性精神把大自然肆意破坏。艺术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面对如今的生态困境,艺术绝不能无动于衷。

注释:

{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p64

{2}{12}[德]海德格尔.诗人何为[M].载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p428

{3}[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293

{4}[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1.

{5}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M].trans.by Albert Hofstadter.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Row Publisher,1975:49.

{6}{8}{1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册)[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32.

{7}[德]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M].p946

{9}[德]海德格尔.筑·居·思[M].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1192

{1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193.

{1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52-954.

{14}梁启超:《美术与生活》,载葛春、蒋俊编选《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79.

{1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77-388.

{1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6.

参考文献:

[1] 范玉刚.睿思与歧误:一种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 黄万盛主编.危机与选择——当代西方文化名著十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 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 冯德浩.从追问技术到技术批判——从海德格尔到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之逻辑演进[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5] 黄漫.刘同舫.现代技术文化之拯救与超越——以海德格尔的技术文化观为基点[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03)

[6] 赵奎英.技术统治与艺术拯救——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及其生态伦理学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7)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海德格尔技术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