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实现共同富裕的机理、因素和路径

2023-09-25 19:35梁予昉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许昌市实现路径

梁予昉

摘 要:河南省许昌市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开放合作优势明显,具备了共同富裕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应以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通过汇聚一流创新要素,积极推动城乡产业协调,持续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开放型经济,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统筹推动城乡服务体系建设,进而实现许昌市共同富裕。

关键词:城乡融合 共同富裕 实现路径 许昌市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138-02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与实践经历了由城乡二元到农业改革到城乡统筹,再由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把城乡统筹放在首位,开始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关注国家重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提出了城乡融合“三步走”战略,形成了“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着手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那么,许昌市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课题。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机理分析

在促进城乡融合过程中,资源融合是基础、空间融合是载体、制度融合是支撑保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许昌市向共同富裕发展。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

城乡融合通过人口、资源、基础设施、资金等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使乡村与城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包括资源融合、空间融合和体制机制融合等等。资源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空间融合是基本载体,制度融合是支撑保障。三者通过资源重整、空间重构与制度重建等机制激活城乡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

(二)资源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城市拥有资金、设备和技术优势,而乡村具有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城市通过“人口—土地—资金—技术—政策”一体化,将资金、设备和技术优势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乡村经济和农业全产业链,吸引更多优质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乡村现代化发展。城乡只有通过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源。因此,只有通过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构成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空间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载体

城市与乡村空间在生产、生活与生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可以通过城乡空间功能调整,引领城乡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城市是资本、技术、教育等资源要素的载体,城市可以通过要素的流动为乡村提供生产与生活所需的服务。另一方面,乡村具有山水林田湖矿等空间要素,不仅为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为城乡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城乡通过资源、能量、人口与资本的双向互动,促使城市与乡村产业、生态与功能融合,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实现功能的优化互补和互惠共生,共同推动共同富裕。

(四)制度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保障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制度融合是对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保障。制度融合通过调节资源、财政资金与公共服务等在城乡的合理分配,不断推动城市要素转移到乡村地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城乡系统的资源具有流动性与整体性,要素的流动可以通过城乡资金投入的均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实现城乡发展的协同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最终实现城乡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构筑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制约许昌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

(一)城乡经济分化,城乡空间二元结构明显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的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3655.4亿元,居全省第4位;全市年人均生产总值72159元,人均GDP位居全省前3位。但是,整体而言,许昌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二)城乡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城乡联动不足

就产业体系而言,许昌市的三大产业体系相对健全,整体发展水平也比较高。然而,受城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空间与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产业融合水平仍有待深入提高。

(三)城乡资源融合机制不够健全,双向流动受阻

城乡资源要素融合的层次不高,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的单向流动。首先表现在人口流动上,以乡村向城市净流入为主,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劳动力短缺。其次,是乡村土地入市交易不畅,不能实现入市交易。最后是农业回报率低,资本下乡的积极性不大。造成城乡资源融合机制不畅,双向流动受阻,城乡发展动力不够均衡,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发展。

(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是公共基础设施,而乡村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設施相对薄弱。从许昌市今年疫情防控来看,医疗救助设施缺位,群众就医不便,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居民养老的专业服务机构缺乏,制约共同发展。

三、推进许昌市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

基于以上考虑,许昌市必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规划引领,高质量推动城乡空间融合

通过规划引领,优化许昌市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城乡空间有序对接。首先,深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以镇带村、以村促镇”;加速小城镇建设,主动承接市、县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乡村居民就地城镇化。其次,在保证基本农田和乡村风貌的同时,可以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有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田园空间。

(二)城乡产业协同共建,着力打造经济强市

推动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首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许昌市中心城区对转移人口的承接能力,推动乡村转移人口的就业,探索本地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其次,拉长农业产业链,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将特色农业园区作为重要平台,如鄢陵依托花卉苗木、禹州依托中医药、长葛依托蜂蜜,襄城依托烟草、红薯等,优化提升特色农业园区。再次,择优在魏都区、建安区、禹州市、长葛市等区(县级市)选择一批产业园区,打造许昌市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先行区。最后,将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重点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小镇。进一步发挥小城镇联结城市与乡村的重要功能,并承接一定的产业和公共服务。许昌市牢固树立“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三)汇聚一流创新要素,着力构建创新生态

优化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汇聚一流创新要素。通过土地、资本、知识、政策等传统要素的汇聚,提高要素协同融合的效率和效能。集中攻关,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构建创新生态,创建一流创新平台。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数字引领、制造升级策略,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构建数字化、区块链、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三产”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的产业新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实现城乡之间人才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培育符合农业和乡村需要的乡土人才,扎根许昌大地创业;另一方面,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乡村,吸引年轻人在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汇聚一流创新要素,创建一流创新平台,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建设一流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开放型经济

强化开放平台功能。把对外开放作为动力源泉,推进制度型开放。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性平台,打造中国与德国合作城市典范。完善“开放平台”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以产业园区为关键点,着力推进跨境电商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着眼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围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流程,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激活民间有效投资,完善企业针对性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推动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机制,采取多种途径,深度推动许昌市实现共同富裕。

(五)聚焦文化传承创新,着力打造文化强市

积极推进许昌市全域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实践示范引领行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繁荣。聚焦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构建全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格局,着力打造文化强市。鼓励许昌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自愿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发展。坚持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开放型经济,聚焦文化传承创新,统筹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共同富裕。

(六)全面实施“双碳”行动,着力打造生态强市

准确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双碳”机遇,把实施“双碳”行动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无废城市”建设。坚持生态强市不动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抓好“生态经济”“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五个方面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构筑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中有效“固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围绕“生态强市”目标,筑牢生态屏障,创新生态制度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动“生产利用生态,产业服从生态,生活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唱响生态品牌,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富有地域特色“两山”双向转化品牌。

(七)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县域经济

首先,以“一县一个省级开发区”为重要载体,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底盘,积极推动禹州市向中等城市迈进,推动各县市调整优化主导产业和空间布局,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其次,坚持农业乡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最后,积极探索产业和生态融合之路,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全面落實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的同时,做优、做强粮食、蔬菜、畜禽等特色农业产业。

(八)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动服务体系建设

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健康许昌建设。建成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县级公立“三所医院”,建立健全许昌市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等化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一批中医药重大项目,全方位、全周期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让许昌市群众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针对许昌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实施城乡融合中的空间融合、产业融合、资源融合、设施融合和服务融合。在关注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同时,许昌市坚持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把握发展规律,更加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许昌市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王平.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N].河南日报,2021-10-17(003)

[2] 李宁.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4):473-480.

[3] 易云锋,刘舒,赵超.城乡融合推进广东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广东经济,2022(11):18-24.

[4] 吴丽峰,胡海洋.共同富裕视野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基于山东省L市的调研[J].改革与开放,2022(09):32-40.

[5] 汪萌萌.河南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4):88-92.

[6] 郄雨,李飞.区域创新体系视角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与路径[J].科技中国,2022(08):43-46.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许昌市实现路径
许昌市
许昌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许昌市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许昌市新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