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的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

2023-09-25 19:33:31俞佳雯沈晟阳奚颖颖陈凌洁方晴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参与意愿碳中和城市居民

俞佳雯 沈晟阳 奚颖颖 陈凌洁 方晴

摘 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在2020年提出了“双碳”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实现不仅需要生产端的持续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也需强化消费者责任。城市居民作为消费主体,其碳减排潜力大、效率高,碳中和消费理念与行为也会倒逼生产侧碳减排。文章在对浙江省宁波市798份调查问卷基础上,剖析了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现状,建立了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从实证上揭示了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中和” 参与意愿 城市居民 影响因素 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0;C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044-03

一、引言

近年来环境风险已被列为全球最主要风险。随着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攀升、全球变暖进程加快,极寒、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大大加剧了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为达成《巴黎协定》中控制全球温升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力争1.5℃的目标,我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碳减排进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碳中和”愿景的实现不仅需要生产侧的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更要重视居民消费侧碳减排。城市居民作为消费主体,一是碳减排潜力大、效率高,有时一个生活习惯的转变就可带来大量碳减排;二是其“碳中和”的消费理念与行为还将倒逼生产侧碳减排。

为剖析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现状,揭示“碳中和”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在2021年7~9月份对浙江省宁波市6大区53个街道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5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798份。从性别、年龄等人口变量看,调查所得样本代表性较好,且样本容量较大,利用这些样本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能够较好反映出目前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现状

(一)居民对“碳中和”了解程度日益上升,互联网媒体功不可没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9.80%和20.50%的受访者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国家的“双碳”政策,但也有超40%的受访者比较了解相关内容,这表明尽管政策宣传覆盖率待提升,但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并正在了解相关政策。研究结果还显示居民大多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和官媒了解到双碳政策,则“碳中和”的持续推广还需善用互联网媒体。

(二)居民“碳中和”行为参与度待提升,未雨绸缪正当时

居民对“碳中和”行为的认知程度及对碳减排的支付意愿,很可能是居民“碳中和”行为参与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引导居民行为转变,本文归纳概括出城市居民在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及对“碳中和”的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表。调查结果显示,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无纸化办公与纸张双面使用的参与度最高。但尽管大部分受访者愿意关注或参与“碳中和”推广,实际参与植树造林等低碳活动的受访者较少(具体见图1)。

有学者指出居民衣食住行所产生的间接能耗在全国消费总量中占比不小,其中家庭耗能与出行耗能是间接耗能的主要方面[2]。节能是成本最低的碳中和路径,但调查结果显示,分别仅有35.2%,39.7%的受访者能真正践行绿色出行和外出时保证家用电器不处于待机状态。实际上,我国城市家庭平均待机能耗约占家庭总用电量的10%,仅电器关机没拔插头就会造成每年高达180亿度的待机浪费电量,这已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的年发电量。这足以说明当前不少居民生活方式依然粗放,消费行为中存在高耗能的巨大漏洞。

(三)居民对碳交易政策持积极态度,但支付意愿偏弱

假设政府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为每个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设置一定标准,明确个人比该标准少排放的部分可转让出售,而多排放的部分将被要求付费,则有超8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该政策,但当受访者被进一步询问是否愿意以植树或付费的方式补偿日常生活碳排放时,支持比例下降,这表明构建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去引导城市居民参与碳中和支付极为重要。

三、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

(一)影响因素测量指标构建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见力。为构建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架构,结合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的特点,参考汪兴东、华坚、齐绍洲、王建明、Fishbein等的从不同层面探讨的居民低碳出行和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引入外部变量,最终构建包括低碳认知、感知价值等外部变量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参与意愿之间的影响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依据模型,构建包括36个测量指标的影响因素测量题项,并根据样本信息对问卷量表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Cronbach’s都在0.8以上,则信度较高。通过因子分析也能发现问卷的效度可观。

(二)城市居民“碳中和”參与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

分析可知,低碳认知、感知价值等9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反映变量之间有共同变化的趋势,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共线性问题。利用SPSS26.0软件对9个维度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后,KMO和巴特利特球检验结果表明9个变量均适合做因子分析。为使方差损失控制在20%以下,累积方差贡献率能够在80%左右,我们把9个维度变量均提取2个因子,并根据每一因子中测量条款的具体含义,分别进行命名(具体见表1)。

为建立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logistic数学模型,本调研问卷设置题项“您是否愿意以植树或付费的方式补偿您的日常生活碳排放?”,回答“愿意”赋值“1”,回答“不愿意”赋值“0”,把这一题项作为碳中和参与意愿因变量,并以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变量和表1中因子分析降维后命名的18个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表1分别给出了回归系数(B)、标准误差(S.E.)、Wald统计量、自由度(df)、显著度(Sig.)、幂指(Exp(B))。其中,sig.表示不同变量Wald检验的显著水平;(Exp(B))等于发生比率(odds ratio),可以测量解释变量变化一个单位给原来的发生比所带来的变化。回归结果还显示,模型的卡方值为81.281,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且最大似然平方的对数值为823.814,要远大于卡方临界值,因此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知,消费认知、社会价值、财务风险和社会风险这几个因子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即它们可以被放入回归模型中。进一步把原始样本数据带入模型进行预测检验,分类检测结果显示:595个愿意为“碳中和”付费的城市居民中有577人被预测正确,正确率高达97.0%,且模型的整体预测正确水平达74.3%。可见本调研通过logistic得到的模型基本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城市居民“碳中和”的参与意愿(付费意愿),在识别城市居民“碳中和”付费意愿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调研得到城市居民“碳中和”参与意愿(付费意愿)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如下:

y=

其中,x1、x2、x3、x4分别为消费认知、社会价值、财务风险和社会风险,当y<0.5时表明城市居民不愿意为“碳中和”付费,当y>0.5时表示城市居民愿意为“碳中和”付費。

由模型可知,消费认知、社会价值、财务风险和社会风险这几个变量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碳中和”付费意愿。又因消费认知和社会风险因子的系数为负数,则这两项因子负向影响碳中和支付意愿;反之,财务风险和社会风险正向影响“碳中和”支付意愿。且因社会风险因素的因子系数明显大于其他因子系数,则城市居民“碳中和”付费意愿更易受家庭氛围、国家政策等的影响。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新媒体矩阵宣传,活化政策传播方式

调研结果显示,“双碳”目标提出至今,仍有许多居民对其认知模糊,通过加强“碳中和”宣传力度来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势在必行。官方新媒体要实现矩阵式全覆盖化宣传以在居民中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将通过构思将“碳中和,碳达峰”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内容进行视觉化、感性化、鲜活化转换,通过影像化、符号化的传播方式做好低碳教育工作,降低全民理解难度。政府还可通过奖励模范低碳家庭营造城市低碳生活氛围。当一部分人受到感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活动时,也会在无形中促进主流社会规范的形成。

(二)制定统一碳足迹核算标准清单,破除数据壁垒

推进统一碳足迹核算标准清单,打造统一的数据互联互通平台,建立数据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已成为“碳中和”政策进一步落细落实的关键。政府应深度结合“东数西算”国家发展大战略,一方面积极鼓励建立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碳中和”数据库,为打造覆盖全国、全行业的统一“碳中和”数据库深化基础;另一方面,应依托数据基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开发优化碳中和测算模型,探索测试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数据监管的制度框架,充分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据采集使用安全性、透明度。推行上可从金融业等信任度较高的行业试点,逐步推进“低碳账户”互联互通。

(三)落实落细“碳中和”激励政策,激发居民参与意愿

大部分居民虽支持“双碳”政策,但碳补偿支付意愿偏弱,政府需制定合适的政策法规并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来刺激居民低碳消费。一方面要利用好税收的杠杆作用,对高耗能产品抬高征税税率,对低碳产品降低征税税率,且对生产企业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个人碳账户政策试点,试行公共出行积分化政策,在促消费的大背景下推出低碳消费券,探索更多深层激励方式以提升居民参与度与积极性。此外,政府可出台“低碳积分换购”等居民购买低碳产品的补贴政策,以增强居民购买低碳产品的意愿,从消费终端环节倒逼生产端转型。

(四)提高居民“碳中和”体验感获得感,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居民对“碳中和”实践过程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和可接受性的疑虑,是其感知风险产生的来源。因此,提升居民“碳中和”行动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形成实践上的良性循环十分重要。首先,政府可通过划拨城市绿地,让居民在参与“互联网+家庭植树”与“蚂蚁森林”植树活动的过程中拥有亲手植树的机会,在提升用户粘性的同时给予居民更多荣誉感、体验感。其次,可构建城市“碳中和”体验馆,与城市广场、公园、博物馆相结合,吸引不同年龄群体参与体验,同时鼓励低碳产品入驻以激发低碳消费热情。在此,可在城市空间中选取老旧小区、老旧工厂等样板进行“低碳社区”“低碳空间”改造,通过立体绿化提升碳汇水平,提升光伏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用建设区域智慧大脑精准管理等的方式逐步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将碳中和理念贯彻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治理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

[2] 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2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0,32(03):37-40.

[3] 汪兴东,景奉杰.城市居民低碳购买行为模型研究——基于五个城市的调研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2):47-55.

[4] 齐绍洲,柳典,李锴,刘树,邓哲.公众愿意为碳排放付费吗?——基于“碳中和”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0):124-134.

[5] 华坚,赵晓晓,张韦全.城市居民低碳产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3(03):53-56.

[6] 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1(04):58-68.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1.04.008.

[7] AJZEN I .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 179-211.

[8] Carr J C ,Sequeira J M . Prior family business exposure as intergenerational influ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60(10):1090-1098.

[9] 王秀村,吕平平,周晋.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2):50-56.

[10] 王璐.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参与意愿碳中和城市居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美国航空公司的碳中和实践及其效果研究
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提升措施
村民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低碳经济时代转变的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经贸(2015年2期)2015-05-13 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