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体记者 赵嘉宾
“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 年5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市考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希望黑龙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增强信心、选准方向”“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7 年来,哈尔滨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四个面向”,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显著提高,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持续优化,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
哈尔滨市创新底蕴深厚,从国产首台最大汽化炉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从中国首次实现星地激光链路通信,到空间机械手研制成功并在天宫二号上实现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一批“哈尔滨研发制造”为中国逐梦星辰大海保驾护航。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最终要靠创新引领。这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哈尔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强大动力。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哈尔滨市挂好“大局之图”,自觉在把握大势、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实现科技创新与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双赢。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要依靠制度创新,必须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把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宋博岩说。
出台、修订《人才新政30条》《哈尔滨市支持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尔滨片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哈尔滨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政策》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系列精准有力政策措施组合拳,释放了创新潜能,激发了创新活力。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〇三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三所)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台套30 兆瓦(MW)级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我国能源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成功研制AC352E 高原型直升机并实现首飞,填补了我国民用直升机领域谱系空白;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研制的白鹤滩水电站右岸14 号机组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并成功并网发电,这使我国登上世界水电技术领域的最高峰。
可以看到,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动能澎湃,这是哈尔滨市精准施策、靶向用力与创新体制机制使然,敢创新、能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生产动能。
生态体系的建设,靠制度和政策的通力配合,也靠营商环境的优化。“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来东北地区考察多次提到的关键词,如果科技营商环境不好,企业就引不进来,人才也留不住。
“我们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理念,通过常态化走访调研、包联服务、‘一把手’走流程、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形式开展政商交流,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解决‘急难愁盼’”,宋博岩说。同时,哈尔滨市构建多元的科技金融体系,通过实施政府基金股权投资、科技保险保费补贴、科技贷款担保及担保费减免、科技企业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扶持举措,形成“投、保、贷、贴”服务品牌,全方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几组数据印证了哈尔滨市优化科技营商环境的诚意与努力:截至目前,市级以上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46 家,比2016 年增加84 家;在孵企业数量达到4784家,是2016年的1.7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02家,是2016年的4.67倍。
如今,哈尔滨市大力营造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环境支撑,创新能力稳居国家第一方阵。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强化企业科技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7 年来,哈尔滨市锚定国家和省市战略需求,集中科技资源力量开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的同时,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强创新服务供给,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技组织和科技成果落地的主体。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安天)了解反病毒引擎技术研发、开展网络安全威胁实时监控等情况后指出,“你们也是国家队,虽然你们是民营企业”,随后,安天提出了“做中国网络安全国家队”的发展目标。
“市科技局连续两年共给予我们科技研发投入418 万元,这为我们壮大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安天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助理贾大雷说。
7 年来,安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 项,蝉联了国家应急中心举办的两届中国网络安全技术对抗赛第一名。如今,累计有30亿部智能终端、130万台网络通信和网络安全设备、超过50 万个云中节点端点原生带有安天安全引擎,安天安全引擎已经成为“国民级”引擎。
积极实施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包联工作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孵化体系、大力推动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这是哈尔滨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思路,也是壮大企业主体地位的务实举措。
一系列成果和数据体现了哈尔滨科技创新活力之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电石冶炼出炉作业机器人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突破了极端恶劣工况下机器人防护与性能加固等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该项领域国内空白;黑龙江惠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无人农机视觉导航精度可达厘米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哈尔滨科友半导体产业装备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突破8 英寸SiC 量产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大尺寸低成本碳化硅规模化量产制造技术的领跑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1%,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企业研发投入45.9 亿元,同比增长26.6%;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分别增至1182 户、1751 户和2302 户;全市全国重点实验室达9家……
一项项卓有成效的举措、一个个核心技术的突破、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无一不印证了哈尔滨在科技创新领域奋力前行的坚实步伐,哈尔滨已成为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沃土。
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和成果的承接与运用,科技创新的关键与难点就在于科技成果转化。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向优势产业和产品延伸升级要发展,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
事虽难,做则必成。7 年来,哈尔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依托高校、院所、企业三大策源地,推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
在建龙阿城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龙阿钢)生产车间,基于机器视觉识别的带钢自动牵引样机正在进行系统联动调试,“目前,‘热轧带钢自动牵引技术开发应用’将应用在生产线上,这解决了我们以往经轧机轧制后的钢带移动速度快、作业环境温度高,作业效率低、危险性高的大难题”,建龙阿钢轧钢厂厂长吴影亮兴奋地说。
吴影亮所说的大难题是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当时国内还没有采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的成熟应用。在了解到建龙阿钢在数字化升级改造方面的迫切需求后,哈尔滨市科技局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等科研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对接,经过3 个月的科技攻关,哈工大计算机学部最终通过高温环境机器人的应用、高温环境AI视频识别技术的有效融合,利用抓取机构,实现了热轧带钢的自动牵引功能。
“我们估测国内钢铁行业对于该设备市场容量在3亿元以上,产业化后将成为哈尔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哈尔滨市科技局成果处专员佟欣说。
哈工大热轧带钢自动牵引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是哈尔滨市持续加速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的缩影。哈尔滨市科技局通过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才与企业对接、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科研平台向企业延伸,形成了“校所+龙头企业”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新模式和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新机制。同时,哈尔滨市支持企业购买科技成果,转化了一批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产品,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的转化项目,并吸引埠内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哈尔滨市转化落地,源源不断地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数字记录科技成果转化成就,也刻录政府的积极作为: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全市积极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21 个项目获得成果转化专项1.6 亿元支持;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领域,投入资金4.3 亿元,带动企业投资8.8 亿元,带动新增营业收入70多亿元;促成技术合作开发签约金额4.7 亿元,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突破2500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100项,带动新增销售收入230亿元以上……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2018年,由七〇三所“船舶及工业中小型燃气轮机技术研发团队”研制的首台国产海上平台用25 兆瓦(MW)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已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第一批创新发展示范项目验收,对于推动我国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实现能源领域关键装备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选、育、用、留’四大机制,深化人才发展制度改革,集聚人才、培养人才。我们的研发团队获批成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持续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加快了船舶及工业燃气轮机中小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了自主可控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团队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 项”,七〇三所人力资源处处长张慧妍说。
人才的厚度决定科技创新的高度,七〇三所务实的人才举措折射出哈尔滨市“以人才出成果、以成果育企业、以企业聚人才”的“科技·人才·创新”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显著成果。
搭平台引才——平台载体是集聚高端人才的重要阵地。哈尔滨市服务推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大科学工程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将汇聚300余名国内外高端人才,建成国际一流的空间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电集团,支持哈工大建设国家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试点。2022年,华为、百度、美团、东软等头部企业和科大讯飞等总部经济项目纷纷落户哈尔滨,实现“筑巢引凤”。
优服务爱才——让科技人才“安业”,更能“安心”。哈尔滨市规划建设环哈工大等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高校教师从实验室步行15 分钟即可到达创业地点,方便教师兼顾教学科研和开办企业。对符合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国际企业家、专门特殊人才等外国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容缺受理”服务。
育产业用才——产业是人才集聚的重要基础和有力载体。哈尔滨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北大荒农垦集团联合哈工大、东北农业大学获批“智慧农场”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批总预算1.5 亿元的国家科技专项,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无人化、智慧化。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共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963 人。其中科学研究人员145 人,工程技术人员48人,教学人员484人,企业负责人71人,其他各类经济业务人员215人。
慧眼识才、良方聚才、产业育才的哈尔滨,群贤毕至、政企辐辏、生气蓬勃。
科技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未来的哈尔滨,将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大力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