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域下团辅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与应对策略

2023-09-24 09:40王过梁成龙张鹏程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王过 梁成龙 张鹏程

【摘 要】通过开展团体性活动来达到增强团体凝聚力并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做法在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已日益普遍。基于群体动力学探讨开展团辅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影响机制和路径,同时梳理并分析团辅活动开展中遇到的组织者缺乏团辅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素养、团辅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差以及学校和组织者不够重视团辅活动的评估工作等问题,提出建立质优量多的团辅组织者队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团辅活动以及重视团辅活动的评估作用等具体可行的策略,以期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 团辅活动 影响路径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1-73-04

王过 /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情感和心理健康研究;梁成龙 /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喀什 844006);张鹏程 / 南通大学,副教授,从事情绪和情感心理研究(南通 226019)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过渡与发展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心理方面容易存在波动。来自原生家庭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母亲方面的影响通常会持续导致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处于紊乱状态,例如母亲童年虐待史与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些孩子会有攻击性、冲动、情绪障碍和焦虑障碍、创伤后的应激障碍、自杀意向、一般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以及较差的情绪调整轨迹等心理问题。[1]

人类遗传和亲近的特征属性,导致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具有共性。为有效避免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给青少年带来的恶性和持久的影响,国家以及相关学者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张良驯明确指出,“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2]。但相比教育教学任务,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给予的重视不足。因此,本次研究着重从群体动力学角度论述开展团体辅导(本文简称团辅)活动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团辅活动开展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身体健康是以忽视心理需求为代价的”“直到2012年,英格兰《2012年健康和社会护理法》强调身体和心理共存才是健康的基础”[3],心理健康被放到重要位置。Parsons观察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指能够有效地完成有价值的任务的最佳状态,其中要考虑三个主要取向,情感状态取向、无症状取向和日常生活活动表现取向。”[4]而Jahoda博士认为“心理健康是对自我的态度、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集成、自治、对现实的感知、环境掌握六个方面的整合”[5]。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积极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并充分发挥他的身体和精神能量。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个体在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对自我价值感和对角色满意度的认同,能够在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良好自我形象和自我主张的一种能力和状态。[6]

(二)团体辅导的概念

团体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问题小组中的成员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互相交往和反应,彼此启发和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的一种助人自助的治疗手段。[7]任何一种团辅活动都有其相应的主题,但大体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成的目标展开。团辅最重要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群体的抑制作用以及组织者的中立性。组织者要营造一种接受和宽容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小组成员自由表现出他们的情绪,并与小组成员和组织者双向互动,最终与周围的其他人形成积极的依恋关系。这些都是自我强化、更现实的超我需求以及改进自我形象的结果。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于1939年提出群体动力学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即我们的大部分努力都致力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人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抵制做出改变我们的行为。[8]正因如此,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才会受到周围其他个体和当前环境的交互影响而发生改变。勒温的“场”理论把群体看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群体动力的关键来源是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而群体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心理,甚至导致行为的重大改变。消极的交互作用会削弱群体的动力系统,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团辅活动的开展正是以改变群体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为理论基础进行的。但Slater认为群体不单单是个体的集合,而是个体碎片布局代表性的样本,在群体中还应考虑个性化,即如果要推动群体中的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变,则需要推动他所在的群体积极碎片的改变和扩大。[9]因为个体有群体归属感,不愿被其所属的群体抛弃,所以会更想融入群体。因此,从改变群体入手比直接改变一个具体的个体更有效,更加符合群体动力学理论中有意识的模仿或无意识的认同影响机制。

群体的改变有方向性和选择性,即个体和群体动力的一致性倾向。“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10]凝聚力是群体动力发展的积极方向,也是群体得以维系的基础力量。耗散力是群体动力发展的消极方向,耗散力长久存在会降低群体绩效,甚至导致群体的溃散。驱动力是维持群体正常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动力系统。这三个动力系统共存于群体中,彼此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抗衡、相互影响,从而推动着群体的演变和发展。群体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为团辅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班集体本身就是一个具备动力的群体,班集体团辅活動的开展可以激发群体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力,进而达到增强群体凝聚力和逐渐改变个体的目的。

三、群体动力学视域下团辅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

(一)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模型

群体动力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群体凝聚力,国内外学者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群体领导者、群体目标、群体结构、个体成员和群体环境,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群体凝聚力的增长或减弱(见图1)。在分析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时,除了要关注群体结构吸引力和群体目标,还要关注个体成员的人格特征。群体领导者引领着群体的方向和主题发展;群体目标是群体规范制定的依据,也是群体压力趋向性的来源,影响着群体结构变化;群体结构规范着个体成员的行为,同时也随着群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个体成员的共同特性直接影响着群体的性质;群体环境的适宜与否影响着个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影响着群体目标的达成。团队合作的态度和合作活动的开展与成员之间交互程度有很大关系。可见,团辅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以及群体各要素的交互影响促进了个体发生改变。

(二)团辅活动影响作用的运行机制

团辅活动能产生有效作用的原因还在于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体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属于多个群体,找出与个体联系较强的群体,团辅活动就能起到作用。从本质上看,团辅活动遵循群体动力的运行机制:“压力和领导力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共同体意味着团结,而团结意味着凝聚,凝聚则代表着有成功的希望。”[11]群体动力学下团辅活动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群体凝聚力对个体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成员对群体归属感和亲密感的增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亲密感越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信任感也就越强,获得来自群体成员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避免孤独,缓解焦虑,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使心理状态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部分是团辅活动直接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作用,团辅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个体增强体质,在运动和游戏中逐渐消除个体的各种消极情绪和压力(见图2)。

四、团辅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一)组织者缺乏团辅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素养

组织者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支撑團辅活动顺利开展、实施和评估的基础,是更好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论前提。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团辅组织者存在三个共同的问题:①不仅缺乏团辅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把握也不到位,难以深入认识到学生面临的具体心理问题。②团辅活动的技术运用不够成熟,团辅活动是否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辅过程中技术的运用。③组织者培训不足,整体素养偏低。部分学校不愿意花费资金对组织者进行专业培训,导致组织者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得不到提升,更加达不到团辅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

(二)团辅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差

团辅活动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改善作用。但是当下团辅活动的针对性太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团辅方案设计的主观性太强。领导者设计的团辅活动更偏向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不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并且还缺乏对参与学生个性的综合考虑,导致对需要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针对性降低,对参与对象的心理干预作用下降,最终影响团辅活动的整体效果。二是团辅活动的内容比较俗套与匮乏,当下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团辅活动,像解开千千结、大风吹等虽然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若团辅方式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会大大影响团辅活动的效率。

(三)学校和组织者不够重视团辅活动的评估工作

团辅评估是为了发现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的依据手段。“团体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和结果层面。”[12]评估是检验团辅活动成效的重要一步,但是评估者一是将精力放在了团辅方案的设计和开展上,对团辅评估不够重视,造成我国部分学校团辅实施呈现出效果有限、连续性差的现状。二是团辅评估的形式比较单一。团辅活动结束后经常只是口头询问,评估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者的主观感受,造成团辅活动效果无法有效记载,也无法为后期持续进行的团辅活动提供数据参考。

五、群体动力学视域下团辅活动开展建议

(一)建立质优量多的团辅组织者队伍

活动组织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应变能力。一方面,应重视对组织者的专业培训。首先,要加强理论和技术学习。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保障。组织者在团辅过程中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术,例如起始技术——活动开始前的氛围营造,折中技术——活动中出现矛盾的折中取向,收束技术——活动结束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要加强方案设计和团体实践。好的团辅方案是达到良好辅导效果的重要保证,组织者要设计更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团辅方案并努力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在团体实践中学习和巩固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检验方案的合理有效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组织者的筛选和考核。选用的组织者应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组织能力、运用技术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的人,要从督导成员和团体成员的效果反馈对组织者进行考核。

(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团辅活动

任何团辅活动的开展都应有具体性和针对性的主题,针对团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团辅。①开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团辅活动。一些学生很难妥当地处理自己和同学的关系,还常常感到孤独、无助。通过开展“聊聊我”和“优点爆炸轰炸机”等活动,可切实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并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②开展强化适应能力的团辅活动。中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和生活问题时经常难以控制情绪,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的心理体验。可通过开展“破冰游戏——马兰花”和“出谋划策”等增强适应能力的活动。③开展充分认识自我的团辅活动。“自我认知是个体从生态自我、人际自我、扩展自我、私人自我和概念自我等不同形式自我的基础上探索和认识的自我。”[13]很多学生都会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类关于自己的问题,但由于缺乏对自我完整、准确的认知,常常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开展例如“20个我”和“撕纸游戏”等团辅活动,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更好地回答与个人相关的问题。④开展提高自信的团辅活动。自信是个体对自我各方面的积极评价。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往往会感到焦虑、没有自信。开展如“魅力回形针”“最优秀的自己”“招牌动作”等团辅活动,能让团体成员认识到自己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通过回顾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在成功经验中构建自己的自信系统。

(三)重视团辅活动的评估作用

评估是所有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只有对团辅活动进行系统有效的评估,才能促使活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达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学校和组织者要认识到团辅评估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团辅活动实施前、过程中、结束后每个阶段的评估工作,敦促团辅活动有节奏性、连续性地开展。此外,学校和组织者要丰富团辅活动的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和自我评论法等,学校在评估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切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ENGLUND M M,EGELAND B.Matern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history and child mental health:mechanisms in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16(00):1.

[2]张良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题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1):30-31.

[3]SHRAPE M,NAYLOR C.Integration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care:from aspiration to practice[J].Lancet psychiatry,2016:1.

[4]BAUMANN B.Diversities in conceptions of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J].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behavior,1961,2(1):44.

[5]JA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58:1130.

[6]YIP K S.Chinese concepts of mental health[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5,48(4):392.

[7]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3.

[8]CARTWRIGHT D.Achieving change in people:some applications of group dynamics theory[J].Human relations,1951,4(4):383.

[9]SLATER P E.Microcosm:structural,psychological and religious evolution in group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66:225.

[10]侯元麗.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8.

[11]PANZETTA A F.The concept of community:the short-circuit of the mental health movement[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71,25(4):293-294.

[1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1.

[13]NEISSER U.Five kinds of self‐knowledge[J].Philosophical psychology,1988,1(1):35.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刍议智慧金融下的精准扶贫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