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燕
[摘 要]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重则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危害。本文分析了在的教师中存在的烦躁焦虑、郁闷压抑、对抗心理、嫉妒易怒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品质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从社会层面理解、支持教师,从学校层面关爱、尊重教师;从个人层面认识、悦纳自己预防与调节。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预防;调节
近年来,教师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情绪失控,伤及学生、自身和社会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对自身、他人乃至社会造成危害。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共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切实采取措施,科学预防调节。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烦躁焦虑
面对挑战性比较强的工作或频繁的检查、督导活动,教师容易产生焦躁心理。例如,一些教师面对学校临时交办的生疏事项,往往会捉襟见肘,内心焦虑烦躁。再如,一些教师教学压力大,在期中、期末考试期间动辄失眠,情绪不稳。出现这些不良心理或情绪的原因,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与学校或上级部门的严管理、高要求、工作强度大等因素有关。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从早到晚,进行全天候的工作,身体疲惫不堪,压力可想而知。
(二)郁闷压抑
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对学校的工作环境不适应,或者与自己心目中所期望的环境相去甚远,则容易出现悲观失落的不良情绪。一些教师踌躇满志,想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一展身手,但是由于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导致了这些教师的情绪低落、内心郁闷。
(三)对抗心理
一些教师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会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教育教学中一旦与学生产生冲突,不仅不会化解矛盾,甚至还会激化矛盾,与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一些教师思想保守落后、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学习,难以适应现代中学生变化极快的思想、行为。一些教师对成绩过分注重、竞争和功利意识太强,难免和领导、同事产生对抗或矛盾、发生纷争或冲突,破坏彼此间的融洽,导致关系紧张。
(四)嫉妒易怒
教师均为知识分子,怀有自己的梦想,更渴望得到同事、学校社会的认可。但是,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能单凭知识的灌输,而要通过艺术般的教育手段来实现自身的梦想,获得同事、学校乃至社会的认可。所以,同样在付出,有的教师收获满满,而有些教师则平平庸庸。加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之间的竞争性强,一些好胜心强但获得赞许少或无的教师就难免出现嫉妒心理。甚至于,一些教师由于忙于繁杂的日常工作,由于职称评审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心理上容易失衡,从而产生嫉妒、发怒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慢慢积累,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给自身或他人带来伤害。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一)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和传承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管理者,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和培育者。新课程对教师的定位与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会学习。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职责才能得以发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夯实基本技能、不断迁移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提升认知能力,通过学会学习为学生打通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引导者的价值和作用。
如果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情绪不稳、心境不好,就很难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缺乏耐心,难以起到学习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而且,教师的烦躁不安、感情用事,也会导致学生心浮气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就难以达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偏激、惩罚、报复等情绪化处理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或心理,也是与教师的不良情绪与心理相关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教师消极悲观,学生就会被笼罩在这一情绪之下;教师紧张、焦虑,学生也会为之而紧张、焦虑。步入学校以后,学生的学习任务逐年加重,如果再遇上具有不良情绪或心理的教师,在情绪上难免会受影响,原本比较脆弱的心理就会雪上加霜。可見,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
(三)对学生人格品质发展的影响
美国学者所罗门曾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在行为上为学生做示范、在学习上为学生树榜样,既为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又为学生树立人格典范,本身就是学生健康人格品质形成的促进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就像是“模子”,其人格品质、思想情感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能够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影响学生,学生遇到挫折也会坚韧待之;教师能够宽容学生的小缺点、小失误,学生慢慢也就学会理解、宽容别人;教师能够一丝不苟地钻研教育教学事业,学生也会在学习上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可以说,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从教师身上照出自己的影子。如果“镜子”出了问题,那么,“照”出来的“影子”就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不知不觉,间接而隐蔽。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调节策略
(一)社会层面:理解、支持教师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育强则人才多,人才多则国家兴。而教育的根本又在教师,所以关心教育,首先要关心、理解、支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采取宽严相济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纪律规矩意识、是非善恶观念,学生才会全面、健康成长。但是,一些家庭就是不理解、不支持老师。这不仅加大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而且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忍气吞声的,有怒不可耐的,有战战兢兢的。如果社会能够切实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理解、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就不会因此而出现问题。学校教育尽管是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不容忽略。家、校、社共同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构建切实有效的家、校、社共育机制,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有了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教师心中的焦虑、压抑、不安等不良情绪或心理就能得到有效预防。
(二)学校层面:关爱、尊重教师
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开设教师活动室,在课外活动时间统一开放;并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开辟教师心理健康关爱通道,成立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室,准确、及时关心教师心理状况,关心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并采取相应的心理關怀与保健措施,帮助教师主动、积极地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心理阴影;把教师心理健康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为全校教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学校管理层要充分理解、尊重教师,以人为本,努力为教师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环境,宽松教育教学心理环境,缓解教育教学精神压力;同时,及时、适当地鼓励或肯定教师的工作,公平、公正地对待教师;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等等。这样,让教师敞开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育教学中享受细腻的情感体验,让一点一滴的教育收获激发他们内心的成就感。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以人为本,注重感情投入,善于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减少教师教育教学的外在压力来让教师热爱教育、以教育为荣、以教育为本,充分释放教师自身的才华,以积极、昂扬、享受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所以,学校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至为关键,尽管属于外部因素,但哪怕影响到一个教师,都是遗憾。
(三)个人层面:认识、悦纳自己
除了外部因素,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还有其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相比,教师的个人因素则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和主要因素。所以教师应从个人因素入手,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一旦出现不良情绪或心理,能够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位教师健康心理的关键。虚妄、夸夸其谈抑或狂妄,会让自己变得轻浮、傲慢,久而久之不是自己走向孤立就是被周围环境和其他人孤立。人际关系变差,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自卑、自怨自艾抑或嫉妒、心胸狭隘,会内心压抑、情绪低落,或者心态失衡、行为失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焦虑、封闭等不良情绪。所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性格、行为和能力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避开自身的短处,不因自身的长短而受别人左右;另一方面,还有善于接纳、接受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角色,不断提升认同感,逐步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充分接纳现实状况或职业角色,肯定了自我职业选择之路和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就能主动、积极地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而始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不渝,始终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需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当发现有不良情绪或心理侵扰自己时,就要找原因,早预防,早调节。一是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随时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与情绪变化,有意识地去适应各种场所,这是教师维护与调适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前提。二是对自身的职业态度进行调节,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适应到适应,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这样,调整自己的职业态度,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度,就会不断收获职业自豪感,回顾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体验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快乐,以至于喜欢、热爱上这一职业,以免出现职业适应不良、职业焦虑甚至职业倦怠症。三是自我修正不合理的信念。心理学实验表明:决定人的情绪和行为的,不是诱发事件或外部刺激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评价、态度和信念。教师也是如此,不合理的信念会让教师产生不健康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只有修正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学会有弹性地安排业余生活,利用短暂的空白时间培养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才会忙里偷闲,让不健康的情绪、心理和行为远离自己。这样既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又可坚定教书育人信念,在繁忙劳作中娱乐身心、调节情绪、滋润心灵、增进心理健康。四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人际关系视为顺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之一。与同事、领导关系紧张或不友好,会给教师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或一定的心理负担;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不友好,同样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不愉快和行为上的不适度。教师如果能够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高高在上,不以权威自居,充分尊重他人或学生的个性。只有把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了,学生爱戴、崇拜、尊重自己,教师教育教学的心志才会更坚,收获感或成就感才会更大。五是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再优秀的人,在工作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面对困难,一时之间产生各种心理矛盾、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都很正常。但是,如果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就会被一时的困难所绊倒。而避免因此而出现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办法,就是培养自身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笑对困难,直面人生,平衡心理。
参考文献:
[1]韩冬杰.浅谈改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J].读天下(综合),2021(12).
[2]赵玲霞.浅谈当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J].名师在线, 2020(05).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