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宝玉
去年,我32岁,疯狂地迷恋了一阵子苏东坡,网上淘到了所有他的诗词集,写他的传,甚至宝岛那边李一冰先生写的《苏东坡大传》的影印本我也搞到了。之后,是疯狂地读,课余,睡前,会下,饭后,眼前晃荡的都是苏东坡的影子。
为什么要读苏东坡呢?现在回过头来看,大约是想获得某种精神的解脱,或更确切地说让自己这么个有才华但不得志的失意者,从千年前的前辈那儿获取走出戚戚阴影的指引。当然,自己是有点矫情,或者说目的不纯,一来自己没什么大能耐,无非能写几行酸牙倒口的文字,二来我本没什么大志向,又何来失意之说呢。读苏东坡,可谓错打正着,从他那儿学会了一点自解自嘲自释本领的皮毛, 33岁的我,确也想通了许多以前没想通的问题。要谢谢苏东坡,但是他已然听不到了。说真的,和他,真有点相逢恨晚的感觉。
30岁以后读苏东坡晚吗?其实,也不算晚。中学时代在课本上也学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了“明月几時有,把酒问青天”,还学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等等。但学了归学了,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虽然也觉得他的文字有意思,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隐含的感情。对于这么一个阅历丰富,文采四溢,情感复杂的大文豪、大学士,以初中生高中生区区浅薄的感知力怎能搞懂得了呢?所以说,30岁之后才读苏东坡不算晚,甚至还有点早。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42岁,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苏东坡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快乐,在此之前相较同时代的学友和官友,他是春风得意的。被投入御史台大牢的那段日子,他真的怕了,甚至给弟弟写了绝命诗。如果苏东坡一生都是快乐的,那他只会是北宋快乐的苏东坡,后世那么多一辈子不快乐的苏粉们将不会从他那儿得到治疗不快乐的精神药剂,久而久之,苏东坡将被功利性极强的我们所忘记。但,我们要“感谢”乌台诗案,以及背后制造这起冤案的几名御史,是他们让苏东坡不快乐,让苏东坡开始体验人生的颠沛和苦难。
如果仅仅以苏东坡蒙受的巨大苦难而标高他的伟大,那实在太浅薄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化苦难为洒脱,不断开启新的生活模式。从都城到岭南,再到海外,哪儿凶险他就被发配哪里,哪儿能致人死地他就要去闯那里的鬼门关。倘不是胸怀宽阔,善于自我纾解,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那时的生活环境中,他早就忧愁而死了。正是因为他拥有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的能力,他才能活下来,在生命落幕之前,再回中原。
从政40年,他被贬谪流放了33年。他童年和少年时代读的那么多书其实并没有真正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而是贬途这本大书,让他渐渐悟到生命的真谛,特别是被贬黄州之后,更是开启了他狂飙突进的创作生活模式,真正成长为后世我们看到的苏东坡。
学苏东坡什么呢?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他学识强博,他风流倜傥,他潇洒多情,他戏虐幽默,他善烹美食,他爱民体国,他倔强不屈,他钟情山水,他出口成章,他不畏生死,他教子有方,他养生有道,他宽容大量,他喜交朋友,他精通佛法……太多了,优点是普通人身上的十倍百倍,他接近完人,所以从他身上能学到的东西很多,每个人各取所需吧。苏东坡骨子里的那种处变不惊,恬静自然,在不显眼处,化解种种尘世伎俩的攻讦,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找到诗意的归宿,是我喜欢的。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据说这句话是曾国藩说的,倘若真是他说的,看来曾国藩也是个十足的苏粉。人生要快乐,就要读苏东坡,以曾国藩的身份和见识,尚需要苏东坡的精神指点,更何况我们。读苏东坡,不单单要读他的诗词作品,更要读的是他一生浪行足迹之下铺展的那本大书。他走的地方太多了,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他的身影,开封、杭州、颍州、密州、黄州、儋州……按图索骥,从华东到华南,一路奔行,甚至是来回奔波,他的一生一大半都在路上。
他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也是那个时代的弃儿,但说到头,他还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因为从皇帝到百姓,凡是性情正直淳朴的,都喜欢他。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生活是值得热爱的,历经挫折,历尽身心苦难之后,依然还爱着生活的人,才是最可敬的。
苏东坡在他漫长的贬途上为我们留下了标记,你去寻,它就显现,你不去寻,它就隐没。而我们要翻山涉水,要劈荆斩棘,要直面得失,要经得住诱惑,才能在前方某地找到苏东坡留下的标记。
每个人的中年都会遇到一个苏东坡,即使你30岁以后不读苏东坡,也会遇到,因为你在少年时代已经邂逅他了。他处于埋伏状态,说不定哪天他就蹦了出来,把你吓一跳。然后你就醒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