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为何不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

2023-09-23 21:25韩毓海
领导文萃 2023年18期
关键词:痛苦变化动物

韩毓海

毛泽东出生时,中国正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时中国遭逢的是双重困境,非但在“实力”上打不过西方列强,而且面对“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道理”上也陷入了理屈词穷,在“道路”上似乎已日暮途穷。非但“实力”不足,而且“道理”不通,这是中国文明自周秦奠基成熟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全面挑战。

在24岁的毛泽东看来,中国固然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此不足畏也,不足叹也,不足悲观丧气也。

恰恰相反,这种变局,正为青年一代提供了焕发斗争意志和“抵抗力”的千载难逢的大舞台。

面对大厦将倾,面对江河日下,毛泽东呼唤他的学友们站起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当时的新学堂流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把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对生物学的研究移植到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据说,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这种把人等同于“动物”的思想,与毛泽东所受到的深刻的中国传统教育相抵触,这造成了青年时代毛泽东第一次思想和精神的危机。毛泽东第一次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怀疑,其实就是自他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开始的。

退学后,毛泽东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严格的自修计划。他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中午只是买两块米糕充饥,算作午餐,直到图书馆关门才出来。就这样,毛泽东的自修持续了半年之久。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回顾这段经历时说:“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毛澤东在自修时苦苦思索的问题是,如果说宇宙的本质就是“物质”,那么,“人类文明”的地位究竟何在呢?如果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那么人这种生命的存在,又与动物有何区别呢?后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这样回答说:鸡蛋在一定温度下能变鸡子,而石头则不行,这说明“自然选择”只是外因,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内部不在外部,而人与猿之有内在本质的不同,这正如鸡蛋与石头。

1917年秋天,24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一面听杨昌济老师的修身课,一面在教材《伦理学原理》上做了大量的批注。毛泽东的批注,结合这部作品,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呢?毛泽东回答说,宇宙的本质就是变化。

什么是人的意志呢?毛泽东说,意志,就是人对于变化所怀抱的积极态度,就是改造世界的“抵抗力”。

毛泽东还极为独异地说,意志起源于“好奇心”。“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毛泽东立志追求波澜壮阔的人生。

为什么郑和的大航海突然停止?为什么乾隆时代中国知道了欧洲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破,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古老的中国对于这个变化的世界丧失了好奇心与惊奇感。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之麻木,就在于其缺乏意志力,而所谓缺乏意志力,就是指中国人缺乏面对变化的勇气,丧失了对变化着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惊奇感”。

在毛泽东看来,当下之中国并非缺乏读书人,中国的问题在于读书人头脑保守僵化,他们沉溺于固定的知识范式中不能自拔。中国缺乏的也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批判地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变的勇气。

《伦理学原理》说:“科学有二别:一主理论者,二主实践者。”“前者属于知识而已,后者又示人利用其能力以举措事物”。知识的使命是解释世界,问题是改变世界。什么是实践呢?实践就是斗争,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来改造世界和自己。

1965年,毛泽东又这样说:“单讲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就自由了?没有实践证明嘛,必须在实践中证明。”

湖南省立图书馆门厅里,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毛泽东每天走到地图前,总要驻足良久。世界如此之大,如果这只是一个奉行丛林法则的动物世界,它能够存在下去吗?如果世界上的人生活得如动物一样,这种人生有意义吗?这样的世界难道不应该改造吗?

1951年,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北京与新民学会成员周世钊等人谈到这一幕时,依然感慨万千:

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

决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上述决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充塞在青年毛泽东心灵里的那种巨大的痛苦和抱负。在那个时候,母亲的信仰或许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只不过,当这个20岁的青年凝视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时,他的心不是寂灭、消沉下去,而是一日日地澎湃、长大起来。

(摘自《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

猜你喜欢
痛苦变化动物
降低“支付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从9到3的变化
分担痛苦
这五年的变化
痛苦力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