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兴颂》的书法特色及成因

2023-09-23 21:58:06吴江
中国书法 2023年8期
关键词:颜真卿成因

吴江

关键词: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 书法特色 成因

《大唐中兴颂》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颂文由唐代古文运动先行者元结所撰。后世称此刻石为『三绝碑』:『盖两公书与文、与其人为三绝耳』;观赏之,呈现『千里骏马驱驭之气象』;再品味之,『文有以助其笔力』。钱邦芑《浯溪记》言:『《大唐中兴颂》,颜鲁公所书也;字形大四寸七分,为平原生平第一得意书,亦元公之文有以助其笔力,故与山水相映发耳。宋人题为「磨崖三绝」,作堂以表之。』[1]本文着重论述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的书法特色及其取法借鉴、所受影响等成因,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大唐中兴颂》充分体现出颜真卿书法成熟期的艺术特色,其浑厚圆健,以正取势,茂密充实,具有篆隶笔意与气势,气度不凡。

《大唐中兴颂》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认同和赞誉。黄庭坚开始确立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摩崖刻石书法的艺术地位:『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山谷集》)这是较早将《中兴颂》定位的一次记录,黄庭坚书法受到颜真卿影响,而推《中兴颂》与《瘗鹤铭》一样的地位,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曰:『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2]他强调《大唐中兴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契合。郝经《陵川集》曰:『书至于颜鲁公,鲁公之书又至于《中兴颂》,故为书家规矩准绳之大匠。河朔尝见三数本,皆完好,而森森如剑戟,有不可犯之色。』[3]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曰:『字画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4]杨宾《大瓢偶笔》曰:『古劲深稳,颜平原第一法书也。』[5]郝经、王世贞和杨宾都把《大唐中兴颂》看作颜真卿楷书的巅峰之作,尤其是郝经以为《中兴颂》是书法家所准绳的最佳之作,王世贞、杨宾推为颜真卿书法之最。『规矩准绳』『方正平稳』等评价高度概括了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书法的法度性与审美性价值。所谓『古劲』,说明《大唐中兴颂》蕴含着古雅沉健的古籀气势。

《大唐中兴颂》体现了颜真卿书法成熟期的艺术境界。他五十岁以前步入书法艺术的发展期。四十四岁楷书代表作是《千福寺多宝塔碑》和四十六岁书《东方朔画赞》,呈现出清雄书风。五十岁至七十岁是颜真卿书法创作的成熟期,有《鲜于氏离堆记》《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作品。,其中六十三岁所书的《大唐中兴颂》是成熟期的典型代表作,而七十一岁所书的《颜勤礼碑》则是书书法艺术完全成熟的标志。

《大唐中兴颂》充分展示出不同于南派书风的颜体楷书特色。《大唐中兴颂》是摩崖擘窠大字作品,用笔健挺而浑厚,结字舒展而圆满,体现了颜体书法特有的篆籀之气,具有古雅壮美、奇伟苍雄、劲拔开张的艺术风貌。从书法艺术风格比较的角度看,东晋以后在书坛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从王羲之父子开始,一直到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南派』。从《大唐中兴颂》的布局、笔法、结构等,相较颜真卿以前的书法形态,其具有较大突破和创新。《大唐中兴颂》突出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紧密,呈现充实格局。我们还不难看出该碑吸取、发挥民间书法的质朴元素,强化腕力的作用;方起圆收,厚实运笔,又有蚕头雁尾般的的汉代隶书遗意;其弧形转折、垂露竖式与斜式圆点带有隶法形态与篆籀意味;左右的重点竖画多写得略带圆弧,时而也强化右侧竖折勾的圆弧;捺笔末端的更显强劲力度。结构上,该碑具有比较端平的笔画和近乎左右对称的字形;以正示人,具有正大气象;这种具有浓厚古意的结构吸取了一定程度的篆、隶书法气度。从《大唐中兴颂》作品中,我们感受到颜体书法『篆势隶法』的突出特色。

《大唐中兴颂》书法特色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既有着同时代人对于颜真卿的影响,也有着前代书法家的影响,同时,书写内容与书写用途等都对书法特色有一定的影响。

在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书法作品中,含有对前代和同代书法成就的借鉴、融汇因素。

从书法史的纵向看,受到摩崖石刻《瘗鹤铭》的影响。黄庭坚《山谷集》曰:『鲁公书《中兴颂后诗》本从《瘗鹤铭》出,而加以翩翩风致,几欲跨唐人而上之。』[6]『大字之祖』《瘗鹤铭》具有『意会篆分,派兼南北』的风貌。笔画雄健浑厚,深沉凝重,起收有致,挺拔劲健。结体舒展又紧结,宽博而凝聚,似散还合,平中求奇。或纵或横,得字之真趣,错落疏宕,气势宽宏。这样的艺术效果在《大唐中兴颂》中有所体现。

从同时代横向看,《大唐中兴颂》借鉴了李阳冰《三坟记》、李邕《李思训碑》等的笔法、字势。李阳冰被譽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具影响。其篆书遒劲平正,婉曲翩然。如《三坟记》中有许多对称性的字,影响了《大唐中兴颂》『以正示人』的体势。《三坟记》也有饱满性特点,《大唐中兴颂》有着圆转丰满的楷书笔势。《三坟记》有近楷性的结构,这些小篆笔画之势,犹如籀体楷化。此类势态也成为影响颜楷《大唐中兴颂》的笔画、结体的因素。即使如篆书和楷书两种不同的书体,也同样受到时代的审美影响。

颜真卿书写《大唐中兴颂》摩崖刻石,有李邕书法的重要影响。他们同为盛唐时期著名书法家,又同为『神道碑』的书写者。颜真卿师法过李邕,将其法度和气势若隐若现地书于颜楷之中。『北海如象』,『如象』者,有沉厚、浑崛、雄健之势也。李邕书法吸取北碑意趣,笔画强劲,顿挫起伏、转折提按分明。杨土奇《东里续集》说:『北海书矩度森严,筋骨雄健,沉着飞动,引笔有千钧之力。』[7]卢藏用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8]刘熙载《书概》所谓:『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9]李邕书法规模宏大,有劲健凛然之势,具有盛唐壮美风范。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价『寓奇变于规矩之中』。兼用圆转流畅和方整规矩之行书与楷书体势,从而形成行书与楷书两法的交融。李邕的笔法与体势,在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等成熟期书法中可见风貌。《大唐中兴颂》既有李邕劲健凛然之势,又体现其『寓奇变于规矩之中』的创新精神。从书法继承的角度看,颜真卿保持了传统的『规矩』;从书法发展的角度看,颜真卿书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奇变』。

颜真卿家族是文化世家,其书法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家族的影响。《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书写的神道碑,苍劲沉雄,大气磅礴。除了文中对于其祖上的赞扬与推崇之外,同时也是在考验颜真卿的书法水平,所以《颜勤礼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颜真卿书写态度上的认真、虔敬程度。那么,这样的一种书写态度以及这种态度之下所呈现的书法风格,一定会具有典范和昭示作用。我们看《颜勤礼碑》中有些字与《大唐中兴颂》风格相合就是最好的例证。上文已经提及《大唐中興颂》对称性强,平衡端正,《颜勤礼碑》的同样特质也是显而易见的。书法字形也存在着标准意识,《颜勤礼碑》的生成,因为其特殊的用途和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对于颜真卿自身来说具有一定的标准性的意义,所以《大唐中兴颂》成为代表作,离不开以往的各种实践经验。

再就是内容与用途对于书法风格的影响。《大唐中兴颂》的文意激发着颜真卿的壮怀,有助于书写出博大雄浑的书境。

《大唐中兴颂》为元结于上元二年(七六一)撰。时『安史之乱』基本平息,元氏对战乱平息欢欣并乘兴而作此颂,以祈祷大唐走向中兴运势。《大唐中兴颂》文中『盛德大业』『地辟天开』『瑞庆大来』『盛德之兴,山高日升』等文词、颂意怎不振奋人心。这样的阳刚之气影响了《大唐中兴颂》书法的刚正博大书风的体现。以正书书碑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虽然有行书书碑的情况,但正书书碑依旧是主流。尤其是一些特殊场合,为体现正式性、庄严性的情境多用正书书写。而颜真卿书法宽博浑厚,《大唐中兴颂》则更显示出博大之感。

《大唐中兴颂》兼收并蓄的创作途径、文意与书意统一的理想境界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当今书坛临摹型作品泛滥,或临摹古人,或模仿今人。尽管古代碑帖是经典,但是集字方式形成的所谓作品是没有新意、没有创作性的。书法的创作性应体现为综合传统、融会古典而进行的升华,进而言之,这种升华体现为在娴熟传统功夫基础上、融合多种古典书风精华、在主动的创作意识指导下,有一定特点的书法风貌的自然呈现。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书法家正是采取融合书风、兼收并蓄的创作性途径,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褚遂良楷书具有行书笔法、势态。张旭以中锋篆笔创造了圆畅奔放的大草。何绍基融汇篆笔草势于楷、行之中。赵之谦借鉴魏碑楷书,侧锋写篆。王铎将章草与今草冶为一炉。来楚生以汉简笔法写汉碑。他们书写的作品融古出新,别开生面。

将《大唐中兴颂》和诸多书法家兼收并蓄的创作途径作为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方法,可以避免被动临摹式的弊端,体现创新性的艺术价值,促进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弘扬古典文化。

从文意与书意统一的审美意蕴来评判书法作品,这在今天似乎显得尤为重要。李瑞清曾言:『余学北碑二十年,偶为笺启,每苦滞钝。曾季子尝笑余曰:「以碑笔为笺启,如戴磨而舞!」』[10]这里虽然讲述的是书体风格与用途的问题,而于书信的书写,是否一定要用帖的书法意味去书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我们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述。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文字内容与书写表达上的契合问题,也就是说书信的情感与碑的书写方式二者之间,是否能用碑的书写方式传达书信的情绪?这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书写与体裁、用途、文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文意与书意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书文相称』是自古以来都为人推崇的书法境界,而我们当下的书法创作与文意之间几乎没有了联系,即使有联系,其实这在形式体裁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所以我们经常讲『通会之际』,『通会』超乎于书法本身,延伸至文本、人的性情、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而言之,这不是一种固定的方式,而是在『通会』后所形成的『悟』的意味。孙鑛曾评苏东坡言:『《醉翁记》以散文行赋体,正自奇处,可谓前无古人,第不可有二耳。《丰乐记》意不浑而酝藉有余味,其精神只在求战地不得,遂转入休养生息意,前后掩映,机轴甚妙。坡翁书与此二记正相称也。』[11]苏轼本身确实是文意与书意并美且能契合的人物,此处所提及《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就是精神流露于文章之中,文章又由书法呈现出来,所谓文与书并美。

在书法创作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达到文意与书意的和谐统一。

第一种方式是根据文字内容选择适宜的书法形式。李瑞清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文字内容不是局限书法创作,而是提升书法创作的内涵,增添书法艺术的精神境界以及更多的可体味之处;第二种方式是选择与自己书风相称的文字内容。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的《赤壁赋》等历来有不少书家抄录,因为其文美,而激发人书写的欲望。王献之、赵孟頫都喜欢写《洛神赋》,他们一定是认可《洛神赋》这篇文章的,是因文而书,这种因文而书在元代以前较为盛行,而随意抄录似乎少见。所以我们探讨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的书法,是不能脱离其文词与用途的,对这种书法作品的审视,也为今天书法家对自身素养的重视提供了参考。

由《大唐中兴颂》具有文意与书意统一的理想境界,唤起我们去具体、充分地了解古代书法家『书文相称』的创作方式:根据文意选择书法形式和根据自己书风选择文词内容。学习、借鉴这些境界和方法,对提高当代书法创作的水平、格调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颜真卿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4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10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1:03
笔道颜真卿
诗书画(2016年1期)2016-04-01 01:43:28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当代修辞学(2013年4期)2013-01-23 06: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