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和路径探析

2023-09-23 11:15李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融合

李飞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思想,能够使学生在思维习惯、逻辑能力、学习兴趣、创新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教师可通过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积极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升华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关键词]科学思想;语文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4-0026-03

科学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周围所有的事物都有着科学的一面。对人类而言,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对国家而言,科学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而言,科学是人们在社会中学习和生活的法宝。科学思想融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及意义。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其科学思想,不仅能够满足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愿望,还能够使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能力。

语文与科学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思维习惯、逻辑能力、学习兴趣、创新精神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科学思想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开阔其视野,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专注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天吗?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特点?”对雷雨天比较熟悉或者对课文有过预习的学生就会率先举手回答:“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天气的了解。但只是了解天气还不够,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引导他们去探索相关的科学领域。如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对《雷雨》的学习,你们知道了雷雨天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雷雨天气吗?是先下雨还是先打雷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打雷下雨的好奇,促使學生在课后对雷雨天气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科学知识、布置课后作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精神。

二、借助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科学实验是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科学实验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去探寻事物的真相、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增长学生见闻的同时丰富其知识储备,为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写观察日记》为例进行说明。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生长习性,懂得了蟋蟀筑巢的步骤,也了解了燕子筑巢及孵蛋的过程,以上都是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和认真记录之后形成的科学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细致观察、认真记录的方式挖掘事情的真相、感知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观察日记及如何写观察日记。其次,鼓励学生回家之后在花盆里或者地里种下一粒种子,通过自行查阅资料或者父母的指导,及时地为种子浇水、施肥,认真仔细地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并如实记录下来。最后,让学生在种子发芽之后,根据自己记录的信息写一篇观察日记。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也认识到了实验是挖掘真相、探寻规律的根本方法。由此,实验探究的意识在学生的心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而在开展科学实验与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真实且丰富的语言信息,积累了写作素材,为习作的顺利完成做好了铺垫。教师借助实验,构建起以科学小实验为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为动机,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优质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实验,学生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热情得到了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重、疑问多的特点,将科学思想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使学生能在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中提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纵观统编语文教材,基本上每一册都收录了科技类、科普类文章,旨在以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科普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在不懈探索中逐步养成不畏艰辛、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品质。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品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文本,在吃透文本内涵、把握文本脉络、掌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依托文本,挖掘精髓,逐步培养学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优良科学品质,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夯实重要基础。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以诙谐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航天员在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外天空之后的生活。比如,由于在外太空中处于失重的状态,航天员要想拥有踏实、安稳、舒服的睡眠,就要进入特制的睡眠袋之中,喝水也不可以像在地球上那样用杯子直接喝,而是要用吸管喝。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睡觉、喝水、洗澡等,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组航天员进入太空舱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太空生活,理解失重的含义,懂得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最后,教师拓展教材知识,向学生讲述航天员在进入外太空之后会经历的种种危险、会遇到的各种突发事故,同时向学生讲述探索外太空的意义,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航天员为国家科研事业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培养学生为探索科学真理锲而不舍且不畏艰险的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孜孜不倦、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优良科学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与我国古人所倡导的“文道结合”的理念不谋而合,即主张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融入科学道理、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形象、简洁的语言表达理性的科学思维、诠释严谨的科学道理,打造一堂具有科学趣味的语文课,使学生在具有文学韵味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成为文理兼通的全面人才。

四、积极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还需要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只有科学才能带动科学。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知识的了解、技巧的学习以及能力的掌握等方面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思维的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其中包括基本语言的构建、归纳、概括、比较、想象等基本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课后练习题(见图1),要求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并对这个故事进行续写。这道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语言的构建、概括与表达的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信息归纳能力;不仅需要教师有科学的引导方法,还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概括其中的主要特征,并引导学生进行讲述。教师首先发问:“开店可以卖的东西很多,为什么要对河马卖口罩,对长颈鹿卖围巾,对蜈蚣卖袜子呢?试着归纳一下这些动物都有什么特征?”学生开始思考,发现河马的嘴巴大、长颈鹿的脖子长、蜈蚣的脚多,蜘蛛所卖的物品和动物的特征是对应的。教师再进行引导:“那么,你们猜蜘蛛卖的口罩、围巾、袜子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和平时生活中的一模一样;有的学生会想到,蜘蛛先生比较聪明,因此会帮河马订制大口罩、帮长颈鹿订制大围巾、帮蜈蚣订制很多双袜子。不一样的猜想可能会续写出不一样的故事,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的续写会变得精彩纷呈。

从课例中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顺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培养他们不一样的思考习惯,通过其习惯增强其思维在大脑中的“惯性”,同时引导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拐口”,发现不一样的可能,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建立不同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升华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

科学的创新精神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及未来的实践中有所突破,还能够推动社会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创新精神不仅是人类创造的基石,也是帮助人类走到今天的源源不断的能动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时应关注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介绍的是河北赵县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叫作赵州桥(安济桥),设计人及建造人是隋朝的李春。课文从赵州桥的外形特点、结构及属性等方面,展现了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赵州桥的外形特点着手,从赵州桥的建造年限出发,阐释其内在的科学原理,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河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让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还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求真的精神。而桥自身带有精美的雕刻图案,说明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带有人民的审美智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引,让学生明白外表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只有内在创新的智慧才是经久不衰的根本,才是值得人们去追寻的物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品质。

六、课外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

理论结合实践是创新思想的落脚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科学运用,才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真正奥义。虽然语文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没有课外延伸的意识,导致学生的眼界变窄,更无法让理论在科学实践中呈现出结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在科学实践中得到拓展与延伸。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科学原理。学生会回答“超声波能够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发现障碍物”,这便是超声波的原理。但是仅仅让学生知道雷达的发明来源于蝙蝠的启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利用课后作业进行知识的延伸,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超声波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原理以及人们对原理的探索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精神。比如,教师设计课后作业:“超声波除了運用在飞机上,还运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这需要学生对超声波的理论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生活的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科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场景。学生通过超声波没有眼睛,却可以看到东西的特性,发现周围许多的科学仪器都应用了超声波技术。比如,医院里的超声波成像技术、超声波探伤以及潜水艇的超声波测距等都是对超声波技术的应用。通过课堂学习及课后实践,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具体的体悟。

总之,科学思想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对语文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借助实验、依托文本、积极引导、升华思想、实践运用等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科学的运用,能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善莉.浅谈互联网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94-195.

[2] 谢莉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2):285-287.

[3] 马金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2):73-74.

[4] 王琼. 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科普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