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应急管理厅
长期以来,雷电灾害是青南地区尤其是玉树、果洛地区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灾种。每年4至9月是雷电灾害高发期,给青南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防范雷电灾害已成为青南地区特殊而又重要的一项工作。针对2022年玉树州称多县“5·26”雷电灾害造成采挖冬虫夏草4名牧民群众死亡和“7·13”雷电灾害造成采挖贝母6名牧民群众死亡、5人受伤的重大伤亡事件,今年5月,省应急厅组成调研组,重点对称多县防范雷电灾害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雷电灾害易发多发频发。
2018—2022年,全省因雷电灾害造成51人死亡,占全省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总计132人)的38.6%,其中青南地区因雷电灾害死亡49人(玉树州43人、果洛州6人),占96.1%。
2022年,全省雷电灾害共造成22人死亡,占全省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总计65人)的33.8%。其中青南地区因雷电灾害死亡20人,占90.9%;玉树州因雷电灾害死亡17人,占77.3%;称多县发生2起致多人死亡的雷电灾害,共造成10人死亡,占45.5%。
(二)致灾因子:强对流天气引发雷暴。
根据气象部门分析,由于受气候影响和特殊的地理区位,特别是每年进入5月以后,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冷热空气间的垂直运动逐渐加强,青南地区也进入了强对流天气高发季节。强对流性天气的频繁发生,极易导致雷暴天气条件生成,增加雷暴发生次数,最终引发雷电灾害。据统计,2018—2022年,青南玉树、果洛地区年雷暴日数均在44.5—69天,年平均雷暴日数56天,是全省雷暴最为高发地区。2018—2022年,青南地区共发生雷电灾害57起,年均11.4起,累计造成49人死亡,78人受伤。其中2022年雷电灾害发生次数、人员伤亡均为2018年以来最多。
(三)孕灾环境:重点是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区域和每年4—9月间的时空环境。
据气象部门统计资料,青南地区雷暴天气易发于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的区域和每年4—9月之间。2018—2022年,青南地区32起雷电灾害集中于4—9月间发生的达31起,占比达96.9%。其中,6月发生次数最多,共发生16次,其次为8月,发生6次。分析玉树州有小时记录的27起雷电灾害事件,高发时段主要集中在16时至20时之间。而冬虫夏草最适宜生长在海拔40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区,每年5—6月又是青南地区虫草采挖的黄金季,形成了雷电空间分布与虫草产区高度叠加、雷电发生时间与虫草采挖季高度重合的时空交集。在这种孕灾环境下,作为青海虫草主采区的青南地区,因采挖点多为空旷区域,又缺少避雷设施和躲避场所,如果采挖个体自我保护措施不到位,雷电灾害极易导致伤亡事故。如,据气象资料记载,从玉树州称多县境内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和雷电灾害发生情况看,称文镇、尕朵乡和清水河镇为最高最强最多地区,而虫草资源也基本集中分布于这些乡镇。可见,在采挖虫草季做好防范雷电灾害工作极为迫切和重要。
称多县2022年两次遭受严重雷电灾害,使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牧民群众对雷电灾害的严重性、破坏性和防范灾害的紧迫性、必要性等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和认识。雷电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直接影响以采挖虫草为主要增长因素的县域经济发展,而且在社会公众中易形成心理影响,建立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防灾减灾工作责任机制,有力有效防范灾害迫在眉睫。
(一)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县乡村(社)三级联动防灾工作体系。明确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防雷主体责任,细化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县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责任,强调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县直各部门分管安全的副局长为第一责任人,要求每个乡镇、村社都要明确指定具体负责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防范雷电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防范任务,下发指向明确的工作提醒函,对重点区域巡查、值班值守、监测预警会商、叫应叫醒、人员转移等工作任务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工作措施有人落实、及时落实。
二是全面安排部署灾害防范应对工作。针对雷电灾害频发多发、重点区域和发生时间季节等特殊因素,多次召开雷电防御工作专题会议,全面分析会商灾害形势,具体安排部署防御工作。先后制定印发了《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措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提醒函》《加强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方案》《2023年度防汛抗旱、防雷减灾及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目标责任书》,对灾害防范措施作出具体部署。
三是迅速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督查工作。按照灾害防范责任要求和具体行动措施、工作方案部署,称多县级领导分口分头联点乡镇,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灾害防御工作进行督查,督促各部门各乡镇落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责任,确保在虫草采挖季把防范雷电灾害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针對雷电灾害中、高风险区域,称多县坚持“管住就是硬道理”,派出防雷督导工作组对虫草采挖点进行全面巡回督查,在交通要道口等设立警示标志,提醒群众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注意防范小范围短过程中小尺度天气雷电灾害,尽最大努力实现县委县政府“雷电灾害零死亡”的目标。
四是及时提供灾害风险预测预警专业服务。称多县应急、气象等部门在重点时段不定期召开雷电灾害风险形势会商会,分析研判临灾气象条件、成灾因素,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风险区域,重点指导采挖虫草牧民群众规避风险。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企业,采取“13162”灾害性天气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模式,利用手机短信、网站、微信、微博等手段,今年累计发布预警信息132期,接收量11.9万人次,推动县乡村三级信息接收与覆盖的有效衔接,使相关信息快速转化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灾避灾行动。编发《称多地区虫草采挖季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称多县虫草采挖期雷电灾害危险性分析》等文件资料,为防雷电灾害提供工作指南。应急部门联合气象等多部门开展防雷电安全知识基层培训,面向乡镇、村社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等讲解实用防雷技术方法、雷击灾害典型案例等,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意识和能力。
五是多种措施开展防雷电科普知识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利用防灾知识进校园,通过学生向社会和家长普及防雷电科学知识。采取悬挂横幅、演讲、展板展示、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防雷减灾知识教育宣传。指派工作组、聘请专业人员在虫草采挖现场开展防雷安全宣传、讲授虫草采挖防雷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利用媒体以及编制《藏汉双语虫草采挖防范雷电安全顺口溜》手册等,指导群众开展防雷避险。
(二)工作成效:
据气象部门统计资料,今年以来,称多县共发布雷电预警信息34条(次),发生雷电235次,均未造成人员伤亡。特别是在虫草采挖区域,应急、气象等部门和防雷督导工作组等相关工作人员,共向2.38万余受众提供“提醒”“叫应”等服务,收到了较好工作效果。
(三)短板不足:
一是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仍需完善。责任落实呈现向下层层衰减趋势,最关键的末端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村社一级拳头作用有限。缺钱缺人,尤其缺乏专业人员,乡镇人员多数身兼数职、首尾难顾。
二是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不够精准。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布设密度小,且由于雷电灾害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并多发于小范围小区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全面监测、准确预报有较大难度。
三是雷电灾害“叫醒”“叫应”机制不够畅通。虫草采挖区域往往地处偏远,通信网络信号尚未做到全覆盖,难以实现对流动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点对点预警。预警信息主要依靠传统手段传递,效率不高。基层接收信息多且杂,关键信息不易精准辨别,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四是灾害防范能力和手段仍有较大差距。基层政府及行业专业部门对灾害风险隐患辨识预判能力不足,防控排查措施单一,防灾减灾救灾资金短缺,物防、技防等专业水平不高,灾害防治工程实施滞后。牧区群众尤其是采挖虫草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主动避险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逃生自救互救能力有限。
启示一:综合研判特殊气候地理影响条件下的孕灾环境,确保有的放矢开展防灾避灾工作。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与不同区域的气候因素、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科学研判灾害风险地域特点,具体分析以往成灾规律,有针对性地划出灾害风险等级区域,是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称多县科学研判雷电灾害风险形势,对采挖虫草点等雷电灾害中、高风险区域采取具体的督查管控措施,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值得学习借鉴。
启示二:构建高效管用的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体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形成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格局,必须要把“防”的理念和“常态化”的工作要求贯穿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称多县大力构建县乡村(社)三级联动防灾工作体系,把常态化开展防雷电灾害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点,及时安排部署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较好地明确了各级各部门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形成了上下一致、目标明确、工作同向的合力,有利于灾害防范工作举措落地落实。
启示三: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是防范和化解自然灾害最有力手段。青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各种灾害风险交织叠加,加之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以及区域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防灾减灾任务艰巨,有针对性地管控灾害风险,加强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成效的基础要求。今年以来,称多县制定虫草采挖季雷电灾害特征、危险性分析等文件资料,为牧民群众采挖虫草规避雷电风险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按照“管住才是硬道理”的要求,派出工作专班深入虫草采挖点重点排查灾害隐患等工作举措,对防范雷电灾害發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行动才是最好的结果,只有强化灾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启示四:及时提供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专业技术服务,是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强化专业和技术服务,是把灾害风险和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的必然要求。称多县在防范雷电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相关行业部门、专业机构的作用,及时提醒风险区域、发布监测预警信息、讲解实用防雷技术方法,采取“检查+专家+整改+督查”模式,面向乡镇、村社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等开展防雷电安全知识培训等做法,为防控风险提供了科学支撑。这些工作举措及相关工作经验,值得交流推广。
启示五:充分发挥科普宣传功用,是潜移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基本途径。高频次、高效率开展防雷安全知识科普宣传,积极向群众普及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开展防雷减灾知识教育和培训,主动引导制定防雷措施,是提高公众特别是基层牧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主要手段。今年以来,称多县防范雷电灾害取得的工作成效,与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不断强化公众特别是采挖虫草牧民群众防灾意识不无关系。
启示六:补齐短板弱项,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青南地区环境严酷,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救灾短板弱项突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具体举措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是当前青南地区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应急能力的关键。下一步,需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以制度规范执行推动工作落实。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和改善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强化灾害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改,力所能及地统筹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尽力支持青南地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资金和项目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所需经费列入政府专项预算并形成增长机制,加大政府购买防灾减灾资金服务保障力度,发挥资金、项目和人才效益。持续加强防灾减灾常态化科普宣传教育,将防灾减灾工作融入日常,不断提升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