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戎伐狄?挺进周原

2023-09-22 23:18宋婉琴
生活文摘 2023年4期
关键词:诸侯秦国部落

周公东征将世居东方的嬴姓秦人迁居“西垂”之后,嬴姓秦人作为周王室的附庸国,就担当起了为周王室“保西垂”、与西戎作战的任务。到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经过五代国君整整百年的征战,秦人战胜了戎狄,建立起一个以周原为中心,西起甘肃天水、东到陕西华县的千里之国。

何谓戎狄?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华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区。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民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殷周之际,有鬼戎、余无之戎等,活跃于今陕西、甘肃一带,据《禹贡》载是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据《史记·匈奴传》载是指绵诸、绲戎、翟、义渠、大荔、乌氏、朐衍,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迁。

据史记《匈奴列传》和《秦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自不窋至亶父十三世均“在戎狄之间”,直到迁徙定居岐下后,才从戎狄中分化出来并在对戎狄的战争中渐居主动,走向文明,建立周朝。确切地以戎作为部称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勁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

西戎族自黄帝时便成了炎黄族的劲敌,时刻与地处中央的炎黄一族针锋相对。后来周朝新立,西戎为避其锋芒也只好暂时休战。再到了周穆王时,与西戎相安共处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史料中有“戎狄不贡”的记载。周穆王亲征西戎,获得大胜。但其后西周逐渐见衰,最后在周幽王时遂酿成了西戎之乱。

《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说文》说:“戎,兵。”西戎是古代华夏部落对西方与华夏部落敌对的诸部落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部落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部落建立的国家。

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自周公东征将世居东方的嬴姓秦人迁居“西垂”之后,嬴姓秦人作为周王室的附庸国,就担当起了为周王室“保西垂”、与西戎作战的任务。有学者分析,当初周孝王封非子秦地,大概有着这样的政治考虑,即秦人长期混杂于西戎民族,与西戎来往较多,故令秦人镇守秦地,一来可以防守西戎,二来也许可以因秦人与西戎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令西戎降服。何为“附庸”?《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这就是说,“附庸”只能依附于某诸侯,没有资格与天子会面。

秦人“保西垂”的历史,就是与西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历史,双方冲突接连不断。公元前870年,周厉王即位,政治混乱,暴虐无道,激起诸侯叛乱,西戎乘中原大乱之际反叛,从此西方开始进入无序状态。西戎突然袭击处于犬丘的大骆族,大骆的嫡子成这一支防不胜防,无力抵抗而惨遭灭亡。幸亏大骆的庶子非子一支还在秦亭苦苦经营,从而避免了灭族大祸。

《史记·秦本纪》载:“秦侯立十年卒”;“公伯,秦侯子,立三年卒。”意即秦侯继位,主政10年,在他去世之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继承他的儿子公伯又去世了。在这短短的13年间,秦部族就先后有三位首领不幸去世,去世的原因不详。有史家大胆推测,秦嬴部族首领的相继去世,当与同西戎各族的征伐战争有关,说明秦嬴部族当时的生存环境艰难万分。公伯去世后,他的儿子秦仲继位,成为秦国的第四任君主。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这位周朝历史上的“中兴明君”一心想要重振周王室的辉煌。于是,他奋力开足国家机器的马力,频繁地动用兵力,对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戎狄部落加以讨伐,遗憾的是收效甚微。据《史记·秦本纪》载,活跃在周王室西部的戎族部落虎视眈眈,觊觎王室,紧邻其境的秦嬴部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秦仲摩拳擦掌,主动请缨讨伐西戎。周宣王大喜,于公元前827年接见了非子的曾孙秦仲,慰问死难的秦人,表彰秦人效命王室的守土功绩,任命秦仲为大夫,在政治上为秦人部族升格。秦仲在接到赐封大夫命令的同时,一道让他率领族人征讨西戎的命令同时也就到了。秦人与戎人本来就是仇敌,抗击、征讨西戎是秦嬴政权每一任国主的历史使命。

《史记·秦本纪》载:“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秦仲率领部族,与戎人拼死作战23年。在秦仲当上国主的第三年,就遇上西戎攻灭了犬丘大骆族秦人的事件,危及了整个秦人部族的命运。在这危急关头,秦仲率领族人向西戎发起了新一轮进攻。但是,秦此时不过是个弱小的附庸国,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做支撑,面对如狼似虎的西戎人,节节败退。尤其是周宣王六年(前822年),西戎人攻进秦国,秦仲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最终与他的2000多名勇士全部战死在沙场。对于周王室而言,对于秦嬴部族而言,秦仲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刚刚立国50年的秦国就此悲壮地沦陷了,秦人无家可归了。

秦仲的五个儿子没有气馁,国破家亡的遭遇没有动摇他们抵抗西戎的斗志与决心,要复仇就必须寻找外援和帮助,他们想到了周宣王。于是,他们坐上马车一路向东狂奔进入京城,五位勇士坚毅的目光、挺起的胸膛、无畏的勇气打动了周宣王,就慷慨解囊,拨出一支7000人的队伍,交给秦仲的长子、秦国第五任国君秦庄公,让他们率领这支队伍前往讨伐西戎。周宣王勉励兄弟五人道:“从今天起,你们奋勇杀敌,去收复自己的家园吧!”五兄弟誓死报效周王朝,誓死扫除西戎侵扰。

周宣王的雪中送炭,使得秦人绝处逢生。西周、春秋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车战。当时的战车上载甲士三人,左主射,右主伐,中主御,而每一乘战车,配备步卒十人。交战时,车驰卒奔,互相应和。那么,七千战士可配战车七百乘,周宣王这次空前投入,可谓是助秦攻戎的大手笔。

秦庄公(前856―前778年)凭着从周宣王那里借来的7000精锐部队,一举打败西戎人,夺回了被戎族占领的犬丘故地,重建家园,再造秦国。周宣王欣喜之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由于大骆一系已经覆灭,周宣王便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于是,秦庄公从秦邑移居并镇守西犬丘40余年。

西戎未灭,父仇未报,秦庄公没有被小小的一次胜利冲昏头脑。他把自己打造成一架永无休止的战争机器,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进行打击、消灭西戎的战争。为了这个目标,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甚至把管理国家的重任交给弟弟代管,自己则风餐露宿,率领着一支虎狼之势奔驰于原野,随时随地与西戎人展开血腥杀戮。弱小的秦国,正是在与西戎的不断斗争中,铸就了铁血国魂,一步步迈向强大。

一次,秦庄公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召集到一起,告诫他们:“西戎杀了你们的祖父,你们要奔赴战场奋勇杀敌,血刃戎人,手刃戎王,强我秦国!”秦庄公率领秦人浴血奋战,锻造出一支具有铁血精神的虎狼之师,为后世强秦树立了一个坚韧的理念、勇武的传统。史家评价秦庄公是“秦人铁血精神的缔造者和精神领袖”。

周宣王三十一年(前797年),西周大军讨伐盘踞在太原的戎人部落,不料兵败而归。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年),西周再度用兵讨伐戎人部落,再次惨败而归。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周宣王动用南方诸侯的庞大力量,发动规模空前的伐戎之战,不料尽丧“南国之师”,遭遇最大的一次败仗。所以,后世史家形容周宣王“中兴之美未尽焉”,是个半截英雄。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西周以伯士为统御,再度发动对西戎的战争,岂料又遭大败,统帅伯士也死于这场战争中。此时,戎人的军事力量处于强盛时期,其如狼似虎的野性和蟑螂般顽强的生命力令人生畏。举全国之力,整个周王朝都无法打败戎人,小小的秦国又如何打得赢呢?秦人的压力何其之大。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为犬戎所杀(还有一说是病逝)。继承秦庄公位子的儿子姓赢名开,也就是后显名于历史的秦襄公。

秦襄公是秦庄公的次子,世父是其长子。英勇的世父见其父死于西戎之手,义愤填膺,毫不犹豫地紧握手中的武器,毅然决然地主动将位置让给了他的弟弟(即秦襄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戎人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大意是说:西戎杀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他请缨出战,率秦师与戎人大战于犬丘。

秦襄公二年(前776年),戎人大举进攻犬丘,入侵秦地。这时守卫犬丘之地的就是世父,秦人的血性支撑着他下定决心,面对艰难险阻决不退缩。虽然世父作战非常勇敢,但与强大的戎人武装相比却处于劣势,心有余而力不足,溃不成军,在城破的那一刻世父仍然坚持奋战,但因寡不敌众而成为戎人的阶下之因。但世父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勇气与豪迈气概,征服了崇尚武力、敬重勇士的戎人。戎人不但没有羞辱他,更没有杀他,反而对他以礼相待,最终于一年后还把他释放回秦。戎人没有杀世父还有一个原因,即之前秦襄公将其妹穆嬴嫁与西戎丰王为妻,丰王在释放世父一事上应该没有少出力。

秦襄公不甘心偏居于西北这片荒凉之地,而是把战略眼光放到了东方的周原大地。于是,秦襄公所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向东进发。公元前773年,秦人将都城从犬丘迁到汧邑(今陕西陇县),这是秦人自陇西涉足关中所建立的第一个临时性都邑,进可入雍岐之地,退可进入陇西之地,由此开始了秦人东进的历史。汧邑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关陕钥匙”之称,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秦人与西戎因此有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同时也抓紧发展自己的实力,等待时局的变化。果不其然,局势发生了巨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成了诸侯国。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司马贞《史记索隐》:“襄公救周,始命列国。”秦襄公没有让自己的父兄失望。而西周王朝逐渐衰亡,为秦人走上历史舞台创造了重要的机遇。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前771年),周幽王宠幸褒姒,废掉太子,改立褒姒的儿子为嫡;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视国家大政如同儿戏,使得自己众叛亲离。这时,申侯勾结犬戎(戎人的一支)杀入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脚下,史称“骊山之乱”。西周灭亡,镐京及关中地区被戎狄所占。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

秦人与戎人距离最近,且有世仇,得到戎人占据镐京的消息后,立即集结精兵数千,从汧邑出发,仅用三天时间就赶到了镐京附近,对犬戎发起了猛烈进攻,两个月后攻下镐京。此时,周平王看到镐京满目疮痍的境况,加之关中地区戎狄势力太大,便决定将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于是,秦襄公八年(前770年),在秦襄公及晋、卫等几个诸侯国的护送下,周平王完成了东迁,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时期”。

由于大部分诸侯对西周王朝失去了信心,没有参加到勤王队伍中。但具有政治眼光和政治魄力的秦襄公审时度势,奋起勤王,立下了大功。周平王眼见素日受尽周王室恩惠的大诸侯们没有几个靠得住,反而是没有封爵的秦襄公义无反顾地率领军队驰援而来,忠心耿耿,不由得备受感动。

于是,周平王为秦襄公做了两件事:一是把秦襄公封为诸侯。秦襄公从此不再是卿大夫了,从卿大夫一下子成为正式的诸侯,可以堂而皇之地与晋、齐、鲁等平起平坐了。二是封赏,囊中羞涩的周平王开动了智慧大脑,赏了秦襄公一大块土地,这块土地叫岐丰之地,也就是攻破镐京的戎族占据的那一块,包括现在的甘肃、陕西大部分。周平王说,岐山以西的周王室领地不幸都落入戎人之手了,只要秦人能够击败戎人,那么夺回来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周平王内心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其深刻的政治用意就是借助秦人在西北的力量来遏制住陕甘地区少数民族的骚乱和侵扰,这是为巩固周土所考虑的。

对于秦人而言,岐山是周人崛起的地方,处于有名的八百里秦川西部,是当时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秦襄公心里也在盘算着,周平王需要秦人来稳定西北局势,秦人大可借此机会利用周平王来获得西北霸权。所以,虽然这是一个空头支票,地皮到手很渺茫,但诸侯的名分却到手了,秦国得到的周平王这个承诺,今后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只要奋起杀敌,必败戎狄,就可以得到大片大片的肥沃土地,实现秦人东迁的梦想。

《史记·秦本纪》载:“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勤王护王,使得秦襄公名利双收,秦人先祖在秦地的惨淡经营得到了回报,秦人从此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国。秦襄公立国,在秦国的发展史上是个里程碑,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石。秦襄公成为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开启了春秋的序幕。

当然,这时秦人的关注点必须是还在岐山一带肆意攻城略地的戎狄。戎狄不除,秦人就得不到所封之地,就没有政治底气和政治资本进一步东进,就无法融入政治中心。在此形势下,秦襄公进一步整頓武备,制造出用以作战的兵车,兵车上配备着毛色不一的马匹,甚至有些马还着以甲衣;制造出各种锐利的武器,有锋利的三锋矛,有以朱羽为饰的盾,有以虎皮为室的弓,不一而足。

《史记·秦本纪》载,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伐戎而至岐”。岐,即今宝鸡岐山。秦军兵临岐山,不料秦襄公却病逝于前线,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征伐戎狄事业中,在位时间共计12年。虽然秦襄公在其有生之年没有将岐山收复,但他用了12年时间将秦人部族从一个地方小势力跻身于诸侯国行列,使秦人的眼界更为开阔,理想更加雄伟,在秦国发展史上可谓厥功至伟。

经过五代国君整整百年的征战,秦人战胜了戎狄,建立起一个以周原为中心,西起甘肃天水、东到陕西华县的千里之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诸侯之林。

作者简介:

宋婉琴,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原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诸侯秦国部落
五张羊皮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