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霞
聚焦,在光学概念中指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起,它汇聚“散”之精华,终成“点”之精品。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围绕核心要素,紧盯关键环节,观察、发现、破局、建构,突出数学本质,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聚焦关键信息,直抵问题本质
“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比”的概念,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对条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解读,对各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合理分析。
以“奶茶调制”为例,鲜奶和茶的配比将直接影响奶茶的口感。问题设置如下:有一款奶茶,鲜奶和茶的比例是2∶5,如果要调制280毫升这样的奶茶,需要鲜奶、茶各多少毫升?熟悉的生活素材,瞬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教师指导学生锁定关键信息“鲜奶和茶的比是2∶5”,分析鲜奶、茶和奶茶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得出“在这款奶茶中,鲜奶占奶茶总量的2/7,茶占奶茶总量的5/7”。教师带领学生对条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解读,得出“根据部分量之间的比,确定各部分量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这一解题关键。由此,“按比例分配”这一新问题顺利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新旧知识之间完美链接,构成了互相联系的知识网。
二、聚焦关键数量,打通思维脉络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解题时遇到困难,往往是在对关键信息进行解读时思维受阻,不能精准抓取数量关系。众所周知,沙漏是古时候的一种计量时间的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漏沙速度,达到计时的目的。
比如,“5分钟沙漏”就是将沙漏倒置,5分钟后,漏斗中所有的沙子从上半部分漏到下半部分。“现将一沙漏倒置,过了几分钟发现漏下的占未漏下的1/8,又过了13分钟后,发现漏下的占未漏下的2/3,请问这是一个几分钟的沙漏?”读完题目,很多学生感觉无从入手。其实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情境找准不变量,即虽然“漏下部分所用的时间”和“未漏下部分还需要的时间”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漏完所有沙子所需要的时间总量”是不变的。根据题意,“漏下的占未漏下的1/8”说明漏下部分所用的时间占所需时间总量的1/9;“13分钟后,漏下的占未漏下的2/3”说明经过13分钟后,漏下部分所用的时间占所需时间总量的2/5,由此不难得到“经过13分钟,对应的是所需时间总量的(2/5-1/9)”。面对复杂多变的数量关系,聚焦关键的不变量,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聚焦关键概念,建构清晰认知
一次中小学教学衔接活动中,×老师在执教“众数”一课时,基于学情,聚焦关键概念,创设了以下情境:学校操场上有八个人一起玩游戏,他们的年龄平均数是13岁。你的直觉告诉你,这是一群什么年龄段的人?有的学生说是一群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有的说他们年龄大约13岁。“想一想,还有别的可能吗?”×老师调整语调,放慢语速,启发学生再读题目,大胆猜想。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新的声音:“可以是五个人8岁、两个人7岁、一个人50岁,这样八个人的平均年龄也是13岁。”其他学生顿悟:“是啊,也有可能是50岁的老师带着一群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做游戏。”
早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就认识了平均数,知道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熟练计算出一组数的平均数。教学中,思维缜密的小轩率先“开窍”:“这组数中有一个特大数50,移多补少以后,老师的年龄值使最后得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的年龄。我感觉用平均数13代表这组数不合适。”×老师顺势点拨:“是啊,针对这样一组数据,是否有一个新的数作代表更合理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开始今天的数学研究之旅。”通过观察发现,操场上的八个人中,大多数人的年龄都是8,8出现的次数最多,被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13相比,用众数8更合理。聚焦关键概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的冲突中重新审视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视角转换中,不仅深刻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而且清晰地建构了关于“众数”这一新概念的认知,一举两得。
四、聚焦關键少数,实现共同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育不能用“一刀切”来要求和评价学生。在一个充满温情和温度的教育场域中,不仅要聚焦优秀少数,“头雁”领航,更要实现“群雁”齐飞,聚焦困难少数,对他们重点关爱,多一点帮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儿童的心还没有穿上冷漠的冰冻的铠甲以前,每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都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对他来说都是一场莫大的灾难。”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往往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目标的低效达成,一次次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一次次拼尽全力却依旧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不再相信自己,甚至“鄙视”自己。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延缓评价、二次评价等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量体裁衣”,进而实现因材施教。因此,身为教师,我们要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抓住两头关键少数,带动中间绝大多数,进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学习的本质在于领悟和超越,聚焦关键,要紧紧抓住关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核心事件以及重要环节,引领学生主动地学、潜心地悟、积极地做,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共同进步、共同超越的积极场域,让学习成为学生不断刷新认知、释放潜能、收获成长的幸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