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纯敬
摘 要 根据县域高中学生在文学类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学情,对《平凡的世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我们针对性地采用了“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转化性表达”等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并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原生态阅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篇长篇小说”,目的重在“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据此,我们选择《平凡的世界》来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根据学生在文学类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学情,我们有针对性地运用了思辨性阅读三部曲的教学方法,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原生态阅读——让阅读真实发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原生态阅读,重点在“原”——读原著,悟原理,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在“整本书”阅读前和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下身边仅供参阅的所有资料,“尽可能抛却先见或成见,以赤子之心,面对作品”[1];“摒弃思考的惰性,直接地去面对文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2],“追求初读的心态,寻找阅读的那种‘初感’”[3];盯紧文字,结合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人生经验,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慢慢沉潜到作品中去。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原始的,阅读感受是原味的。原生态阅读为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发现、质疑和探究进而找到阅读的激情和乐趣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对于初中教材上要求读的名著作品,只有5%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完整地读完其中一本书,还有90%的学生从来就没有读过,甚至有5%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基于这样的学情,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念好“三字经”:
1.读原著,读整书,在“整”字上下功夫
《平凡的世界》“个头”大,但它还有“瘦身”版(普及版)。这样的作品也叫“缩减本”,其对社会和政治背景的铺垫较少,读者不易从中体会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也无法跟随“书记官”的步伐,“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为此,学生读的书必须是原著。学生读“整”书,读完再说。
2.读起来,读下去,在“读”字上花心思
对于读书少甚至没有读过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面对《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大部头,要读完它确实是一个巨大挑战。为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轻装上阵”。阅读前无要求,阅读中无任务,阅读后无考核,去功利化,让学生无忧无虑踏上阅读之旅,去看看那个“平凡的世界”,去发现那惊心动魄的“世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黄土地”的世界:“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4]
3.自己读,自由读,在“细”字上做文章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反映了中国1975—1985十年间的社会生活。该书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家庭到一个村庄,再到一个国家,纵横交错,织成一张人物的大网。三条人物运动的河流犹如“三个互相咬接在一起的齿轮,只要驱动其中一个,另外的齿轮就会跟着转动”。[5]读第一遍时,学生不必拘泥于这样“复杂”的结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读,正着读,反着读,从中间读,还可以跳着读,对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直接跳过,但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得细读,读出“味”和“问”来。在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时,就得靠“细”读去贯穿前后,为“问”的思考和解决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让阅读真实发生,让真读真正落实,师生把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或多遍,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
二、批判性思考——让思考真诚碰撞,发展独立的思辨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余党绪老师指出:“它的目的是获取真知,或者是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而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就成了判断阅读的判断标准。”它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判断与权衡。思辨性阅读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批判性思维被专家们称为“21世纪技能的核心”。
据此,我们可将思辨性阅读称为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基于文本的理性思考。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多角度、有个性、富创意地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质疑文本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原生态阅读能很好地体现这样的要求。可以说,在整本书阅读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原生态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便成了无源之水,批判性思考将成为无根之木。
从学生的原生态阅读中,我们收集整理了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究竟是什么让孙兰花爱上并一心一意跟随王满银?
◎为什么当李向前双腿断了之后田润叶又心动了?为什么态度转变得这么快?甚至接受了他,只因她心中有愧吗?
◎是的,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平凡的世界》结局究竟算好还是算坏?路遥让孙少安富了,可秀莲却得了绝症,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结局,孙少平更是与所爱的人生死相别。路遥让结局如此,真正的美好是否还存在?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能够完整地把作品读完,这是一大幸事。另外,在读完作品后,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这说明整本书阅读不“假”。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我们看到,学生关注的话题各有侧重,涉及小说的方方面面。根据作品的个性特点,综合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从学生关心、关注和与学生有内在关联的角度,结合“三题定位”(母题、议题和问题)的方法,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平衡《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深入挖掘它与学生内在关联的個性意义,设计了三项活动。活动既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又适时给学生“搭架子”(设置任务)、“递梯子”(提供助读资料),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深入思考。
活动1:青春与爱情——谈情说爱(虽不惊心动魄,却也精彩纷呈)
(1)“搭架子”——明任务,导方向
①多层面整理。概括内容,填写表格(见表1),讲述人物的情感经历和遭遇,分析影响爱情的原因。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情感特点。
②多维度思考。如:从传统的门当户对,家庭中的“老大”观念,还有社会经济、文化、不同时代对爱情的理解等方面进行探讨,深度分析。
(2)“递梯子”——找关系,建联系
①联系《诗经》中的“氓”、《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还有《祝福》中的“祥林嫂”等女性形象展开思考。
②阅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观看央视《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二期《平凡的世界》。
活动2:青春与阅读——悦读越读(尽管岁月蹉跎,却也百折不挠)
(1)“搭架子”——明任务,导方向
①根据表格(见表2)整理孙少平的阅读史。
②查阅资料,分析和思考:孙少平阅读的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孙少平和他们一样吗?又有哪些不同?
(2)“递梯子”——找关系,建联系
助读资料:张放《风情万种的80年代读书潮》、叶兆言《80年代的文学热》、白岩松《18岁的饥饿,还有诗和远方》、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卢新宇《在怀疑的时代仍然需要信仰》、熊培云《我改变不了世界,我能做什么?》。
活动3:青春与冒险——远方呼唤(即使风雨兼程,也要风雨无阻)
(1)“搭架子”——明任务,导方向
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填写表格(见表3)。
②根据表格中的三部作品,比较作品中冒险人物“冒险”的异同,同时谈谈“冒险——风险——保险——危险”的关系。然后结合上述观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冒险”的思考与认识。
(2)“递梯子”——找关系,建联系
助读资料:韩雪《冒险的价值——我读怀特海》、曹文轩《远方》、韩少功《我心归去》。
三、转化性表达——让思想真切呈现,展示丰富的思想个性
转化性表达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以读促“言”是阅读对表达的影响。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抓住时机,寻找“言由”,以聊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说”。同时,在“言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三有”:言之有物——有内容,言之有理——有道理,言之有序——有逻辑。表达分口语(说)和书面语(写)两种,我们不仅要出口成章,还要下笔成文。
历时一年半,我们和《平凡的世界》共同走过了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阅读之旅。从没有书到人手一册,从害怕读不完到读了两三遍,从担心没有时间读到“偷着、躲着”读,从读不懂到若有所思,从不知所云到若有所悟。下面结合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从以读促写的角度阐述我们的做法——“求真务实,寻找真经”:
1.用真诚叙写真实体验
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是古今中外佳作的源头活水,《平凡的世界》亦是如此。路遥真实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创作提供了第一手丰富的素材。为创作这部作品,他大量阅读:“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大量的读书过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6]不仅如此,为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他还多次专门到煤矿厂与矿工兄弟们同吃住、同劳动,坐下来与大家拉家常。
一方面,这些真实体验通过文学表达出来,“画出存在地图,从而发现这样或那样一种人类可能性”(米兰·昆德拉),为读者提供体察、审视的文学对象。另一方面,这样的真实体验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从走近作者到走进作品。学生在阅读随笔中写道:
学生1:当我听到《平凡的世界》这个名字时,其实是皱了皱眉头的,因为这个题目并不新颖,但当我去看书中内容时却深深地被吸引了。
学生2: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如果作品太长,我绝对不会坚持看完,但这本书我竟翻阅了两遍。
类似的话,与学生交流时可以听到;翻阅学生随笔可以随处看到。学生们以不同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是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也是真实体验给《平凡的世界》带来的无穷魅力。
2.用真心抒发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作者对真实体验的真切感受和真挚情谊。作品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犹如一棵枯木,毫无生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曾借少平之口,对“亲戚”一词用真心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不是亲戚……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见鬼去吧,亲戚!”[7]这话虽然极端,却是真心话,说到人们的心坎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生在写《平凡的世界》随感的时候,我们强调“我手写我心”。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阅读作品的感受也有别,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同。这样的内容才能感染人、感动人。如:
它明明是一本小说,可读起来却像一部传记,里面的事情真真实实地发生了;它明明写的是黄土高原那片古老土地上的故事,可读起来却像在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它明明写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初期人们的挣扎、拼搏与奋进,可读起来犹如发生在眼前一般。那种触手可及的真切、真实,是我不曾有过的。
这些文字是学生被作品的真情实感所感染后抒发的真情实感,同样感动着我们。
3.用真言发表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是作者在真实体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真切认知和想法。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勇敢写出来,并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这样设计: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已经历时一年半,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感动着我们,感染着我们,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思考。我们的“世界”正在阅读与思考中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这些思考也许稚嫩,不成熟;也许单一,不周全;也许浅陋,不深刻;也许普通,不独特。不管哪一种,它都是我们真实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又这样真真切切地发生着,纠纏着我们。我们希望这样的思考能够持续下去,把我们带到更远的地方。
在这样的“怂恿”下,学生“肆无忌惮”地用真言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那孙少安呢?这本书里的一个重要主角。贫农的身份让他没有像田家和金家那样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若我是他,可能早就认命了,心甘情愿将自己认作贫农,世世代代的贫农。可他不是我,他是孙少安,他不认命,他不愿意当一辈子的贫农,不愿意看着这个家一辈子烂包。所以他努力干活,努力挣工分,拉砖办厂,后来他还捐资建学。他自己要改变这个烂包的家,一家人不再过得那么恓惶,天天都要吃上白面馍。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最后,苍天不负有心人,他成了双水村的能人,成了村里的万元户,成了名副其实的“冒尖户”。
那么我呢?在这个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我却要为了一些烦琐的事情纠结,我却要信“命”,信那个不知是谁给我下定义的“命”。
这些“灼见”让我们看到,学生不仅读出了味,也读出了“问”,并对自己的“问”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阐释。
整本书阅读给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带来的挑战是不容置疑的,但整本书阅读又让我们真切感觉到“痛并快乐着”——在有限的教材课文教学和无限的题海战术之外,还“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呼唤着我们,等着我们去冒险、去发现。
[本文系贵州省安顺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实践探究——以《平凡的世界》为例”(编号:2021KTB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3]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夏红梅、郭惠宇.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4][7]路 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5][6]路 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