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初中课例,浅析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及用法

2023-09-22 01:08张婷望城一中外国语学校湖南省长沙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句本义连词

■ 张婷(望城一中外国语学校/湖南省长沙市)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资料对重点词汇的解释存在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比如说对“是”字的解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阅读六册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对初中阶段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概括分析,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些许积极意义。

一、“是”字的本义

“是”字的起源不可考,但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具体的语料,像《诗经·豳风·破斧》中说“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像《论语·颜渊》里记载“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而现在可以查阅到的古汉语字典里,对于“是”字的最早记载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清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据此,我们可以明确“是”字的本义是“直”“正”,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字的解释为“直、正”,这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却没有出现过。

二、“是”字的常见义

虽然“是”字关于“直”“正”的本义在语文学习中并不常见,但“是”字的衍生义和发展义却在成语、古诗文中被大量保存下来。

1.由本义“直、正”引申出来了“正确、对”的含义

例如,成语“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各行其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是非曲直”(事情的对和错、有理和无理,泛指对事的评断),这其中的三个“是”字,都可以理解成“正确、对”。

又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写“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说的是“(我)确实步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离家做官)的错误”。文句中的“是”就是“正确”的意思。

还有由“正确、对”衍生出来的“认为正确,赞同、肯定”之义,例如,“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代刘开的《问说》),这里的“是”字就是“认为正确”的意思。

2.表判断

“是”字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肯定判断,这就是判断词“是”的用法,这一用法在汉代以后的作品中就已经很常见了。例如,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此必是豫让也。——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汝是我佳弟子,当不减阮主簿。——《世说新语·赞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林觉民《与妻书》

3.作代词

《广雅·释言》:“是,此也。”是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可以翻译成“这”“这些”“这样”“这个”等。可以说“是”字作代词是其在文言文中最主要的用法。例如,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司马迁·《史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是日更定矣。——张岱·《湖心亭看雪》

4.充当特殊句式中提宾的标志

这一用法往往出现在宾语前置这个特殊的句法结构当中,充当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提宾的标志,没有实际的含义,可以不译。很多时候与“唯”搭配,构成“唯……是……”的格式。

5.与“由”“以”“于”“故”字搭配,常用在句首,可看作连词

在古汉语中“是”字还经常与“由”“以”“于”字搭配连用,变成“由是”“是以”“于是”“是故”。

“由是”,作连词,相当于“于是”,一般理解翻译为“因此、从此”,例如,陈寿《隆中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是以”,作连词,相当于“以是”,一般翻译理解为“因此、所以”,例如,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于是”,作连词,一般翻译理解为“因此”,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于是”连用还可以作状语,“于”充当介词,“是”充当介词的宾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林嗣环《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是故”,作连词,一般翻译理解为“因此、所以”,例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上五种“是”字的用法常见于中学文言文语境中。

三、初中阶段涉及的“是”字的含义及用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是”字的使用情况如表1。

表1

四、判断词“是”与代词“是”的辨析

“是”字的用法,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来看,表现的更多是“作代词”。而在实际根据语境,理解翻译文句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就简单地把代词“是”理解为判断词“是”。那我们又该区别“是”字的这两种用法呢?

1.看“是”字出现的位置

“是”字出现在句首,前面又没有出现相应的主语,这时的“是”字,一般用作代词。

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有资料解释这里的“是”为判断词“是”。但我们可以根据语境理解这个句子“(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如果这里的“是”用作“判断词”,那“是”字的主语就应该和前一分句谓语动词“问”的主语相同,都是“余”,这样理解的话,就变成了“(我)问他们的姓氏,(我)是金陵人,客居在此地”,明显偏离了文意。这里的“是”,位于分句句首,该分句的主语又没有出现,所以,“是”字应该用作代词,指代前一分句中的“其”,具体翻译成“他们”,文句理解为“(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是金陵人,客居在此地”。

相同的用法,还有“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2.看“是”字前,如果另有代词作主语,这时“是”字一般作判断词

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是”字前有“斯”字充当主语,这里的“斯”字翻译理解成“这”,“是”为“判断词”,文句理解为“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又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这里的主语为“我”,“是”作“判断词”,文句理解为“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相同的用法,还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3.看“是”字前,如果有副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以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的词)的修饰,这时“是”字一般作判断词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两处“是”字都被“则”修饰,“则是”理解为“就是”,“则”是副词,放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同的用法还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实是”理解为“的确是、实在是”。

但一定注意,分析“是”字的含义及用法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脱离语境来纠结用法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虽然,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也仅是“读懂浅显的文言文”,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会说花很多时间来解释某一个文言词汇的用法由来。但我认为,文言阅读的教学当以教材为蓝本,对于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就不要放过,要在强调识记的基础上渗透方法,归纳总结,帮助记忆,为高一阶段的文言学习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文句本义连词
用关键文句展示作文的思维层次——以“八省联考”卷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例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用灿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文本中心,深度解读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文本解读,“文”为核心